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未來的「新方向」在哪裏?

2007-11-14
 
  特首曾蔭權於十月十日發表了在連任後的首份施政報告,取名為「香港新方向」。對著這份在科技方面隻字不提的施政報告,筆者相信大部份本港資訊科技界同仁,都不能捉摸到「新方向」在哪。自從香港政府在重組新班子時把「科技」踢出三司十二局那一刻開始,很多業界人士包括筆者在內,對香港的科技發展已不敢寄予厚望,因此我們對施政報告中在資訊科技範疇上的零投資,並無感到太大失落。這份報告再一次反映出特首眼中只有經濟發展,而對科技沒有半點興趣。令筆者擔心的是,若香港如此持續發展下去,不出數年便會被其他國內外城市淘汰。

香港科技發展腹背受敵
  中央政府在二零零六年制定了「十一.五」規劃,「科技興國」是該規劃的中心思想,目標是把中國在二零一零年改進成為創新型經濟體系,藉此拉近國家與歐美各地的經濟水平。這策略在剛閉幕的中共十七大會議再一次被肯定。會議中正式把「科技發展觀」列入黨章,「建設創新型國家」便是其中一個重要綱領。但當國內各大城市正在快馬加鞭之際,香港政府似乎未有好好配合,仍一如既往對科技發展採取被動及不干預態度。在這緩慢的發展步伐之下,香港難免很快便會被這些城市迎頭趕上,最終若被邊緣化的話,也可說是咎由自取呢!除了國內,科技項目在不少亞洲國家的發展藍圖上都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例如掌管日本信息通信產業的總務廳(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 and Communications,MIC)在二零零四年推出了國家的U-Japan計劃。U包含多個目標,包括:

——Ubiquitous(無所不在)眼於基礎建設發展,目的是利用這些建設串連所有人與物,使「何人何物」都可以「隨時隨地」輕易上網。
——Universal(普及化)是要讓所有人包括長者及殘障人士都可以輕易獲取數碼資訊,達到人與人之間更緊密的接觸和溝通。
——User-Oriented(用戶導向)強調新科技產品應重視用戶的便利性及友善性,使用戶要求與產品功能互相融合。
——Unique(獨特性)是利用科技活化國家資源,從而創造新的商業及服務,並締造新的社會系統和價值觀。

  計劃的最終目標是使所有日本市民,不論是貧或富、不論男女老少,亦不論其健康狀況,都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用任何電訊工具,都能獲取所需要的資訊。相比之下,香港的科技發展實在是全無方向感,總是被五花八門的商務應用東拉西扯,欠缺明確的目標。

有利香港的科技發展項目
  曾特首「以基建帶動經濟發展」為本,在施政報告中推出十大建設,預算可以為香港帶來一千億元的增加值,並能創造額外二十五萬個就業機會。但遺憾的是,特首並沒有關注資訊科技層面的基建。要知道,現今先進的企業,無不利用資訊科技來擴闊市場及增強競爭力。曾特首及其智囊團都應該了解到這個事實,並且深知資訊科技基建對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但為何他們在制定施政報告期間,卻沒有充份考慮這一點呢?若曾特首有意重新制定今年的施政報告的話,筆者欲對科技發展作出以下的建議,供政府和有關部門參考:

(一)仿效日本、韓國等國家推行U計劃 —U計劃的核心理念是積極促進「普適計算」(pervasive computing),並全方位實踐理念中的資訊獲取要求,即4A:Any Time(任何時間)、Any Where(任何地點)、Any Device(任何裝置)及Any Data(任何數據)。筆者建議政府多提供「普適計算」(例如無上網)電子政府(e-government)服務,讓市民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能輕易地以互動方式與政府交流,使市民與政府的關係進一步拉近。此建議絕非空穴來風,它正好與政府於二零零七/零八財政預算案中撥款2.1億元發展WiFi計劃首尾呼應。WiFi計劃只建議在全港所有政府場地為市民提供免費無線上網絡設施,但若沒有適當的網上服務配合,計劃恐怕會功虧一簣。

(二)大力推動「.hk」域名的使用 — 雖然現時「.hk」的註冊數量已達到十四萬,但這與香港所有註冊公司、組織、團體等的合計數量相比,還是有些距離。實際上,有多少香港人真正了解「.hk」域名的意義呢?其中又有幾多關心它的發展呢?「.cn」及「.hk」都是國家代號頂級域名(country code Top Level Domains,ccTLD)。香港能無須依靠祖國而擁有自己的域名,實在得來不易,亦正是「一國兩制」在互聯網上的演繹。香港可以利用「.hk」域名充份彰顯自己的獨特性及優點,例如靈活而可靠的金融體系、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積極不干預的商務政策、自由的資訊及媒體文化、達世界水平的知識產權保護系統等,並藉此塑造「信得過、靠得著」的形像在國際電子商務舞台上樹立品牌,從而吸引更多國內國外的公司來港發展。

(三)建立高新科技人材實習基地 — 施政報告提出的多元化再培訓,目標主要針對十五歲以上副學士或以下學歷人士,而並沒有考慮到如何挽留科技人材。筆者建議政府可考慮透過撥款、減稅、配對資助基金等方案,加強企業與大學及科研中心的合作,積極推動聯合應用研發活動。藉此企業可多聘用更多本地碩士及博士畢業生,增強公司的科研實力。

(四)成立基金紓緩e社會問題 — 除了以資訊科技「基建帶動經濟發展」外,政府也應深入探討「以資訊化帶動文化發展」的議題。隨著互聯網及其他資訊科技應用與日俱增,一籃子的e社會問題也應運而生,例如:‧資訊科技認知(IT Literacy):雖然香港網民數目眾多,當中又以青少年為主。可惜不少網民只懂得上網「打機」或聊天,而並不認識如何利用互聯網替自己增值。‧數碼鴻溝(Digital Divide):香港互聯網用戶人數與人口的比例已達到68%,屬全亞洲之冠。雖然如此,這高企的滲透率並不代表每一個市民都能享有平等的上網機會。例如大部份的網上服務都並未設有適合殘障人士使用的介面;又例如貧窮家庭未能負擔得起擁有電腦或上網的費用等。‧互聯網安全(Internet Security):網上罪行猖獗,手法層出不窮,導致市民上網時常常提心吊膽。‧數碼與現實文化差異:隨著互聯網日益普及化,現有的法律、教育及生活習慣都不斷地受到衝擊。不少家長及老師亦因此而不知所措。e社會問題與現實社會的問題同樣複雜,絕非能夠輕易地徹底解決。固此政府絕不可以掉以輕心,應盡快深入研究這些甚具逼切性的問題,提出適當的紓緩方案,防止問題蔓延。

(五)即使政府不願意另起爐灶,也大可以參考去年在《「十一.五」與香港發展》經濟高峰會報告中針對「創新科技及資訊服務」所提出的具體行動綱領。這包括推動香港成為區內的重點數據中心及建立跨境、跨企業的電子商業及數碼內容傳送服務。最近,不少年青人極力爭取保存香港的「集體回憶」,為此不惜上街示威抗議。筆者建議資訊科技界也不妨仿效那些「保育鬥士」的堅持,上街遊行,甚至乎採取更激烈的行動,爭取把科技發展納入下一份施政報告內。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ICT Use at Home and Telecommuting Practices in Hong Kong

Louis Leung
Renwen Zhang
2016-07-25

數碼廣播 七年之癢

林永君
201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