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傳播與傳媒學術研究的新里程

2007-08-14
  「第五屆世界華文傳媒與華夏文明傳播學術研討會」終於在七月十四、十五日在台北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順利地舉行了,統計顯示近二百餘香港、新加坡、大陸、日本、台灣等地的學者出席了這次盛會,這是自一九九三年政大傳播學院舉辦「中文傳播研究暨教學研討會」後,兩岸四地發表論文與參與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學術聚會。

  世界華文傳媒與華夏文明傳播學術研討會每兩年舉辦一次,第一屆會議在長江三峽舉行,由華中科技大學傳播與信息學院主辦,大陸中國新聞史學會及新加坡南洋大學信息與傳播學院合辦,大會也自此定下了研討會的模式。第二屆會議由蘭州大學新聞系主辦,遠溯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第三屆會議由廈門大學新聞系主辦,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是主要論述;第四屆會議由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主辦,以中西文化交流為軸,論及全球化、網絡媒體與華人傳媒之發展,也就在這一次會議上同時決定了第五屆轉進台灣,由有七十一年歷史且在新聞傳播教學與研究皆有卓越成績的政治大學傳播學院主辦。

探究「傳播倫理」
  第一屆研討會的主題較偏重歷史與海外華文傳媒,到了第二屆則已開始及於傳播學各範疇,也反映了全面探討中華文化傳播與傳媒學術研究的需要。政大傳播學院為第五屆研討會所挑選的主題是「傳播倫理」,討論兩岸四地都面對的困局︱新聞傳播界的脫序與亂象,舉凡新聞、廣告、公關、新科技等領域所見之違背倫理、侵犯個人權益的案例皆在論述之列。

  學者們深知苛責前線從業員並不公允,因為「上樑不正、下樑才歪」,罪魁禍首應係那些枉顧法律、道德與人權而指令他們追逐銷量、收視率的老闆及管理階層。他們也深知學界的力量有限,但社會的公民力量無窮,因此學界與實務界的有心之士也在努力推廣傳媒素養,以提升學童對傳媒的認知與全體公民對傳媒的批判能力,台、港、大陸各地的案例也都在會上交流、討論,涉及了哲學、理論、組織與從業員個人等層面。為了擴大影響,負責籌備會議的政大教授正連絡專人匿名審稿,準備將研討會上資料詳實且有精闢分析的論文結集出版,供社會、學界與實務界參考。

  為了彰顯「倫理」的主題,大會籌備委員還特別邀請剛功成身退的前政大校長鄭瑞城教授作「主題演講」,鄭教授專研組織傳播學,曾任政大新聞學系、所主任及傳播學院院長,他從學理與方法學切入,陳述「學術倫理」在探索真理過程中之必須與貢獻。鄭教授的精闢演講說理清晰,兼及實例,對後學者是啟迪與訓勉,對以權、錢謀求學位與學銜的人則是強有力的當頭棒喝!

緬懷朱謙教授
  學術的發展有賴後來者對前人的繼承與批判,第四屆研討會便有場「學術生涯」的主題報告,由來三位資深華人學者分享求學、治學的經歷。本次研討會繼承了這個傳統,組織了「朱謙教授的學術與研究」的主題,緬懷方於去年十二月二日逝世的朱教授,由新加坡南洋大學信息與傳播學院前院長郭振羽、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蘇鑰機與政大傳播學院教授汪琪及朱立主講,追述朱教授的為人及對傳播學的貢獻。朱教授享壽八十,係台大外文系畢業,在史丹福大學取得傳播學碩士與博士學位,是第一位獲得傳播學博士學位的華人學者。

  一九六零年代中,朱謙教授曾任教政大新聞研究所,一九七零年初在美國南伊利諾大學新聞學院任教,一九七零年中應恩師宣偉伯(Wilbur Schramm)邀遷夏威夷東西方中心傳播研究所任研究員直至退休止,一九八一年曾在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系任講座教授,一九八零年代中起亦曾在復旦大學、上海大學等校講學及研究。朱教授是最早研究華人社會傳播的學者,也是結合社會科學方法研究傳播理論的第一位華人學者,他早年以研究說服心理及傳播與發展著稱,晚年則致力研究傳媒對文化價值觀的影響,其學術研究及於台灣、香港、大陸、美國、日本、韓國、泰國等地。和與會學者一起緬懷朱教授貢獻和待人處世風範的,還有朱教授的夫人趙承禮女士及他在台北的親屬多人。

三十五場論文發表會
  由於籌備會收到約一百五十篇論文,研討會安排了三十五場的論文發表會,每場約四篇論文,課題包括了網路社群與傳播、華人社會傳播史、華文傳播媒介、全球化與華人媒體、媒介與政治過程、電視新興現象與影響、新聞倫理與典範、新聞專業性、新聞傳播倫理教育、倫理與訊息產製、廣告法規與倫理、資訊傳播科技、危機處理新策略、媒介文化、敘事與論述、政經脈絡、電視購物等專題。

  「中文傳媒學術期刊之現狀與展望」是研討會的初次嘗試,由香港、台灣、大陸等十二種主要新聞傳播學術期刊主編分享編輯方針與審稿經驗,用以惕勵學者投稿,並提升期刊學術水準。十年前,中文傳媒學術期刊可說鳳毛麟角,而今眾編輯聚集一堂暢談經驗,說明了華文傳播研究的發展,也指出了在參與全球學術對話的同時,華人傳播學者也不應忽略研究必須紮根本土!無獨有偶,浙江大學傳播學院李岩教授也正在籌備一個類似的研討會,準備於今年十月在杭州召開,本次研討會的「學術期刊編輯」專題也就「無心插柳」地成了浙江大學會議的「會前會」了!

包容與融合地向前邁步
  學者們聚集一堂發表論文、相互切磋,暢談理想或漫談夢想,這本應是自然與平常不過的事,華人傳播學者在一起開會也有十五、六年的歷史,學者們有心交流、真誠討論,但殘酷的政治事實有時也可使「自然與平常不過的事」變得複雜與困難。這次台北之會也不例外,一直到親眼見到研討會開始止,負責籌備的幾位政大教授才放下了忐忑近月的心情!華夏文明的精髓是包容與融合,傳播學者們早已邁開了大步,掌權的主政者是不是也該讓學術交流回歸「自然與平常不過的事」呢?

  就傳播學研究言,台灣起步最早,發展也最穩健,核心研究群也最充實,達五百之眾;香港人力薄、腹地小,但邁步踏實,貢獻已絕不可小觀。大陸的啟動最慢,但近十年進步頗快,潛力雄厚,卻有待政治解禁才能釋放能量。我曾三次出席「華文傳媒與華夏文明傳播學術研討會」,據我粗略觀察,大陸年輕學者的表現愈來愈好,和上一輩學者相比,他們所受的學術訓練多較為嚴謹完整,學術接觸面也較廣,在學術會議上也更勇於發言、參與辯論。女性學者愈來愈多,是最容易見到的兩岸四地的共同點,也清楚地顯示了社會結構的變化。

  競爭與合作本就存在於兩岸四地之間,但知識不同於物資、財富,後者可能愈用愈少,但前者卻是愈用愈多的,只要沒有政治干預,只要華人學者繼續交流、論辯,要發展出有創見的傳播學應該不是夢! 兩年後,下一屆研討會將由新加坡南洋大學信息與傳播學院接棒,華文傳媒與華夏文明傳播學術研究理應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二零零七年八月八日晨於台北淡水河耽之瞥未居)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數碼媒體Vs人類福祉

李月蓮
2015-05-08

「第二屆數碼傳媒生態研討會」後記

唐芷瑩 (撰文)
林援森 (整理)
2014-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