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地電視讀報節目的生存空間

2006-09-15
鳳凰衛視中文台的《有報天天讀》節目,引來國內各地電視台仿效。
主持人的獨特個性令讀報節目各有不同風格。圖為南京電視台《南京零距離》節目主持孟非。
  二零零三年一月六日,香港鳳凰衛視中文台推出了新型新聞時事節目--《有報天天讀》,引來了國內各地電視台的紛紛效法。目前,中國內地開設了電視讀報類節目的媒體可以列舉出一大串: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早間節目《媒體廣場》、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第一時間--讀報》、南京電視台城市頻道的名牌節目《南京零距離》中的《孟非讀報》,上海東方衛視在早上《看東方》節目中也開設了一個十五分鐘的讀報節目《早報早知道》......電視讀報節目的頻繁推出,一方面反映了內地傳媒在激烈競爭下的電視媒體不斷創新的態勢,同時也體現出電視與報紙媒體的資源整合與優勢互補,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電視讀報節目產生的原因
(一)媒介市場競爭的產物----
  根據「二零零二年全國電視觀眾抽樣調查」的資料顯示,95.8%的電視觀眾表示「經常」和「幾乎每天」看電視,顯示出電視媒體在人們心目中的特殊位置。這一調查同時指出,中國內地電視觀眾平均能夠收看到十六套電視節目,城鎮觀眾平均能夠收看到廿四套,農村觀眾平均能夠收看到十一套,顯示出電視螢幕日益豐富多彩,電視觀眾的收看選擇不斷增加。這種群雄逐鹿的情況,必然促使電視製作者絞盡腦汁大膽創新,以求提升自己節目的收視率,電視讀報節目正是這一創新思維的產物。

(二)壓縮製作成本的捷徑----
  在電視媒體市場化的今天,如何以最小的投入創造最大的產出,是電視節目製作人最為關心的話題。電視讀報節目的形式可謂是簡單到極致了--一名主持人坐在演播室G,一台筆記本電腦顯示出報紙摘要的標題、內容,主持人圈圈點點、評評說說,一期節目就製作完成了。這樣的資源投入與奔赴新聞第一現場採集電視新聞的製作消耗,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以二零零三年三月美伊第二次海灣戰爭的報導為例,中國中央電視台海外中心新聞部一共動員了二千人來做這次戰事的報導,戰爭報導的每週開銷在二百萬至三百萬美元之間。電視讀報節目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

(三)對觀眾資訊需求的滿足----
  根據美國傳播學家卡茨提出的「使用與滿足」模式,我們可以看出受眾面對大眾傳播活動時並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地選擇自己所偏愛和需要的媒介內容和訊息,而且不同的受眾還可以通過同一媒介訊息來滿足不同的需要,並達到不同的目的。
  在「資訊爆炸」的今天,人們飽受資訊超載之苦。觀眾希望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效地獲悉天下的風雲變幻,這種心理需求,就是要求媒介對於海量的資訊進行有序化的整理、篩選、解釋新聞資訊。由於報紙銷售範圍和讀者讀報時間、外語能力、知識水準、購買能力上的種種限制,讀者不可能將所有的重大新聞資訊一網打盡。電視讀報節目不僅可以使觀眾在短時間內瞭解各大報紙頭條,還可以聽到生動形象的點評。

讀報節目的優勢與不足
  電視讀報節目通過對新聞報導的解讀,告訴觀眾這個世界發生了甚麼事情,通過對報紙評論的闡釋,幫助讀者分析新聞,引導讀者如何看待新聞。節目對資訊的有效整合利用,對海量的資訊進行有序化的整理,篩選、解釋新聞資訊,以大眾化的形式將新聞重新梳理、編排傳送給觀眾。但節目製作者為了涵蓋當天所有的新聞事件,節目內容有時未免空泛。主持人一般只能介紹一下新聞的標題,以簡單的幾句話概括出新聞的內容,再加上幾句點評,觀眾無法真正深入地瞭解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和前因後果。這樣的播報速度,很難將一個複雜的事件評說得全面而有深度。節目在全面報導和深入點評之間,很難找到一個平衡點。
  電視讀報節目能夠將報紙新聞原來深刻、嚴肅的內容解讀得平易、生動。一方面,主持人使用的語言是口語化的,拉近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主持人把嚴肅的報導內容和深刻的理性分析,深入淺出地加以表述,把高深的問題平民化。主持人採用或幽默或諷刺的語言來進行評論,儘管沒有文字周密嚴謹,旁徵博引,但更能吸引觀眾的注意。
  電視讀報節目在節目編排上,製作者也盡量突出大眾化的審美趣味。鳳凰衛視的《有報天天讀》三十分鐘節目被劃分成六個環節,使整個節目具有較強的整體感和層次感。節目不僅介紹各大報紙的重大新聞,還穿插一些有趣的圖片資料,不至於使受眾產生收視疲勞。中央電視台的《第一時間--讀報》在節目內容的定位上就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城市話題」、「輕鬆閱讀」的概念。
  電視是聲像結合的大眾傳播媒介,電視G運動的畫面直接再現了客觀事物,聲音的加入調動了觀眾的聽覺器官。然而,電視讀報節目卻未能完全發揮出這一優勢。儘管《有報天天讀》結合了書法、音樂、動畫等多種手法,力圖不斷形成新的視覺、聽覺興奮點來刺激觀眾,卻始終擺脫不了報紙版面加主持人的單調模式。除了表現形式上的單調,播報的方式也很難有所創新。再伶牙俐齒的主持人也很難將曲折複雜的故事生動地再現,讀報節目「解讀」的傳播方式大大限制了電視媒體豐富、真實、形象等特點的發揮。

主持人的獨特風格
  主持人的獨特個性點評,是這類節目形成自己獨特風格的重要因素。鳳凰衛視《有報天天讀》的楊錦麟、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第一時間--讀報》的馬斌、南京電視台城市頻道《南京零距離--孟非讀報》的孟非,無論是外在形象還是內在氣質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但他們都能用自己個性化的語言,針對某些報章新聞做出一些適當的點評。
  電視讀報節目的本質,應該說是主持人將報紙的資訊進行「解碼--再編碼」而後輸出訊息的大眾傳播活動。符號互動理論認為,參與符號互動的人對符號的意義可能產生不同的理解,使傳播行為具有主觀性、選擇性。主持人一般會對所讀到的新聞進行點評,而從解碼者轉換到編碼者的身份過程也就是其解釋或再創造原意義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主持人自身的想法不可能掩沒不彰。

讀報節目生存空間的深層思考
(一)電視讀報節目在電視新聞傳播中的地位----
  電視媒體表現手段上的側重點,應該是視覺。電視讀報節目只能代表媒體間相互融合、資訊共用的趨勢,是常規電視新聞傳播的一種有益補充形式,決不可能取代電視影像新聞的主體地位。具有形象感、現場感、過程感的電視新聞報導,才能真正對觀眾形成衝擊力。讀報節目由於缺少了影像新聞節目特有的魅力,不能使解讀立體化,因而很難對觀眾產生強大的影響力。
(二)讀報節目泛濫趨勢分析----
  隨著《有報天天讀》的興起與收視上的成功, 中國內地的電視媒體一擁而上,出現了大量的模仿跟風之作,許多電視台甚至專闢時段,推出純讀報欄目。在這些節目中,能夠讓觀眾印象深刻而且忠實收看的,卻屈指可數。一些讀報節目無論演播室場景的設置還是節目的編排,都毫無新意可言,主持人也缺乏評述者的獨到觀點。在激烈的媒介競爭下,電視節目的製作者往往畏於開辦新型節目的風險,而模仿一些已經在觀眾心目中樹立起良好口碑的節目形式。這種做法,會影響整個節目形態的發展空間。當電視觀眾失去了好奇心,產生了審美疲勞,原來的精品欄目甚至也會失去大量的觀眾,將整個節目形態的發展推進一個艱難的境地。
(三)對報紙發展的制衡----
  電視、報紙、網絡,彼此之間互動交流,已是一個客觀的存在。但是無可爭辯的,是電視讀報節目對報紙的資訊進行了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整合,在無形之中拉大了受眾與報紙之間的距離。傳播學者施拉姆曾提出過一個關於人們為甚麼選擇某種媒介的公式:選擇的或然率=報償的保證/費力的程度。這也就是說,在接觸資訊的過程中,人們通常選擇最能充份滿足資訊需要的途徑,而在其他的條件完全相同的情況下,他們則選擇能夠最方便而迅速地滿足其需要的途徑。報紙新聞變成了電視新聞的資源之後,讀者只要打開電視機收看讀報節目,就能瞭解當天幾乎所有重要報紙的頭條新聞。如果觀眾覺得電視讀報節目能夠滿足自身的資訊需求,自然就不會再去購買報紙了,這在無形中奪走了一批報紙的讀者。
  另外,大眾傳媒要使受眾在短時間內接受一種資訊,理解一個意思,用圖像比用文字有效得多。與報紙的文字報導相比,電視影像化的傳播具有更為直接的特點,而電視讀報節目的通俗化特點,更可以幫助受眾在瞬間把握報紙所傳播的新聞內容。但電視讀報節目,也有可能導致受眾閱讀水準普遍下降。大量的收看電視節目會形成「被動思維」,降低觀眾的思考能力,減弱對文字的敏感度。在肯定電視讀報節目這種資訊共用的創新形式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對報紙媒體的發展前景予以關注。 
  電視讀報節目在中國的螢屏上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從整個電視傳播的發展角度看,電視讀報節目既可以看成是電視工作者在電視媒體與報紙媒體資源整合方面所做出的全新嘗試,也可以認為是在電視節目創新過程中的一個捷徑。如今的大眾媒介要隨著觀眾的審美情趣和收視需求不斷調整自己的步伐,電視節目從內容到形式都要常變常新。電視讀報節目操作便利,收視效果良好,但是這類節目未來的生存空間能否繼續拓展,還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國式公關」

劉書賢
2021-03-31

中國傳媒上的「奉勸」

錢鋼
2020-05-15

是市場太小還是競爭太少

李敬華
2019-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