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全球化」—第四屆亞洲媒體峰會後記

2007-07-13
  亞太廣播發展機構(AIBD)舉辦的第四屆亞洲媒體峰會(Asia Media Summit),於二零零七年五月二十九日至三十一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召開。總計有八十九個國家二百多個機構派出共五百名傳媒人,到大馬參與這次為期三天的會議,就當前日新月異的媒體環境所關注的種種熱門話題進行討論,計有參與式媒體(Participatory Media)如何改變大眾媒體的面貌、公共廣播服務未來的模式、獨立的公共廣播服務如何保證訊息多元化和自由表達的權利、真人秀(Reality TV)與肥皂劇的發展趨勢和道德爭議、媒體報導中出現的兩性不平等狀況及廣播業下一波的發展。

傳統廣播應建立新媒體
  小組討論首天集中在「市民新聞學」日趨重要的現象,並分析新技術怎樣協助普通市民製作內容,投放在新的媒體平台。大多數講者認同傳統媒體必須迎接這一發展,但與此同時,傳統廣播機構、印刷媒體和專業記者也應該主動建立本身的多媒體平台,吸引視像網誌社群和網上報導者,組織用戶製作的內容。

  與會者擔憂到新技術易於把內容廣為發佈,易為恐怖份子和業餘者濫用,把偏頗、不可靠、失實的資訊發放出去,迷惑大眾。對此,各人均認為有需要制訂政策、發展監察技術,並避免用戶製作內容的任意流通。

公共廣播機構的角色
  馬爾代夫新聞和藝術部長穆哈邁德.納希德在公共廣播服務未來的研討會中首先發言。他向參與者簡介馬爾代夫發展當地首家公共廣播機構的歷程,分享了公共廣播機構在爭取獨立的過程中遇到的艱辛和險阻。其他發言者均強調新聞和言論自由是必不可少的,能協助監察在位者和商人。與會者均同意,公共廣播服務對促進社會公平開放至關重要,因為優良的公共廣播機構認識到對任何議題均可能出現不同見解,而公共廣播機構正好為不同意見的表達提供平台。

  香港電台廣播處長朱培慶亦指出,公共廣播服務與私營機構在發放渠道、收入來源、預算開支和節目內容及形式方面出現競爭,而且資訊與娛樂之間的界限也日趨模糊。他關注到公共廣播機構會否被邊緣化,又會否最終被商營機構取而代之,認為這問題值得與會者深思。

  此外,朱處長還主持了另一場題為「肥皂劇與真人秀:新形式、新風」的討論,探討真人秀究竟是短期現象,還是長遠的趨向;同時研究這種節目形式能否衍生出更多的變種,抑或只是同一形式的不同類型。

  朱處長把香港電台最近爭取獨立的事件比作一場真人秀,其劇情錯綜複雜、峰迴路轉。劇情從檢討委員會於兩個月前公佈報告開始。委員會建議香港建立新的公共廣播機構,這使得香港電台前途迷茫。朱認為,這是活生生的真人秀,因為未來數月還會有無數的諮詢,市民也會舉行一場又一場的抗爭。沒有人能確知香港電台的未來,全香港的人把這事件當作真人秀來看。那麼,我們是否準備接受結果帶來的驚喜和錯愕呢?

  席間,大家爭論放任的真人秀與編排好的肥皂誰能吸引觀眾。與會者無法達致共識,有人認為小說模式仍將是最能吸引觀眾的,但也有人指出真人秀長於接觸年青一群。然而,對於真人秀操控角色去引動觀眾情緒的手法,有與會者認為可圈可點,這引發講者和在場觀眾思考到這一模式是否需要加以監管。

廣播業下一波的發展
  第二、三天的會議討論多項議題,首先是婦女在媒體的報導比重不足的問題。發言者促請廣播機構注意,不要因性別角色定型影響到政治判斷和行徑。因為在今時今日,如不重視性別議題,就可能平衡報導的發展。媒體在報導衝突時淡化或迴避性別議題,只會加強性別角色定型。研討會中各發言者同意,記者撰寫新聞時必須有性別議題的敏感度,在報導中對兩性衝突保持警覺,因為正正是這類報導最能突顯兩性不平等的事實,揭示這種衝突背後的真正需要和利益所繫。這樣才能使媒體變得更平衡公正。廣播機構承諾關注這一訊息,並鼓勵女記者主動發掘敏感和公義的故事,使婦女的聲音得到廣泛傳播。

  另外,香港電台教育電視eTVonline網站總監陳俊樂在「展望在媒體融合和新傳送平台躍現的洪流中,廣播業下一波當如何發展」的討論中發言,指出在科技推陳出新時,廣播機構必須為適當的媒體製作合適的內容,同時與不同機構合作,採納不同的傳送平台,以擴大內容的接觸點,並增加內容為平台擁有者帶來的收益。廣播機構不應單單著眼於平面的電視媒體,而需要在不同的媒體中推廣服務,如流動電話、互聯網、寬頻電視等,因為在媒體融合的年代廣播機構不應個別照顧這些媒體。 陳的分享得到與會者認同。不過,也有參與者認為廣播機構不應過早引入新興技術,以免造成資訊泛濫。講者回應稱這些新技術只是資訊的橋樑,方便用戶取得資訊,而是否應用取決於記者本身。

  德國漢堡大學新聞及傳播學教授Hans J. Kleinsteuber談到對歐洲聲音廣播數碼化中遇到的困難。雖然他相信廣播和互聯網通訊技術最終會合而為一,但他認為廣播機構應該為消費者設想,了解他們是否願意不斷接觸新穎的電子產品。聲音廣播數碼化進展緩慢正是一個警號,讓我們注意到技術本身不斷進化,但在數碼革命中人的本性卻常被忽視。廣播機構不應盲目追求新技術,而應該更關注消費者本身的真正需要。

會後有感
  三天峰會結束後,與會者認為這次會議資料豐富,發言者見解獨到,促進很有意義的交流。許多與會者已打算回國後推展新的計劃。

  是次會議,有過半數的與會者是來自發展中國家,近的有尼泊爾、斯里蘭卡,遠的如黎巴嫩、莫三比克。這些國家的媒體發展,雖然與香港的傳媒發展頗有距離,但三日會議中,他們提及自己地區國家媒體所面對的問題,卻跟香港沒多大分別。例如有孟加拉與會者,擔心肥皂劇、真人Show會跟社會實際情況有距離;有太平洋島國代表不懂如何投資昂貴的高清廣播;有印度與會者指網絡電視對傳統媒體有很大衝擊等,對新媒體既愛又恨。

  廣播模式新年代,電視如何招架網絡電視、博客衝擊;肥皂劇、真人Show中的娛樂、道德操守如何兼顧;全球暖化、性別歧視、貧窮問題中的傳媒角色;以至如何應用高清廣播制式等等。這些問題,不論是發展中國家的傳播機構,還是已發展的香港媒體,所遇上的疑難,原來都是大同小異。這點反映我們都活在「傳媒全球化」的現象之下。

  「傳媒全球化」的議題下,我們都製作相同的節目,使用近似的價值與角度,利用相同的廣播渠道。除語言、主持人膚色以外,差異實在越來越少。在「全球化」之中,傳媒人和機構,如何保留獨有的地區、民族價值觀,卻有不至落後於「全球化」洪流,這一點,是作為公營廣播機構更值得深思。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數碼媒體Vs人類福祉

李月蓮
2015-05-08

「第二屆數碼傳媒生態研討會」後記

唐芷瑩 (撰文)
林援森 (整理)
2014-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