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傳媒將港式「狗仔隊效應」引進台灣媒介。
自從香港傳媒《壹週刊》搶登了台灣媒介灘頭堡後,一年多來,雖然被視為港式狗仔隊效應風波不斷,但在發行上竟也「出奇」地站穩了陣腳。但最令業界放心不下的是,壹傳媒竟敢在此時此刻的台灣傳媒環境----媒介過多、同行與非同行的競爭同樣激烈、廣告量萎縮、嬝奶H大量流失的一片度小月般情況下,仍然投下大筆資金,出份招牌報。不管成敗得失,壹傳媒這種神風式的搏殺作風,已令得台灣本土媒介,尤其是報紙,有即將被剝層皮的感覺。當然,佔了地利和人和的台灣本土媒介,也不是省油的燈。軍事學家常說,敵對的兩個團體,它的策略其實是互相仿效的。台灣本土媒介,當然也想到兵來將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一招數。方法是:搶在《蘋果》登陸之前,比它早一步著陸,向它「偷師」,而且還要青出於藍,比《蘋果》更《蘋果》!烽煙既起,自然有人喊出「狼來了!」----就這樣冒出了「台灣傳媒香港化」的講法,令新聞學教授目瞪口呆!
台港兩地傳媒的歷史淵源
就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史而言,近代中國新聞業,尤其是印刷媒介,源衍於中國內地,殆無異議。一九五零年之前,我國報業組織,營運發行,新聞專業訓練和理念,人力資源組合,新聞從業員風格以個人專欄(Personal Journalism)來「擔紙」的態勢實在是一脈相承的!至內地政權易手之後,部份新聞從業員留在國內,受共產主義報業思想教育;例如,輿論一律,媒介為共產黨宣傳工具,媒介公營國有,媒介並身兼鼓吹者、宣傳者和組織者任務,以及報紙版面內文,以橫排為取向等等訓練外,其餘到了台灣或香港的新聞工作者,其所秉持的新聞營運和工作理想,大致是相同的。而由於其後海峽兩岸的對峙,台港兩地新聞業發展,遂各行各路,終於同異互見。
就台灣新聞業的發展而言,由於國民黨掌管台灣後,實施戒嚴和報禁,媒介發展相當平穩,又因為局勢關係,媒介言論,多擁護政府,個人專欄崛起,政治新聞被捧為質優資訊,但注重社會新聞的民營報紙,因為適時掌握聳動秘訣,慢慢發展起銷路廣大的量報,各媒介無不倡言維護民眾知情權,盡社會責任,正派經營,不走性色腥路線,在電腦排版尚未盛行之前,都以梯形直排的版面為主,或多或少都在懷念文人辦報理念。
而香港報業的發展,容或在政治立場上,各有所偏,但由於政經環境必然性,商業化和追求利潤,已奉為圭臬。報業主賺錢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傳統上,保守成性的香港報業老闆,對於報業的投資卻是極其謹慎----縱然賺到錢,也不會投資大量金錢去改善設備,或者改善新聞工作者的生活,提高他們的薪酬。
此一做法至七零年代,《東方日報》創刊後,方大為改觀。它給一般勞苦大眾一個賭馬投注的發財夢(有《東方》沒窮人),把讀者投書版推高到空前絕後(之前較注重民意版的是力言「事實不容歪曲,意見大可自由」的《明報》);從日本購入可偵測警用頻率的採訪車到處「碰」新聞,將現場資料搶先歸為己有;設風月版以迎合某些讀者趣味,一切以港聞為主,並且以聳動圖片、標題和如故事般的寫作手法來突破傳統,構築明快版面;大量使用廣東話(必要時依聲借字或作字);而更具影響的是,它大幅提高新聞工作者的薪酬,要求屬下員工專職,令其他傳統報紙黯然失色。
《東方日報》的作法,確能吸引不少報業人才,故能一直在通俗報紙的銷量上,雄踞香港報業市場。其他報紙雖見勢群起仿效,終而因為捨不得大筆投資,放不下身段,而顯得左支右絀。
香港傳媒「蘋果化」的由來
直到一九九五年五月底《蘋果日報》的創刊,這一由《東方日報》在銷量上領航的局面,才備受威脅。一言以蔽之,《蘋果日報》的作風,是砸下大錢,比《東方日報》更《東方日報》,全然走市場導向新聞學路線:在薪酬上,推出史無前例的大手筆,以招聘新人和挖角;將第一版港聞形塑為可以繪聲繪影的索引版(Index Page),放棄傳統標題形式(唯散文句是尚),用大大的「字霸」和「圖霸」(照片是《蘋果》的版面靈魂);版版頭題,都是聳動的通欄大標題(Banner);內文則以類標題或索引式寫作為取向(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標題、導言和內文已混合成三位一體);以編畫刊(Illustrated)的手法處理版面,美編是版面的接生婆;而「新新新聞」(New-news),也就是「資訊娛樂化」(Infotainment),則是一切新聞的切入角度。
不過,最具話題性的,則是所謂的「搖大樹」人事管理理念,和狗仔隊的「死跟」採訪對象作法。有人說,壹集團的人事管理理念,是不時將人事「大地震」一下,以一舉做到汰舊換新和精簡人事----就如同一棵樹一樣,不管老幹新枝或洩K殘葉,被搖了下來,就是出局了。壹集團刊物的採訪手段,厲害之處,在於不惜人力物力,夜以繼日地死盯採訪對象不放,一旦拍得一些照片,即可據此作極度報導,業界稱此種作法為「狗仔隊效應」(借用香港警察刑事情報科俗稱)。
吾人可以從很多角度去看香港讀者的品味,或者媒介的通識教育,但一旦業界察覺嬝奶j眾多已悄然地接受、習慣了《蘋果》這些作報方式時,在市場壓力之下,大家有樣學樣,是依稀平常之事,此即論者所謂之香港傳媒「蘋果化」之由來。
台灣傳媒「香港化」之意涵
台灣《壹週刊》是港版《壹週刊》的移植,台灣狗仔隊效應從香港引入,台灣本土媒介受到衝擊後的連鎖反應先是「壹週刊化」,繼而審度《蘋果》將至的後果,不論電視或報紙,也或多或少逐步在「蘋果化」。這些動作,看在行家眼裡,就給台灣傳媒貼上「香港化」的指稱,最明顯的作法是,全程「監視」《壹週刊》,一聽到它要作某些題目,便搶先報導,務求比它還要八卦(nosy),遠如死咬藝人曾寶儀與黃子佼「共度春宵」,近如炒作電視女主播薛楷莉與日商鉅額信用卡「贈物」糾紛的八卦事件,就是典型例子。
台灣本土媒介傳統上較為鄉愿,缺乏拆穿政客與藝人等人不講真話的勇氣,為了守住訊源關係,而事事顧及顏面。因此,也其實有不少嬝奶j眾,希望壹傳媒真的能夠報導真相,揭穿謊言,為台灣媒介帶起牽頭作用。但也有論者以為,台灣傳媒版面內容改變有限,只是經營手法學足《蘋果》而已!有著「香港樣」的壹傳媒,因為率先在台灣投資出版,因而被視為香港傳媒的「代表」,香港同業會質疑這個代表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