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傳播被喻為「第五媒介」。
與十年前相比,時下擁有一部手機已非稀罕之事。國際電信聯盟發表報告指出,截至二零零六年年底,全球移動和固定電話用戶總數接近四十億,其中手提電話用戶達26.8億,超過固網電話用戶12.7億。中國、巴西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手提電話用戶數量在去年快速增加,其中中國手機用戶總數,近年更穩居世界第一。手機之所以受到越來越多用戶的青睞,是因為它具有便捷性、高效性、多媒體性等很多要點,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們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質。然而隨著手機普及率不斷提高,作為一種工具,或是一種新媒介,手機傳播所導致的人類行為方式的異化現象不應該被忽視。因此,在很多人讚美手機高科技化和強傳播力的同時,我們有必要從批判的視角入手,以手機的各項功能為認識物件,來重新審度被很多人視為「第五媒介」的手機。
通話的移動性與人際關係變化
名導馮小剛的電影《手機》,展現了都市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因手機的存在而產生的微妙奇特的關係。其實,我們不妨將這部賀歲片視為一部反映社會新問題、突顯人際關係變化的紀錄片。因為正像電影G所展現的,因為手機的移動性特質,電話雙方無法確定對方所處的位置,有時候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人們可以隨意找到藉口搪塞他人。生活中我們常可以看到在手機通話中用假話敷衍對方的事實。
人類說謊的原因絕非因手機而起,只是手機特有的移動通話方式讓人們說謊顯得「肆無忌憚」。在手機誕生以前,電話僅限於固定話機,即使後來有了「子母機」(又稱「無繩」電話),「子機」也只有在某一範圍內才能受到「母機」的控制,所以它的移動性也是有限的,因此傳統的通話方式可以確定通話人的位置。然而手機的通話卻實現了完全移動的可能性。這種移動性本來是便於接聽電話的,可無形中卻方便了人們某些時候因為某些原因而製造謊言,久而久之便習以為常了。
一般來說,說謊話是會讓人心G感到愧疚的,可是縱觀大千世界中形形色色的手機使用者,又有多少人說謊卻仍「面不改色心不跳」呢?無論謊言是否出於善意,還是迫於無奈,但「說慌」始終不是一種人與人之間良好的交流方式。手機移動性無意間成全了人們為達到某些目的而編製謊話的心態,甚至讓人說假話並不愧疚。移動性的通話方式在某些情況下讓人們之間的溝通因通話的虛假而出現問題,在人際傳播的鏈條中,一個新的介質又出現了—手機短信。
手機短信的四大特性
短信以文本形式傳輸資訊,為的是給手機用戶提供除通話外更多的傳播方式。其特性大致可總結為三點,即強迫性、隱蔽性和廉價性。可是這些特性,漸漸地在使用中被各種各樣的目的和手段扭曲。
「強迫性」是指短資訊電子流可以在不「打招呼」的情況下隨意進入手機。我們可以拒絕接聽來電,但我們不能拒絕短信進入手機。只要有人給你發了短信,只要是你的手機和網路服務沒有問題,這條資訊一定會直接進入你的手機。手機用戶始終都在被動地接收資訊,無論資訊是好是壞,只要有新資訊,在好奇心的促使下,一般都會讀取。很多手機用戶都收到過類似「給你找個伴......」的交友資訊或者「某某活動中您中得大獎」的垃圾資訊,這些「信騷擾」還有很多方式,可人們卻沒有從技術上主動加以戒備。或許很多人認為一條短信並不能構成多大威脅,但請看事實:據新浪網消息,手機病毒最早出現在二零零一年下半年,最著名的案例是日本的一個病毒製造者通過短資訊,使四十多個用戶的手機在同一時間自動撥打了當地的報警電話。另據報導,美國目前至少有三百萬部手機被含有惡意代碼的短資訊襲擊。可見,短信也可以給人們帶來很多麻煩,短信的強迫性也在不知不覺中為「駭客」(Hecker)提供了一個新的「施展技術」的平台。一條短信也會變成戲謔他人、玩弄社會的介質。人們應清楚地看到短信強迫性的潛在危害,從技術上主動加以防備。
短信的「隱蔽性」是指短信存儲在手機內部,保密性好。然而本來是可以保護個人隱私的隱蔽性,卻在某些情況下變成了某些人進行欺騙的催化劑。短信可以保證讓傳播者的身份不暴露,正因為這一特點,某些有不良企圖的人便放縱了自己靈魂中邪惡的一面。媒體多次報導,犯罪份子通過發送手機短信,在不暴露身份的前提下,設置各種「中獎」陷阱,或以「我是某某的朋友,他手機丟了,急缺多少多少錢」為藉口,來騙取他人錢財。廣大的手機用戶應該提高警惕,畢竟短信是一個「不見人不聽聲」的隱蔽的傳播方式,可信程度並不高。
另外,短信具有「廉價性」。一般來說,在中國大陸手機短信是0.1或0.15元一條,再加上各種「短信套餐」的促銷形式,使人們對如此廉價的短信收費已經麻木,幾乎沒有人會在按發送鍵的一瞬間去考慮它的收費。據資訊產業部資料顯示,我國手機短信業務大幅增長始於二零零零年,此後六年增長了三百倍。零六年全年短信發送量超過四千億條,並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遞增,就短信發送量而言,居世界第一位。
這樣的增長速度說明人們喜歡並且在大量使用著短信。但使用的同時應認識到,正是這種廉價的傳播方式,使上述分析的短信傳播中的一些問題,會以速度越來越快、涉及人群越來越廣的趨勢影響更多人。為了對手機短信進行管理,國務院已在二零零零年就頒佈了《互聯網資訊服務管理辦法》,但是法律上的約束是外在的,唯有人們自身認識和態度上的轉變才是最重要的。
手機新功能的異化發展
手機的新功能在目前來看主要有:拍照、攝像、錄音、收聽廣播、MP3音樂播放、視頻檔播放、手寫輸入、文檔處理、英漢詞典、網路聊天、電子郵件收發、網頁瀏覽、銀行帳戶管理等等。手機生產商似乎想把我們生活中的一切傳播功能和行為方式都包含在G面。這些強大的功能無疑讓現代人的生活更現代化。不過,在享受高科技的刺激和便捷的同時,人們不應忘記提高對高科技的警惕。手機病毒將不僅僅通過短信發作,還將通過藍牙(Bluetooth)等新的傳輸方式傳播。二零零四年十一月十五日上海發現了首例手機通過「藍牙」技術感染上Caribe病毒的個案。今後一段時間內,手機病毒還將帶來以下等問題,例如侵佔手機記憶體、作商業廣告、或是攜帶惡意代碼、清除或篡改手機電話簿、利用手機電話簿自動發短信、利用用戶帳戶撥打不健康服務電話等等。
此外,在我們的周圍也有不少人在工作時用手機聽廣播、上網、玩手機遊戲,更有無聊者用手機的攝像頭進行偷拍。這些本來是用來消遣的功能,有時候人們並沒有合理地去使用這些功能,甚至是在反面上滿足了某些不良需求。手機功能的異化發展與其功能的多元化是分不開的。生產商正是抓住了現代人的心態,在本身用於打電話的手機身上安上了這些附加功能。日益強大的手機功能讓人們找到了內心放肆的機會,人們越來越不感到約束,似乎越來越「自在」。可是這樣的「自在」是沒有任何道理的,有時候是一種自我放縱的行為。手機功能的強大,甚至還吸引了恐怖份子的興趣。二零零四年三月十一日發生在西班牙馬德里火車的爆炸案,恐怖份子用的正是可以遙控的手機引爆炸彈的。可見手機實現強大功能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對人類自身的安全發起了挑釁。這些功能雖不是手機將來發展的目標和趨勢,但功能異化發展的可能性,卻給人們在發明手機新功能的同時敲響了警鐘。
通過上述對手機功能的分析,我們對於手機功能應從如下幾方面來解讀:
—手機作為「第五媒體」,手機是新生媒介。加拿大的傳播學大家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給我們最大的貢獻便是提醒了人們對媒介本身的研究,他還提出了人類對媒介技術日益麻痹的警告。如今,手機已經在電子時代成為了一個新的傳播介質,特別是在3G時代即將到來的時候,它日漸成為一種新型大眾傳播媒介。我們不能否認,作為高科技發展的新媒介,手機是現代社會生活和工作的有利補充,但是我們並不能沉醉於其中,應看到它的發展給帶來的種種問題。
—手機作為一種新事物,是一種不斷翻新的科技產品。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人們的天性中對新生事物總帶有無盡的好奇心和主觀意識上的認同感,往往在極力開發新生事物內在潛質的同時,會失去應有的理智,甚至有些發明動機,原本是為滿足人們更全面的需要,最終卻變成了縱容人性劣化的罪魁禍首。人們總關注新事物先進的一面,卻忽視了去警惕新生事物對自身產生的某些新的不利因素,更嚴重的,還因商業利益在極力掩蓋問題的存在。
—手機媒介作為一種新媒介,它帶來了新文化。但是任何新文化並不就是完美的,其內部的功能和結構必定有不足之處。人類創造的新文化會漸漸暴露出問題和缺陷,甚至對人們形成約束。文化學認為,文化的這種自我相關的不合理性和矛盾性,稱為文化悖論。惟有不斷將文化悖論排除,人類的優秀文化才能不斷向前發展。
—手機作為一種工具,也是社會系統中的一個新介質。從社會學角度來看,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認為,科學技術本身有真假、意義和效度的標準,並稱之為工具理性。科學研究在追求新發明的過程中,注重更多的是經濟效益,而忽略了對人自身帶來的不良影響。工具理性在當代社會頗有氾濫的趨勢,工具理性或技術理性的氾濫造成了所謂的「科技意識」。工具理性和科技意識對人的影響,直接導致的就是人自身失去了實質理性。
從上述的解讀中可以總結到,我們的任務不僅僅是大力發展科學技術,還應提防新生事物自出生和發展以來,給我們自身還有整個社會帶來的種種不利影響,更不能對媒介的發展寄予無盡的樂觀主義態度,要防止「電子烏托邦」(Teletopia)思想。
西方批判傳播學派的大師馬爾庫塞(Marcuse Herbert)說過,當代西方社會的技術理性將人改造成越來越畸形的產物。其實,不僅在西方,在我國高科技發展的今天,我們依然應該警惕這些高科技的電子智慧的不良影響,及其功能的異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