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Out工作坊於德國HFF電影學院舉行。
業界專家示範及講解HD新技術。
自二零零五年起,每年德國柏林近郊的波茨坦市(Potsdam),都會舉行一年一度由歐洲廣播聯盟(EBU)及德國HFF影視學院(The Film & Television Academy「Konrad Wolf」Potsdam-Babelsberg)合辦、業界人士主講的數碼電影及高清電視製作工作坊「Insight Out」。今年的工作坊首次開放予歐洲以外地區人士,我們因此得以一窺歐美最新數碼製作技術和發展方向。業界專家示範及講解HD新技術。
為期五天半的Insight Out工作坊,主要劃分為三個部份:首兩天的Executive Track是給業界決策者們了解數碼製作的「速成班」,它提供宏觀的數碼製作概覽、3D數碼攝影介紹,並邀請製作團隊分享數碼製作時所面對的挑戰。隨後的三天Production Track集中介紹數碼製作的最新技術。最後半天的Film School Day是來自不同國家的影視學院代表展示他們如何迎接數碼世代的來臨。
講座在HFF影視學院內舉行。然而工作坊亦包括參觀行程,包括到訪柏林著名的後期製作公司、在業界響負盛名的ARRI Schwarzfilm,及HFF旁邊的影城等。事實上,該學院座落的Babelsberg地區,是柏林一個歷史悠久的媒體製作中心,電影史上重要作品《大都會》(Metropolis,1927)當年都在這裡拍攝。城內還有德國的公營電視台、電台、製作公司、錄音室,及全球數碼製作設備最先進完備的電影學院HFF。
數碼海嘯勢不可擋
歐洲廣播聯盟全年都會舉辦不同內容和主題的培訓課程,以推進成員國的媒體發展及交流。據估計,到了二零一三年全球半數的電影院將成為數碼影院,而在更早的二零一零年,一億五千萬個家庭將會擁有高清電視機,故此EBU無法不把數碼製作列為未來影視發展的重大課題。
然而,數碼製作技術在過去幾年經歷了重大的躍進,新研發的高科技專業器材各有不同的制式(format)、編碼(codec)及播放標準。製作模式流程統一的老好日子已一去不返。在Insight Out工作坊的首天,課程總監Professor Ulrich Weinberg便直接指出,縱使在歐美的先進國家,電影及電視媒體工作者在面對數碼世代的來臨時,同樣感到不安及混亂:以伺服器(server)取代菲林錄影帶,以映像點(pixel)模擬真實場景,以數據(bits & bytes)多少決定畫面質素 ︱ 數碼電影與高清電視的洪流,猶如一場「數碼海嘯」(Digital Tsunami)。四年前初辦Insight Out時,內容尚在討論我們「該否」改用數碼製作?四年後的今天,Insight Out已把目光放在「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數碼科技,建立適合的工作流程。
為了配合這個主題,今年的Insight Out首度引入HD Expo,展出最新的數碼製作專業器材:從攝影機、手提硬盤、伺服器,到後期製作的電腦剪接、影像合成、調色、混音等等不同品牌的產品,加上HFF學院內的先進數碼製作設備,一併展示於學員面前。Expo內最有趣的是一個實地製作示範:安排多部由不同廠商出產的數碼攝影機,在學院內拍攝同一場包含實景及藍布幕的戲劇,再運用展出的器材加以剪輯、合成及調色,翌日於在學院的2K數碼影院放映。此舉除了展示出數碼製作的工作流程及其效率外,更測試了大部份現今市場上最流行數碼攝影機,包括備受業界注目、全球最小型,以RAW檔紀錄,且具備35mm菲林4K解析度的攝影機Red One Camera。
數碼世代全面改變傳統觀念
然而,數碼製作真正的難題,遠比花大錢買器材複雜,科技演變的同時,亦引伸出數據管理與存藏、製作預算的方法以至美學觀念等等的改變。業界如何在這急速而多向的轉變中找到正確的方向呢?我們認為,也許根本就不存在單一的「正確方向」。而Insight Out目標亦非如此,反倒是協助業界理清數碼科技上的種種誤解及混淆之處,並由擁有豐富數碼製作經驗的先行者分享其成(或敗),讓與會者自行領會及決定切合自身需要的方向。
Insight Out的講者來自不同技術範疇的專家。其中一節講座的講者Joe Lewis便曾參與《魔戒》及《金剛》的製作,並以新作《極速賽車手》(Speed Racer)講解motion control的要點。而著名視覺特技公司ILM的CG主管Gerald Gutschmidt就以其公司負責的《變形金剛》(Transformer)為例子講解數碼特技的工序。他們都是站在世界電影工業第一線的人,然而一樣要面對創意與科技之間的磨合,所不同的是其他人面對技術困難時還可向他們借鏡,而這些荷里活的專家則只能靠自己去衝破難關。
為照顧不同學員的需要,Insight Out工作坊由淺入深,首重清晰的概念及邏緝,而非拒人於千里的深奧技術,所以即使只有基本數碼製作知識亦能輕易投入。參加工作坊的學員科技知識水平參差,有製作公司的CEO、獨立製片人、攝影師、電影學院技術員及講師、電影學生、電視台行政人員、影視及廣告導演,甚至是戲院的放映技術顧問等。
擴闊視界擁抱新技術
作為節目創作人,Insight Out的課程令我們增加了HD製作的認識及擴闊眼界。因為能接觸到不同國家的獨立製作人,課堂中又常以播放影片去輔助講解,從中可以看到跟我們不一樣的製作思維:從選取題材及角度上,在國際市場中掙扎求存的獨立製作人,確實擁有較開放的態度,和較宏觀的視野去迎接新時代的挑戰。
記得課程完結後回港,剛好遇上一年一度的影視娛樂博覽,部份我們在Insight Out接觸過的數碼攝影器材同樣在港展出,但好些業內人仕仍對數碼技術抱有懷疑態度,堅持現有的技術與電影菲林質素尚有一大段距離。或許現今數碼電影的畫質確實尚未能超越菲林的水平,但一年後呢?三年後呢?我相信現在已無必要再花時間在這個問題上糾纏了,在這個來勢洶洶的大潮流下,何不放下成見去擁抱新技術呢?
執筆前我再次閱讀Insight Out的課程資料時,始發覺它經常使用名字的簡稱為「IO」。IO是電器開關的符號,也是影音器材上input/output插座的符號,同時也可視為一切數碼技術回歸基礎的1及0——語帶「四」關的玩了個小玩笑,一種舉重若輕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