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化」抑或「不數碼化」? —亞太廣播聯盟數碼廣播會議後感

2006-09-15
以下為倫敦市中心可以接收到的五十一條頻道,充份顯示數碼廣播的最大貢獻是創造一個「多頻道環境」。各頻道的口號及專門內容如下:
  數碼化抑或不數碼化?仍是亞太廣播聯盟數碼廣播會議(ABU Digital Radio Convention)的議題,今年八月,來自二十三個國家共二百名代表出席了在吉隆坡舉行的會議,與會者大致分為三類,包括來自科技公司、國際廣播組織及世界各地廣播機構的成員。不少講者是數碼發射技術服務公司的成員,他們一致唱好數碼廣播,除了大力推崇之外,更一致認為這是大勢所趨,為免落伍,應盡快進入數碼年代,與先進科技接軌。
  話雖如此,數碼廣播仍未全面普及,正如來自英國iBiquity Digital Corporation的Perry Priestley指出:「雖然電台廣播是歷史最悠久的廣播科技,卻仍然留在模擬的平台上,是最後一種仍未數碼化的電子傳媒。」在會議之中,觸及數碼化與否的問題時,仍然有人提出「為甚麼」或「FM也不錯嘛」等等的意見,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裡,異議更大。無他,語音無線電廣播約在八十年前推出,一直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據重要的位置。雖然電視廣播在六十年代躍登成為傳媒之首,深入民間,將大量電台聽眾吸納過來,但近年電台廣播的聽眾已經穩定下來,反而電視觀眾的人數卻逐年下降,故此,數碼化的要求並不十分急切。不過,無論如何,數碼化所創造的技術空間,有很大吸引力,確實為聲音廣播帶來革命性的影響。

數碼廣播潛力大
  大約在二十年前,地面廣播引進數碼技術,提供了更優質的聲音效果。更重要的,在傳送聲音的同時,可以同時發放視覺資訊。例如,在播放歌曲時,可以同時在收音機的「數字窗口」內列出歌手的姓名及各種背景資料;播放交通消息時,可以列出街道的名稱,甚至展示相關地區的地圖;在播放教育節目時,可以列出有關教材;播放廣播劇時,可以列出角色及故事大綱;在進行有獎問答遊戲同時,可以列出問題及答案,藉以增強廣播效果。另一方面,來自美國華盛頓公營廣播電台的Mike Starling更指出,數碼廣播可以增加額外的頻道,為失明人士提供「閱讀服務」,令他們可以獲取更多原本印刷在書本上的資訊。對於聽眾來說,數碼收音機更能像電視錄影機一樣,預先輸入指令,在指定時間錄下心愛的電台節目,然後在有空時再慢慢收聽。總而言之,數碼廣播的潛力很大,肯定會改變電台聽眾的收聽習慣。
  雖然數碼廣播裝載著不少可能性,但不少人過份強調視訊效果,而忽略了聲音廣播的本質。當視覺元素太多的時候,可能會喧賓奪主,適得其反。

聲音廣播的特色
  電視廣播是一個「霸道」的媒界,觀眾一旦收看節目,心神完全被攝,無法兼顧其他工作。收音機卻剛剛相反,能夠在收聽的時候看書、寫作或處理文件。
  在傳統的收音機中,有所謂「廚房收音機」(Kitchen Radio),形狀不大不小,放在廚房裡,可以讓你一邊烹調食品,一邊收聽廣播。如果你想在駕車時獲取最新消息,可以安裝「汽車收音機」(Car Radio),無論身處在何方,都可以得知天下大事;當你走在街上,可以在胸前掛上「隨聽收音機」(Walkman Radio),便不會錯過心愛的節目。所有這些用詞,包括「廚房收音機」、「汽車收音機」及「隨聽收音機」,都反映電台廣播的包容性質。如果「廚房收音機」變成「廚房電視機」,便很難保證在收看時不會被爐火燒傷或被沸水燙傷;如果「汽車收音機」變成「汽車電視機」,便很難保證不會發生交通意外,甚至車毀人亡;如果「隨聽收音機」變成「隨聽電視機」,便很難保證不會在路上摔倒或撞得人仰馬翻。聲音廣播之所以歷久不衰,具有不可取代的獨特地位,便是這種容許受眾同時處理其他工作的功能,巧妙地切入繁忙的生活空間,適時地提供所需資訊。

締造更活躍廣播空間
  由是觀之,若然在進行數碼廣播之後,引進太多視覺元素,甚至將收音機變成視訊收音機(Visual Radio),其實是本末倒置,最終只會令收音機變成一部設備簡陋的電視機而已。當前,數碼廣播發展得最成熟的國家,莫過於位於歐洲一隅的英倫三島,參考它們的經驗,不難發現其成功之處,並非視覺資訊豐富,而是締造一個多頻道環境(Multi-channel Environment),拓闊受眾的聽覺領域,並建立起一個多元化的電子平台,令我們的文化生活更多姿多采。
  傳統模擬廣播礙於頻譜限制,在中波調頻(AM)及超短波調幅(FM)的波段內,只可容納十多條聲音頻道,但數碼技術突破限制,使廣播頻道倍增,單在倫敦地區,已經可以接收五十多條頻道,包括各式各樣的音樂頻道,多若繁星,還有文化、教育、話劇、兒童、全日滾動式新聞及同性戀頻道等。除此之外,BBC擁有十二條數碼公營頻道,由流行音樂到實驗性作品,由新聞時事到楝篤笑,由文學藝術到流行文化,無論大眾抑或小眾,皆能找到心愛節目。至於經常被議論的視覺資訊,只是聊備一格而已,最實用的價值莫過如在「聲音森林」中辨認正在收聽的電台。
  到目前為止,地面數碼廣播的覆蓋面已經超過八成半人口,55%英國家庭已經透過收音機、電視機及互聯網接收地面數碼廣播,售出的數碼收音機超過3,250,000部,若和去年五月比較,急升了46%,顯示數碼廣播正迅速被接受。在各大超級市場及電器產品連鎖店,通常都設有專櫃陳列數碼收音機,產品類型超過二百五十種,最便宜的大約只售四百港元。更令人鼓舞的,數碼廣播推出之後,聽眾收聽廣播的時間增加,62%擁有數碼收音機的用戶表示收聽電台的時間比以前多,平均每周收聽27.6小時,比全國的每周平均23.8小時高出了16%。數碼聽眾平均收聽3.0條頻道,比模擬聽眾的2.5為高。
  雖然不少地區仍然滿足於模擬傳送技術,遲遲未有考慮數碼化發展,但綜觀英國的實踐經驗,數碼化平台確能提供一個更活躍的廣播空間,最終的得益者是廣大受眾。回到「數碼化」抑或「不數碼化」的問題,在急劇變化及日趨細緻的香港社會裡,要充份反映多元化的面貌及提供更全面的資訊,邁向數碼化廣播是不應迴避的發展方向。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美國傳媒參訪考察隨筆

陳易安
2016-08-10

兩會採訪手記

香港電台中文新聞部
2016-03-23

數碼媒體Vs人類福祉

李月蓮
201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