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消費 — 閱聽人與社會》

2005-09-15
扣連媒介閱聽人和消費理論的教程

書名:《媒介消費 — 閱聽人與社會》
著名:盧嵐蘭
出版社:台灣揚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年3月

扣連 (articulation)的概念由英國文化研究大師Stuart Hall推廣,強調在文化知識的生產上,應力求避免掉進本質論的陷阱,並指出早年的北美傳播學者研究活生生的audience ( 「受眾」是早期含被動意味的翻譯,即後期翻譯的「閱聽人」 ),往往忽略了把分析對象「語境化」(contextualizing the object / subject) 的探討方法,因此關於閱聽人為何及如何會有偏好或矛盾的媒體解讀問題,並於消費的差異中產生同一性,在八十年代前,一直交白卷。

台灣文化大學新聞系副教授盧嵐蘭撰寫的《媒介消費︱閱聽人與社會》一書的價值,如同一些西方學者在教學和研究裡所作的,已開始把社會上的公民必然同時扮演「閱聽人/消費者」二合為一的角色,扣連在我們都市環境變遷的互動境況中,加以清楚闡述。這種把媒介與消費社會理論作接合書寫的行動,是傳播學作為一種跨學科研究應該走的方向。

理論引介方面,這書除涉及古典社會學大師如馬克思、韋伯、Veblen和 Simmel筆下的消費觀念外,也對多位著名的當代學者的消費理論作品加以闡釋,包括Douglas & Isherwood、法國P. Bourdieu、Jean Buadrillard、Lefebvre、 de Certeau、德國Norbert Elias和英國Mike Featherstone等。編排方面,全書是以「(閱聽)人和(媒介)消費」為主軸,分別與 (一)日常生活的異化與轉化;(二)家庭的公/私領域、形態、變遷、多樣性和權力關係;(三) 自我認同與文化政治、選擇焦慮與慾望的聯繫;(四)科技的變遷、知識/權力和公共領域的社會參與,這四大範疇交織成一個有助了解生活於現代「消費/傳媒社會」中的「消費/閱聽」人的重要意義之網。全書美中不足之處,是欠缺收納華人學者在這方面零星的理論貢獻和本土研究點滴。

雖然如此,藉掌握上述的理論工具,透過爬梳網中糾纏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現象,讀者便可以從更豐富的角度和細緻的層面,去觀察和討論我們日常生活形態的各種重要組成。因此,這本書不單可作為中港台的傳播學、文化研究及社會學的大專生的華文傳理教程的讀本之一,同時也適合執教通識科中「媒體、文化與社會」課的老師作參考之用。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國式公關」

劉書賢
2021-03-31

界與戒

朱文洛
2019-10-28

透視新聞老總的管理心法

蘇鑰機
2016-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