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電影:史學、詩學和政治
書名:《 Chinese-Language Film :
Historiography, Poetics, Politics 》
作者:魯曉鵬、葉月瑜
出版社:夏威夷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 年
華語電影已走過百年光景,在全球化的今日,其活力、能量和韌性更教人刮目相看。候孝賢、李安、王家衛、張藝謀等老將早已奠定國際級導演的卓然地位,蔡明亮、賈彰柯、彭浩祥等新銳憑創意豐盈的作品揚威國際影展。這番氣象讓電影研究的既有理論範式--「國族電影」(National cinema) 、「第三世界電影」(Third World Cinema)-- 捉襟見肘,期待學界與時並舉的批評介入。魯曉鵬和葉月瑜主編的《Chinese-Language Film: Historiography, Poetics, Politics》便是一次出色的嘗試。
本書彙集了十六篇高水準論文,以華語電影的歷史、美學、風格、國族觀(Nationhood)、身份政治為主要議題,兩位編者按照三大主題編排章節。第一部份以電影史為主題,涉及華語電影的編年史、分期和趨勢。當中既包括對電影史既有闡釋模型的重訪、改造,又有對當下新趨勢的及時論述。其內容射獵頗廣泛,涵蓋華語電影濫觴時期的戲劇電影、二、三十年代上海武俠片、台灣和中國大陸九十年代藝術電影和商業大片;第二部份聚焦華語電影美學、形式和導演風格等共時性問題。著名學者鮑威爾從國際電影風格(International film style)出發,富啟發性地論述了華語電影的跨文化詩學。其他文章則對候孝賢、李安、王家衛、賈樟柯的電影美學做出細緻閱讀;最後一部份探索華語電影在全球化脈絡下的政治性問題。研究者循文化研究和電影研究路徑,對台灣、香港、新加坡華語電影中的身份建構、性別政治、國家再現、後殖民性等議題作了深入探討。
概括之,本書豐富(從而再造)了中文電影批評中的業已存在「華語電影」概念,並首次向西方學界做出較系統介紹。鑒於其紮實的內容和出色的編排,本書獲得美國圖書館學會刊物《Choice Magazine》「二零零五年度最佳學術著作」。更重要的是,編者尤其關照無法為單一、固定的「中國國家」(Chinese nation-state)疆界所限定的華語電影,從而提醒我們華文電影的複數存在,以它的多樣、繁雜和流動性。這不僅開啟了認識華語電影文化的新視角,也有助於豐富對國際電影歷史與理論的理解。面對華語電影的寶藏,相信本書會啟發更多令人激動的研究。
書名:《 Chinese-Language Film :
Historiography, Poetics, Politics 》
作者:魯曉鵬、葉月瑜
出版社:夏威夷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 年
華語電影已走過百年光景,在全球化的今日,其活力、能量和韌性更教人刮目相看。候孝賢、李安、王家衛、張藝謀等老將早已奠定國際級導演的卓然地位,蔡明亮、賈彰柯、彭浩祥等新銳憑創意豐盈的作品揚威國際影展。這番氣象讓電影研究的既有理論範式--「國族電影」(National cinema) 、「第三世界電影」(Third World Cinema)-- 捉襟見肘,期待學界與時並舉的批評介入。魯曉鵬和葉月瑜主編的《Chinese-Language Film: Historiography, Poetics, Politics》便是一次出色的嘗試。
本書彙集了十六篇高水準論文,以華語電影的歷史、美學、風格、國族觀(Nationhood)、身份政治為主要議題,兩位編者按照三大主題編排章節。第一部份以電影史為主題,涉及華語電影的編年史、分期和趨勢。當中既包括對電影史既有闡釋模型的重訪、改造,又有對當下新趨勢的及時論述。其內容射獵頗廣泛,涵蓋華語電影濫觴時期的戲劇電影、二、三十年代上海武俠片、台灣和中國大陸九十年代藝術電影和商業大片;第二部份聚焦華語電影美學、形式和導演風格等共時性問題。著名學者鮑威爾從國際電影風格(International film style)出發,富啟發性地論述了華語電影的跨文化詩學。其他文章則對候孝賢、李安、王家衛、賈樟柯的電影美學做出細緻閱讀;最後一部份探索華語電影在全球化脈絡下的政治性問題。研究者循文化研究和電影研究路徑,對台灣、香港、新加坡華語電影中的身份建構、性別政治、國家再現、後殖民性等議題作了深入探討。
概括之,本書豐富(從而再造)了中文電影批評中的業已存在「華語電影」概念,並首次向西方學界做出較系統介紹。鑒於其紮實的內容和出色的編排,本書獲得美國圖書館學會刊物《Choice Magazine》「二零零五年度最佳學術著作」。更重要的是,編者尤其關照無法為單一、固定的「中國國家」(Chinese nation-state)疆界所限定的華語電影,從而提醒我們華文電影的複數存在,以它的多樣、繁雜和流動性。這不僅開啟了認識華語電影文化的新視角,也有助於豐富對國際電影歷史與理論的理解。面對華語電影的寶藏,相信本書會啟發更多令人激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