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式壹傳媒文化滲入台灣報刊業界。
壹傳媒進軍台灣將滿四年,其八卦新聞及狗仔隊追蹤方式所引起的爭議雖一直未曾平息過,但卻也成功地影響了台灣媒體的新聞走向,業界甚至有人認為在某程度上,已取代了中央社的發稿地位。二零零一年,壹傳媒有限公司以二十六億二千萬港元,收購黎智英一報三刊後,黎智英把他的傳媒變成香港的上市公司。加上台灣的《蘋果日報》及《壹週刊》,目前黎智英已擁有二報五刊,並且橫跨港台兩地。短短數年間有如此傲視同行成績,究竟它在跨足台灣市場的策略為何?以及用甚麼方式調整各報刊彈性以迎合當地閱聽大眾?
本地化概念
壹傳媒進入台灣市場後,針對當地讀者特性做了很多與港版不同的改變,包括版面設計和字體運用都收斂不少,內容取捨也以台灣讀者為因應對象,並每周做民意調查。台灣和香港壹傳媒已漸走出不同風貌,在香港,《壹週刊》和《蘋果日報》的色情版面一定比台灣的多;港版的《壹週刊》和《蘋果日報》用色、字體則比台灣更大膽。壹傳媒台灣化,其實牽涉到文化本地化的概念。
美國新聞學者羅伯森(Robertson)相當強調「重組」概念,他認為全球化一般被認為是整體世界的壓縮,而這必然牽扯到本地的連結。壹傳媒指出,在香港發行《蘋果日報》前,曾參考諸多國際平面媒體版面設計,最後選擇U.S.A. TODAY為參考對象,再加自我風格,將U.S.A. TODAY版型誇張化,變成現今在亞洲版創造中文報界最重視視覺觀感版面,這是為取悅個性鮮明、喜歡刺激的香港讀者;但當壹傳媒進入台灣,原先的辛辣風格卻不完全適用於當地,因而以民調作指標,將「讀者愛看的新聞」,極盡發揮本地化的能事。
經營拓展的狀態
據業界估計,二零零三年一月,《壹週刊》已經達到單月收益平衡的目標,目前台灣《壹週刊》每周已穩定發行約十五萬本,成為台灣發行量和閱讀率最高的雜誌;台灣《蘋果日報》則平均單日發行約五十萬份。根據台灣《蘋果日報》負責人的說法,目前黎智英手下的二報五刊,除了台灣《蘋果日報》呈現虧損外,其餘一報五刊都在賺錢,而壹傳媒的目標是在兩年內,扭轉虧損狀態,屆時,會有再擴張壹傳媒版圖的打算。
搶灘成功的台灣《蘋果日報》,讓許多人的擔心成為真實--它的零售量節節攀升,而其總銷售額幾乎已可與傳統的《聯合報》、《中國時報》和《自由時報》平分秋色,震撼台灣媒體。有如此傲人的成績,台灣的各大媒體以這一報一刊「為師」,自是很自然的事。基於此,業界又流行起「台灣傳媒香港化」的看法,也就是說港式壹傳媒集團的企業文化早已外滲台灣業界。不論目前投資盈虧如何,台灣《壹週刊》與《蘋果日報》都已經站穩了腳步。
壹傳媒在台灣營運的人事方面,目前《壹週刊》有二、三百名員工,而《蘋果日報》更高達一千二百人,其中《蘋果》的編採人員就有八百多人,業務佔一百多人,其餘則是自設的兩家印刷廠人員和行政人員。很多人好奇,目前每月都還在虧損的《蘋果日報》,會不會成為壹傳媒集團的負擔。其實,壹傳媒有其經營的辦法,《蘋果日報》的虧損,皆由香港壹傳媒的盈收來貼補,而目前壹傳媒集團在賠錢的,也只有《蘋果日報》,在《蘋果日報》營收打平前,壹傳媒不會再開疆闢土,這是壹傳媒經營的不變法則,「只要有一報刊在虧錢,絕不新創另一刊物。」壹傳媒高層負責人如是說。
當初壹傳媒在黎智英一聲令下選定台灣發展,除了因為台灣是華文社會外,主要是台灣在經過二零零一年台灣總統大選結束後,首次政黨輪替,已成為公認的民主國家。黎智英認為,只有在一個民主發展穩定的國家,才可以接受壹傳媒,所以他帶著五十億的資金到台灣發展。
壹傳媒高層負責人說,外傳壹傳媒人事流動快,但其實他們很歡迎新血加入,尤其是剛畢業的新鮮人,他們的熱忱能帶動士氣。而外界傳言的鋤報會,的確是每天都舉行,每版新聞天天都會檢討,但並不會因為小事或一則新聞鋤掉人,除非那位同事真的犯下不該犯的錯,壹傳媒就會請他離職。為了保持人事流動,壹傳媒每年會更換10%的員工,之前就曾在某次鋤報會上,解聘了一百多位員工。除了不定時的「鋤報會」、「大地震」外,在適者生存的理念下,壹傳媒的人事管理還包括「三個蘿蔔一個坑」的壓力。某個職位也許只需一人卻擺了三個人,讓大家去搶位子,最後適者生存,能者居之,總能留下最好的那位。
報社的新聞指標
「讀者」二字是壹傳媒內部編輯部門每天不斷強調的二字。讀者想要的是甚麼便成為報社新聞的指標。《蘋果日報》在台灣正式發行前就開始做讀者焦點訪談,一直到正式出刊都維持著街角訪問的讀者焦點訪談,並以讀者的意見做為新聞取捨指標,根據台灣讀者的口味一步步調整過來的。
壹傳媒高層負責人更指出,無論在香港或是台灣,都高舉著不畏政治勢力的大旗,這是讓讀者信服它的報導的重要性。他們處理新聞的原則是,沒有關說、沒有關係,但也因為和政界沒有特別關係,所以,可得到的消息來源,相對而言,也會較其他媒體少。
香港方面,九七之後的中共給香港《蘋果》帶來經濟上的壓力,最嚴苛的打壓手段是抽去了中資廣告,但在英國政府的百年統治之下,帶給香港司法獨立、現代化、及自由三個禮物,香港人都習慣於追求自由,不會因此而順從。在台灣,雖然《蘋果》是外來媒體,但也可以說是它們的優勢,因為壹傳媒沒有政治包袱,所有政商人士都可以一視同仁地報導;當然後遺症也是有的,就是獲得的資源不比其他報紙多,故報導有時未免不夠深入,畢竟很多新聞內幕,還是要靠關係得來。
業界邊批評邊模仿
壹傳媒來台後各界批評聲不斷,而台灣《蘋果日報》更是為台灣報業帶來前所未見的衝擊,尤其是大量的圖表、照片的版型,業界更是邊批評邊模仿。
就目前壹傳媒的營業狀況來說,雖然估計的發行量在增加,但廣告卻仍然存在著落差,與銷售量不成正比,但《壹週刊》在第三年已經打平,這在報刊業界是破記錄的。壹傳媒的麥克麥克〈muck〉態勢,是否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