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訪邵氏故事—星洲視點

2008-08-15
  繼國泰、嘉禾等影業老品牌在過去數年間出現股權變動後,近日市場上也傳來一則關於「邵氏」變天的消息,令市場上冒現一波風雲變異,「邵氏兄弟」和「電線廣播有限公司」(下稱TVB)的股價皆出現大幅波動,而被牽進傳言的,除了楊國強、李兆基、許榮茂、李嘉誠等地產商人外,還有黑石基金、凱雷基金等。雖然傳聞真偽還待澄清,但回顧歷史,娛樂業與地產業倒一直唇齒相依,(如自一九二零年代末,邵仁枚兄弟在星馬營建戲院時,也會以廉價購入戲院相鄰土地,因為他們明白戲院有開拓荒地的功能,可以吸引人流,帶旺消費,戲院旁的土地有驚人的升值潛力,當時不少華商也有相似的開發策略)。或許,每當變幻時,都是故事重溫的好時機;邵氏面臨變幻前夕,且讓我們重訪邵氏故事。

  近年來,隨不少邵氏電影以光碟形式重現,市場上出現了多部以邵氏為題的書籍,香港、上海、多倫多等城市也陸續舉辦邵氏電影回顧,或許,就像瞎子模象般,各地研究者都在各自模索邵氏這頭巨象,但邵氏機構綿延幾代,枝葉分佈在多地,要觀其全貌,我們或許要多用時日,才可把不同角度拼合,整理出較清晰的輪廓。在香港,我們至今所讀到的邵氏故事,多是源自上海或本港的論述,以下的述則是整理自星加坡邵氏機構的官方網頁和邵仁枚在一九八零年代為星加坡國家檔案館口述歷史計劃所記下的錄音內容,謹供參考。

邵氏故事—星洲版
  據星加坡邵氏官方網稱,邵氏兄弟的父親在一九二零年逝世,三年後,即一九二三年,長子邵醉翁經營起一家「笑舞台」,踏足娛樂業。據邵仁枚憶述,他在一九二四年自上海南下,他原想開拓的市場是「印支中國」(Indochina,包括越南、泰國、印尼等地) 的華人社區,希望與該區的華商建立連繫,但因入境受阻,才意外地落戶在星加坡。邵仁枚抵星兩年後,胞弟邵逸夫也抵步,協助胞兄開拓業務。

  當時星馬華商社群內己有多個涇渭分明的幫派,分別有潮州幫(Teochew)、福建幫(Hokkien)、廣東幫(Cantonese)、客家幫(Hakka)和海南幫(Hainanese),各有方言圈,這兩位來自上海的年輕寧波商人要打進各系商幫倒不容易。當時操控星馬影院的商人以粵幫、潮幫、福幫為主,他們大多從中國老家直接輸入電影,在旗下的影院放映,對外來者或商幫以外的影片則多加排斥,邵氏兄弟從上海輸入的電影也被拒諸門外。

由流動放映到自建戲院
  在星加坡開拓影業事事碰壁下,邵氏兄弟只有兵分兩路︱邵逸夫留守在星加坡,邵仁枚則乘火車北上怡保、吉隆坡、檳城等華埠,試與當地戲院商建立合作,後來更以怡保作落腳點,以汽車四闖作流動放映。在這創業階段,兩人不時要日夜輪替,驅車趕赴遠地。這些流動放映的經歷,除賺來微利外,也有助他倆蒐集市場資料,有助日後建立直屬戲院或尋覓合作伙伴。

  至一九二七年,邵氏兄弟的經營才漸漸安定下來,並在Tanjong Pagar地區,以二千叻幣的月租,租用一家戲院放映旗下影片。這家名為「The Empire」的影院只是一座簡單的木構建築,前排的木座位收費為五角,後排的木椅座位收費為七角五仙(觀眾可自行攜帶咕臣入座),影院內掛有大布帳,充當影像投射幕,放映期間有洋樂師(多為鋼琴師)作伴奏,除增加放映氣氛外,也可掩蓋放映機開動時發出的噪音,每日只設有兩場的晚上放映。其經營收入雖然不算豐碩,但較諸流動放映已來得穩定,可讓他倆騰出時間,策劃擴展方向。如在選擇自建戲院之際,他倆也會購入戲院相鄰土地,讓戲院帶旺消費人流,令地皮升值。由是觀之,邵氏兄弟開拓放映業之餘,也在建立地產業務。

分散業務自行製作
  步入一九二九年,受美國華爾街股災所累,全球步進大蕭條,其連鎖反應在一九三零年代初傳到亞洲。影響所及,邵氏兄弟的戲院生意大受打擊,最壞的時候,「The Empire」前座票價減至五仙,後座票價減至十仙,邵氏兄弟也進一步分散業務。模仿在上海深受歡迎的遊樂場形式,在星加坡整理「大世界」(Great World)和「新世界」(New World)等遊樂場業務,入場費為一角,場內設施有過山車、摩天輪、舞場、馬戲團和粵劇表演等,還有食物檔、中西餐廳食肆,一度是婚姻宴會和媒人相親的熱門地點。場內舞場歌廳更從上海覓來年輕女士,充當歌舞表演者,而伴舞女郎除了來自星馬和香港外,也有不少是菲律賓、印度或混血女子,約一元的票價便可邀得女郎共舞三曲。

  此外,邵逸夫也涉足片場業務,據官方網稱,在一九三四年,星加坡上映由Bombay Chemical Co.出品的馬來影片《Laila Majnum》(故事大綱與莎士比亞作品《羅密歐與茱莉葉》相似),大受歡迎,邵逸夫深受啟發,覺得可在星馬自行製作馬來電影,除增加院線所放映的片種外,也令旗下業務像荷里活片廠般,盡攬生產、發行與放映三大環節,形成「垂直整合」形態,增加營運的自主力,不需再仰人鼻息,依靠別人供片。他倆從港滬覓來技術員和製作人才,在一九三七年於Jalan Ampas成立製片廠,邀來不少馬來歌舞劇團成員充當演員,拍攝多部馬來愛情及家庭劇影片,繼有《Topeng Hitam(Black Mask)》, 《Gagak Hitam(Black Grow)》, 《Hanchor Hatt(Broker Heart)》。

戰亂下繼續影片發行
  在一九三九年,戰亂正迫近,邵氏兄弟在東南亞經營的院線,旗下自資或租用的戲院己有三十九家,院線上演的影片約70%來自美國,16%來自英國,華語電影則佔13%。隨日軍南侵,邵氏兄弟原計劃逃往澳洲,但由於日軍在佔領地實施出入境控制,限制青壯年男子出入境條件,邵逸夫不能離境,其兄邵仁枚也得留下。據官方網稱,邵氏兄弟原訂與家人由水路逃到澳洲所乘的船隻,在途中遭日軍魚雷襲擊而沉沒,邵氏兄弟意外地避過一劫(相似論述會在一九六四年台灣空難中,陸運濤逝世,邵逸夫倖存的述重現)。及日軍進迫,邵氏與家人一度匿逃,期間在富商余東旋(余仁生藥店東主,也是TVB創辦人余經緯的父親)位於Selegie Road住宅內藏匿數週,但返回市區後被日軍認出。在一九四二至一九四五年間,邵氏兄弟在日人監察下繼續影片發行工作,待戰爭結束,才從英人手上取回物業。

  自一九五零年代,邵仁枚、邵逸夫的兒子先後加入公司管理層,星馬業務的管理也漸由兩代成員來分擔。與此同時,邵氏在香港的經營也面臨巨變,待邵逸夫回港後,將會開展「國泰」與「邵氏」在影圈內兩雄對峙的局面。

小結
  「邵氏兄弟」和TVB這兩家商業機構都在華語大眾文化圈擔演過重要角色,承載著幾代華人的光影記憶,其股權更動將標誌著一代影視巨人的謝幕禮。以上的述,希望可反映出點點邵氏故事的星洲視點。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是市場太小還是競爭太少

李敬華
2019-06-06

美國傳媒參訪考察隨筆

陳易安
2016-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