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波批判傳媒研究
「預告篇」中的亞洲想像
書名:《Asian Media Studies: Politics of Subjectivities》
主編:John Nguyet Erni & Siew Keng Chua
出版社:Blackwell Publishing
出版日期:2005年
「韓」流襲港和「哈日風」(Japan mania)橫掃台灣的現象,並不能用簡化的媒介入侵論來解釋。今天,多元的亞洲現代性(Asian modernities)之發展,要求的是一個眾數的「亞洲想像」(Asias' imaginations) 和一些能把媒體研究和文化政治論述縫合起來的分析架構。正如台灣清華大學的陳光興所言,藉亞洲想像為中介,亞洲各國才能打開眼睛,看清楚對方的容貌,成為彼此發展社會文化的參照點。
香港城市大學陳錦榮教授(John Erni)及奧克蘭科技大學蔡秀瓊教授合編的這本《亞洲傳媒研究》之價值,是它能以新角度討論亞洲人的主體定位,並嘗試以擺脫「英美口音」的路數來記錄亞洲如何聯繫於全球歷史進程。書中談及的地區包括香港、台灣、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南韓和日本,代表了一個「既濟未濟」的第二波亞洲批判傳媒研究的預告篇(trailers)。
據陳、蔡二人的理解,二戰後,現代化理論盛行,因此當時傳媒研究的焦點,離不開「洋為東用」的技術論爭,而移植西學就是為奠立傳播學的認受性。及至七、八十年代,對媒介帝國主義的反省,成了亞洲批判傳媒研究的第一波。最近十多年,隨全球化議題的興盛,後殖民的解構戰術,替亞洲傳媒研究增添了一件彩衣,亦清晰地標誌著發酵中的第二波游走和進出於各地的歷史脈絡和建構主體的不同軌跡。
我們可以從書中研究的題目領略到遲早到來的第二波旨趣。例如:專注於東亞日益蓬勃但又不平衡的媒介消費流,日本的岩淵功一教授剖析了區域文化所產生的權力關係;蔡秀瓊及研究生在新加坡共同觀察了幼童閱聽跨國快餐廣告的經驗;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姜明求教授在亞洲民主化運動的前提裡,講述南韓新聞自由的權力爭霸史;香港中文大學馬傑偉教授則以政治過渡期,匯豐銀行形象宣傳的個案來分析廣告觀眾的解碼實況;而陳錦榮和另一研究生藉著分析在同性戀人士中暢銷的《熱愛雜誌》,把台灣酷兒文化(queer culture)的家庭政治和同志身份問題講出來。
雖然這本結集沒有大陸學者的作品而令人感到可惜,但仍值得大家抽空閱讀,看看全球中的亞洲可以有幾多種「想像」的可能性及推想「第二波」的模樣。
「預告篇」中的亞洲想像
書名:《Asian Media Studies: Politics of Subjectivities》
主編:John Nguyet Erni & Siew Keng Chua
出版社:Blackwell Publishing
出版日期:2005年
「韓」流襲港和「哈日風」(Japan mania)橫掃台灣的現象,並不能用簡化的媒介入侵論來解釋。今天,多元的亞洲現代性(Asian modernities)之發展,要求的是一個眾數的「亞洲想像」(Asias' imaginations) 和一些能把媒體研究和文化政治論述縫合起來的分析架構。正如台灣清華大學的陳光興所言,藉亞洲想像為中介,亞洲各國才能打開眼睛,看清楚對方的容貌,成為彼此發展社會文化的參照點。
香港城市大學陳錦榮教授(John Erni)及奧克蘭科技大學蔡秀瓊教授合編的這本《亞洲傳媒研究》之價值,是它能以新角度討論亞洲人的主體定位,並嘗試以擺脫「英美口音」的路數來記錄亞洲如何聯繫於全球歷史進程。書中談及的地區包括香港、台灣、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南韓和日本,代表了一個「既濟未濟」的第二波亞洲批判傳媒研究的預告篇(trailers)。
據陳、蔡二人的理解,二戰後,現代化理論盛行,因此當時傳媒研究的焦點,離不開「洋為東用」的技術論爭,而移植西學就是為奠立傳播學的認受性。及至七、八十年代,對媒介帝國主義的反省,成了亞洲批判傳媒研究的第一波。最近十多年,隨全球化議題的興盛,後殖民的解構戰術,替亞洲傳媒研究增添了一件彩衣,亦清晰地標誌著發酵中的第二波游走和進出於各地的歷史脈絡和建構主體的不同軌跡。
我們可以從書中研究的題目領略到遲早到來的第二波旨趣。例如:專注於東亞日益蓬勃但又不平衡的媒介消費流,日本的岩淵功一教授剖析了區域文化所產生的權力關係;蔡秀瓊及研究生在新加坡共同觀察了幼童閱聽跨國快餐廣告的經驗;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姜明求教授在亞洲民主化運動的前提裡,講述南韓新聞自由的權力爭霸史;香港中文大學馬傑偉教授則以政治過渡期,匯豐銀行形象宣傳的個案來分析廣告觀眾的解碼實況;而陳錦榮和另一研究生藉著分析在同性戀人士中暢銷的《熱愛雜誌》,把台灣酷兒文化(queer culture)的家庭政治和同志身份問題講出來。
雖然這本結集沒有大陸學者的作品而令人感到可惜,但仍值得大家抽空閱讀,看看全球中的亞洲可以有幾多種「想像」的可能性及推想「第二波」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