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視取得國內落地權
tom.com放棄收購
亞視股權變動在本月再峰迴路轉,先是國內著名的《財經》雜誌報導tom.com收購亞視最終目標是鳳凰衛視,但已為tom.com首席執行官反駁無事實根據。八月中,亞視宣佈獲廣電總局正式批准「落地」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有線網絡,成為首個獲得落地權的香港電視台,顯示該台管理層與內地人脈關係良好。特別在亞視遭收購狙擊及營運傳出問題後,中央此「及時雨」,特別具象徵意義,令亞視可合法地取得遭「插播」的廣告收益,估計最多可獲三億元。
另一方面,此消息亦加強股東轉售股權的籌碼。麗新發展早前宣佈出售所持亞視32.75%權益予tom.com時,亞視估值不足九億元,一直被外界認為過低,是次亞視落地華南可能分享的廣告收益,和未來能進一步開拓內地市場的遠景,大大增加了亞視的投資價值。但當亞視宣佈獲得落地權的同日,tom.com卻宣佈終止收購亞視計劃,原因是價錢談不攏及發展理念不同,並否認牽涉政治因素。
亞視控股權的爭奪戰雖告一段落,但落地權收益遠水不能救近火,現時的大股東如何應付該台未來數年龐大的財政開支,除了確保亞視如常營運,在獲港府續牌後,更承諾未來六年投資三十一億元,財政壓力如何解決值得關注。tom.com放棄收購計劃後,傳聞有不少媒體對入股亞視感興趣,其中包括SCΜP大股東郭鶴年及有線寬頻等。而另一邊廂,電視廣播亦加快與廣東省當局洽商,希望儘快獲批落地。
* * *
南早高層改組路向惹關注
新城電台自我審查疑雲
英文《南華早報》月中發生高層人事變動,先是一名副總編輯被開除,接任總編輯亦在翌日辭職,期間暫由督印人領導一個四人小組負責編輯部。該報聲明表示這次變動不過是架構重整,純粹是管理層人事變動,不涉及對新聞的處理。但由於接手的督印人是商界背景,毫無新聞工作經驗,記協形容此變動是「不尋常而不專業」,而《南早》員工有理由憂慮編輯方針會受影響。另一方面,新城電台新聞部採訪主任在月中突遭解僱,後者懷疑與他五度抗議新聞部高層,在處理長和系及特區政府的負面新聞時作自我審查有關,但新城卻解釋此解僱行動是為了成本效益及精簡架構,與新聞審查無關。
港台一個娛樂資訊節目《開心日報》,因藝人蘇永康出獄的新聞效應希望作出位宣傳,欲透過電話訪問呂秀蓮,評論蘇戒毒及探討青少年濫用藥物問題,最後因未聯絡上而告吹。訪問未成事,卻惹來親中人士猛烈抨擊及政府高度關注,幾乎演變成另一場政治風波。對港台而言,這次不過是將政治人物娛樂化的宣傳綽頭,目的是對撼友台《茶煲裡的查篤撐》同日的蘇永康訪問,政府將公營媒介的娛樂點子上綱上線至外交層次,明令港台須遵守港府的涉台政策,輿論批評有小題大做之嫌。
* * *
駐港海外傳媒紛往內地
逆市有新雜誌加入市場
駐守香港多年的日本富士電視台,月中關閉其新聞辦公室,將員工併入北京記者站。這已是同月內第三家撤離香港的外國媒體,其餘兩家是《東京新聞》和《華盛頓郵報》。目前仍留港的外國傳媒有一百一十四家,比九七年高峰期的一百七十三家,減少三份一。外國商會及外國記者團體擔心若有更多的外國傳媒撤離,將減低香港在國際社會的重要性。近年全球經濟下滑,海外傳媒紛削減經營成本。香港的營運成本為區內之冠,自然難與租金和薪金都較低的國內城市相比;加上駐港的海外記者要到國內採訪,每次都要申請簽證,港府並沒有審批權,造成諸多不便。但海外媒體若將辦事處設於國內,進出香港反而「自由」得多。本地的外國記者組織因此呼籲港府與北京商討,簡化簽證步驟,以防止外國傳媒繼續搬離香港。
市道不景,不少傳媒業績都倒退,成報傳媒在月中宣佈今年四至六月首季業績虧損擴大至三千五百一十萬元,為了節省成本,正計劃將《成報》編採部由北角遷住觀塘。為應付未來營運開支,成報傳媒進行四供五供股集資,為集團籌集約一 點零二億元的淨額款項。但在此逆市仍有新雜誌創辦,就是《戰國策商業月刊》,創刊號主題文章建議香港學瑞士,在本地傳媒引起不少迴響,初步已經建立其知名度。
* * *
登遺容《壹週刊》遭譴責
李嘉誠責傳媒「亂作新聞」
香港演藝人陳寶蓮月初在上海墮樓身亡,其遺容刊登在《壹週刊》封面,惹來輿論的批評。香港演藝人協會就此手法,向香港記者協會、報業評議會、新聞行政人員協會提出質詢,要求它們評價這是否不道德行為,又質問現行機制,各會是否有能力採取行動。之前,陳母早已透過演藝人協會去信三個機構,指摘《壹週刊》偷拍行為令她受到傷害,也是對死者不尊重。事後,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發表聲明,對事件表示遺憾,而報業評議會強烈譴責《壹週刊》,批評其嚴重違反《新聞從業員專業守則》,應向死者家屬公開道歉。
就tom.com放棄收購亞視及新城電台辭退一採訪主任兩件件事,引起坊間不少猜測,長實主席李嘉誠正式開腔澄清,否認事件有任何政治考慮,指出傳媒一些報導並非完全可靠,並列舉早前看到一篇關於自己的文章,來說明香港有些媒介是完全「亂作新聞」。早前看到有報導指他懷疑自己梳化被安裝了偷聽器,於是拿起刀子來,將梳化割得破爛,結果並無發現。李指此報導十分「可笑」,他對這類報導並不放在心,只是慨嘆「好多香港人仍肯花錢、花時間去看這些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