影視業的興衰傳奇
書名﹕《香港影視業百年》
作者﹕鍾寶賢
出版社﹕香港:三聯
出版日期﹕2004年
電影自誕生以來,飽歷了百年嚴苛的市場考驗、不斷自我重組基因後,已築起一個四通八達的生存網絡。自一九零五年,中國也誕生了自己的電影,但與西方相比,它卻別有際遇。在兩岸三地亦只有在香港,電影能最先獨立於政治,走進市場,並能把演員交托給巿場(而不是政治立場)定奪,變成明星,這亦令影視業在製作、發行、上映三大戰場上,出現激烈爭奪。 這書引用大量相片、口述和數據資料,為香港影視業整理出百年演變的劇本,打譬喻說,這正是一個述說「電影」和「戲院」相愛相分的流行劇種。
「電影」原是狼籍浪子,從遠洋飄泊到上海和香港,繼續他的四海為家,直至邂逅上「戲院」::為了與「戲院」廝守,他改變了自己 - 由長十數分鐘、沒明星、沒曲折劇情的風景或紀錄片,演變成(戲院最喜愛的)九十數分鐘劇情片;為討芳心,他還加入了明星漂亮的面孔。「電影」和「戲院」的廝守偏偏遇上橫逆--政治的左右分裂、國粵兩語言的文化衝突、戰亂流離接踵而至,「電影」和「戲院」被迫遠走,退到香港,卻遇上星馬資金蓄養,開花結果,「電影」擁有自己的大片廠,「戲院」也擴展成院線;香港被稱為「東方荷里活」。
良辰美景漸漸過去,「電影」和「戲院」之間出現了第三者,她的名字叫「電視」,後來還加入第四者(錄影帶)、第五者(影碟)、第六者(有線電視)、第七者(電腦網絡)等,「戲院」覺得這段姻緣變得太擠迫。「電影」和「戲院」漸漸仳離。但相分後,「電影」和「戲院」都遇上身份危機----「戲院」索性把自己拆毀、變成商場和迷你影院;「電影」也滿肚疑問,不需討「戲院」歡心後,片長再不需是九十分鐘、更不必需有明星或劇情,前面有無限可能。
步入廿一世紀,「香港電影」正處於身份危機中,百年來電影都以菲林拍攝的金科玉律被 DV打破;隨中國市場冒起成為應許地,「香港電影」亦懷疑自己應否像過往般香港作風。步入廿一世紀,既不香港、又不電影的「香港電影」只能在霧裡行軍。
百年以來,在東西文化落差之間、中台政治夾縫之中、東南亞民族差異之處,香港影視業找到了屬於自已的位置、為自已編寫劇本。但步入二十一世紀,香港的歷史角色經已轉變,影視業應如何尋找自已的位置呢?歷史或許已理下伏線。
書名﹕《香港影視業百年》
作者﹕鍾寶賢
出版社﹕香港:三聯
出版日期﹕2004年
電影自誕生以來,飽歷了百年嚴苛的市場考驗、不斷自我重組基因後,已築起一個四通八達的生存網絡。自一九零五年,中國也誕生了自己的電影,但與西方相比,它卻別有際遇。在兩岸三地亦只有在香港,電影能最先獨立於政治,走進市場,並能把演員交托給巿場(而不是政治立場)定奪,變成明星,這亦令影視業在製作、發行、上映三大戰場上,出現激烈爭奪。 這書引用大量相片、口述和數據資料,為香港影視業整理出百年演變的劇本,打譬喻說,這正是一個述說「電影」和「戲院」相愛相分的流行劇種。
「電影」原是狼籍浪子,從遠洋飄泊到上海和香港,繼續他的四海為家,直至邂逅上「戲院」::為了與「戲院」廝守,他改變了自己 - 由長十數分鐘、沒明星、沒曲折劇情的風景或紀錄片,演變成(戲院最喜愛的)九十數分鐘劇情片;為討芳心,他還加入了明星漂亮的面孔。「電影」和「戲院」的廝守偏偏遇上橫逆--政治的左右分裂、國粵兩語言的文化衝突、戰亂流離接踵而至,「電影」和「戲院」被迫遠走,退到香港,卻遇上星馬資金蓄養,開花結果,「電影」擁有自己的大片廠,「戲院」也擴展成院線;香港被稱為「東方荷里活」。
良辰美景漸漸過去,「電影」和「戲院」之間出現了第三者,她的名字叫「電視」,後來還加入第四者(錄影帶)、第五者(影碟)、第六者(有線電視)、第七者(電腦網絡)等,「戲院」覺得這段姻緣變得太擠迫。「電影」和「戲院」漸漸仳離。但相分後,「電影」和「戲院」都遇上身份危機----「戲院」索性把自己拆毀、變成商場和迷你影院;「電影」也滿肚疑問,不需討「戲院」歡心後,片長再不需是九十分鐘、更不必需有明星或劇情,前面有無限可能。
步入廿一世紀,「香港電影」正處於身份危機中,百年來電影都以菲林拍攝的金科玉律被 DV打破;隨中國市場冒起成為應許地,「香港電影」亦懷疑自己應否像過往般香港作風。步入廿一世紀,既不香港、又不電影的「香港電影」只能在霧裡行軍。
百年以來,在東西文化落差之間、中台政治夾縫之中、東南亞民族差異之處,香港影視業找到了屬於自已的位置、為自已編寫劇本。但步入二十一世紀,香港的歷史角色經已轉變,影視業應如何尋找自已的位置呢?歷史或許已理下伏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