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 —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

2005-07-15
梳耙訊源與新聞記者世界觀

書名:《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 —
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
作者:臧國仁
出版社:台灣三民書局
出版日期:1999年4月

新聞蒐集工作離不開訊源關 係,力主新聞報導必須公正、客觀和平衡的傳統新聞學者,無不擔心新聞工作者逾越本份,而憂心忡忡。所以,早在一九六一年,新聞學理論萌芽之初,美國學者吉博(W. Gieber)與強森(W. Johnson)兩人,即提出「訊源與記者人際關係模式」,認為訊源與傳訊者身份分離,則諸事大吉,倘若發展至「二合一」狀況則社會危矣。

記者和消息來源周旋,一般是打著為社會大眾知情權而服務,從而希望取得執行專業工作的合法性和正當性。他們會因此要求消息來源合作,提供所詢問的新聞內容。這下好了,消息來源自恃處於此關鍵性樞紐地位之故,就大有機會,猛搞花招,操縱消息內容,玩其媒介策略,以遂其本身利益。所以,另一位美國社會學者甘斯(H. J. Gans)形容,記者同消息來源關係,就如同舞會中跳探戈的男男女女︱彼此都想接近對方,彼此也都有引導對方接近的機會,但一般而言,消息來源引導記者的機會較大。

時至今日,網絡新聞興起,借用新聞(news borrowing)已見怪不怪,「報料新聞」(source-open journalism)則視為挖到寶藏,令得新聞工作者、新聞蒐集與處理同訊源糾葛,治絲益紛。

本書罕見地採用社會建構理論,從「框架」概念出發,分析新聞媒體與訊源,如何透過各自所屬的「世界觀」來彼此協商,從而共同建構出新聞的符號意義。本書既未從傳統新聞學中的客觀論述出發,討論新聞工作的採訪實務,亦不是從公關理論著手,討論公關業者,如何同新聞界進行有效溝通管理;而是試圖將新聞報導與公共關係工作,視作社會資訊流通中,具同等重要元素來加以研析。本書並分別從組織、個人與文本等三方面,去分析「新聞」這一個概念,力述新聞在此三個不同層次中,均受到主觀式的特殊結構影響。

這些都是從傳統新聞學中跳出來的「大膽」嘗試,以一種新角度探析新聞如何產生?與新聞產生的相關因素有哪些?這些因素之間,又是如何相互影響的?新聞是否真為客觀報導的產物?而新聞工作者與訊源之間互動,是否為「必要之惡」,而不必非戴上有色眼鏡視之不可?

對新聞業愈來愈感到疑惑(慮)的人來說,看了本書可以浮一大白。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國式公關」

劉書賢
2021-03-31

界與戒

朱文洛
2019-10-28

透視新聞老總的管理心法

蘇鑰機
2016-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