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哈亞運採訪後記

2007-01-12

大會訊息發放運作完善。
  香港亞運代表隊於卡塔爾的多哈,用上十五日的時間,取得六金十二銀十銅總共二十八面獎牌,改寫香港於歷屆亞洲運動會的最佳成績。有幸見證整個過程,是我採訪今屆亞運最大的滿足感。

不惜工本打造設施

  今屆亞運主辦城市多哈,時間比香港慢五小時。這個地方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一個「建築中的城市」,到處都是正在興建高樓大廈的地盤,有點令人覺得不完整的感覺。訪問過一名在當地負責建築工程的香港人,他表示,卡塔爾希望仿傚杜拜,將多哈建立成一個現代化城市,所以到處都是正在動工的地盤。這些建築物都是由外國請來的專業人士負責規劃,外來勞工興建。又說,他本來計劃在多哈工作半年,但因為計劃越做越大,會再留在卡塔爾再長一段時間。不過,這種生機處處的現象,在四周荒蕪的多哈,令人感覺上,好像有點格格不入。

  至於耗資超過二十億美元,比零八北京奧運的預算還要多的多哈亞運,無論硬件軟件都不惜工本。五星級的選手村、多個設備齊全的體育館,及主場館內的超巨型高清屏幕等等,已能夠顯出身價。曾有幸採訪過雅典奧運,個人感覺是多哈的場館及設施,絕對不比雅典差。難免有人認為今次多哈亞運會令北京奧組委汗顏,更少不免為下屆在廣州舉行的亞運增添壓力。

  而今屆亞運的管理模式亦相當妥善,就算是記者的飲食,亦照顧得妥妥當當。每一名入住傳媒村的記者,包括我在內,都獲發十多張餐券。每張餐券上都標明日期,每日一張,可在總傳媒中心內的飯堂吃一頓午飯或晚飯。提供的,並不是普通的「碟頭飯」,而是有多種選擇,單是說意粉,都有四種。還有沙律、肉類(由於卡塔爾是回教國家,所以沒有豬肉提供)、多種飯類、水果及甜品等等。早上時段,只要你帶著記者證,就可在傳媒村及總傳媒中心吃早餐。在多個場館的新聞中心,亦有小食飲品提供。這種招待,比雅典奧運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可以令記者「無後顧之憂」。

  除了食物之外,多哈在給予傳媒住宿的地方亦相當完善。所謂的傳媒村,是多座酒店式的建築物,位置只是在總傳媒中心步行大約十五分鐘的位置,當然亦有穿梭巴士接送。這個「地利」,對我們的工作相當重要,大家都明白,採訪過程中,即使是五分鐘,甚至是一分鐘的時間,都可能起莫大的作用。早上只需要花五分鐘的車程就到達總傳媒中心,相對雅典奧運我所住的傳媒村,每天要花上一小時才到達,每天省卻的時間,都可爭取更多休息,對亞運這項「長久戰」是十分關鍵的。不過由於部份設施太新,所以會有一些小毛病,好像初期就曾經停電,而室內的冷氣又太冷,不能調校,但都是一些小問題。

「請外援」營辦亞運

  對記者來說,食住情況當然會影響工作,但更重要的,是大會有關比賽資料的發放情況。今屆亞運會在訊息發佈方面可說是相當稱職。之前提到的總傳媒中心,在規模上雖然並不算很大,但有關設備就相當足夠。無線寬頻網絡、專門查詢各項成績的電腦、大批現場直播不同賽事的電視等,要取的資料可說是應有盡有,而在其他體育項目場館中,規模較小的傳媒中心,亦都有完善的無線寬頻網絡。而大會在網絡上發佈成績的速度亦相當高。以乒乓球項目為例,接近每一場比賽,每當球手勝出一球,網上的即時比數就會更新,這樣對於要同時關注多個項目進展的記者,包括我,都帶來不少方便。所以部份內地的傳媒,亦趁機考察多哈訊息發放的運作,為零八北京奧運汲取經驗。

  美中不足的是,這些環節,再加上包括傳媒接待、場館管理,甚至是花上十幾億的開幕典禮的策劃工作,都是由多哈外判到外國的公司去營運,而這些西方國家經營公司,明顯對亞運的熱情不足,於部份項目的傳媒中心,對記者亦不是太過友善,經常去限制採訪,好像在桌球館,就嘗試過有外國的工作人員,表示傅家俊不想接受我們的訪問。其後發現,這個只是他們的說法,後來我們看見傅家俊,他亦欣然接受採訪。工作人員為的,只是希望在項目的細節運作當中,能夠少一點「麻煩」。雖然,擁有儲存量可以用上三百年的天然氣田的卡塔爾,即使動用足以辦奧運的資金去運作今屆亞運,亦綽綽有餘,但「請外援」營辦亞運,就令我們與卡塔爾當地人溝通機會不多。要接觸當地人,除了與保安人員溝通外,大部份只限於在購物商場當中,要進一步了解當地人的文化,並不容易,是採訪今屆亞運會的一點遺憾。

中國記者採訪團眾

  亞運會是各個亞洲國家和地區選手的爭雄之地,亦是眾傳媒的競技場。如果以記者人數來計算,在多哈亞運中,來自中國的記者數量,相信都會和亞運成績一樣,拋離其他國家和地區。在採訪的十多天當中,普通話是我聽到最多的語言。相對於日本及南韓等其他亞洲國家,中國的記者數量都以壓倒性優勢勝出。無論在新聞中心、傳媒村、比賽場地以及穿梭巴士,都差不多都一定會見到中國記者。據我所知,單是新華社,就有九十多名「行家」到多哈採訪。(要知道,香港傳媒都是由一至兩名記者包辦)他們來自世界多個地方,大都是專門採訪一個項目。好像我在風帆項目的傳媒中心認識的一個新華社記者,他就是駐守埃及首都開羅,專門為了亞運來採訪中國隊於滑浪風帆、帆船和雙體帆船等選手的比賽情況。我亦碰到一名駐香港的新華社記者,他就是採訪馬術項目的。除卻新華社及中央電視台等中國大型新聞機構外,亦可見到大批來自各省市的中國記者。他們和新華社記者的採訪形式並不一樣,他們會以自己省市的運動員作為目標。好像上海的記者,當然會專注採訪劉翔等上海運動員,角色就和本港傳媒有點相似。由於亞運可說是被中國壟斷獎項的運動會,所以某程度上,亞運已變相成為一個全國運動會,各省市除了為中國隊的選手打氣,更希望自己省市的運動員奪金。(當然,銀牌或銅牌對中國運動員,一般來說,意義並不是太大的。)所以不難想像,到零八年北京奧運,中國的傳媒會以如何盛大的團隊去作現場報導。

  期待在零八年北京奧運,港隊運動員能夠有好成績之餘,更希望能見證中國首都辦奧運的盛況。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數碼媒體Vs人類福祉

李月蓮
2015-05-08

「第二屆數碼傳媒生態研討會」後記

唐芷瑩 (撰文)
林援森 (整理)
2014-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