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討論議題主要有兩大方面:(一)公共廣播機構如何面對急促轉變的技術環境、如何處理與觀眾關係的轉變?(二)公共廣播機構如何克服因世界經濟情況轉壞所帶來的衝擊?
經費來源的困擾
十二月七、八日的兩天會議,無論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的公共廣播機構,均表示受經費來源的困擾和來自商營機構的壓力。個別機構在預算經費被裁減兩成的困局下,只好轉而尋求更多的贊助、或廣告收入,甚或重整節目製作流程,冀求開源節流。
會上,歐洲同業對公共廣播機構的前景,持較悲觀的態度,但剛重返會議的美國代表,則較正面和樂觀,他們的主要經費來自民間捐助,現正向政府施壓,增加補助。
近年PBI年會的議題,經費來源是一大重點。意大利研究機構IsICult的研究指出,全球首十個經費最多的公共廣播機構,由BBC的718億 (港幣,下同) 到奧地利ORF的 106億,反觀香港電台只得五億左右,差距頗大。預算經費排名全球十大的廣播機構,除日本NHK、韓國KBS、加拿大CBC之外,全是歐洲廣播機構。(見附圖)
新廣播技術發展的意義
此外,互聯網的發展一日千里,衝擊傳統電視播放模式,現時提供傳輸影像的渠道,已超越電視屏幕,還包括IPTV、手機電視等,而新款的電視機,已具備接駁互聯網的功能,面對這些新發展,公共廣播機構如何回應是今年大會一個焦點。
在大會未討論技術轉型這話題前,今年PBI的主辦機構NHK已捷足先登,在會期之前,邀請與會者早一天到東京,參觀他們的科技實驗室 (NHK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Laboratories) 及其研究成果。因篇幅所限,簡述如下:
(一)立體高清電視 (3D HDTV movie from Lunar Orbiter Kaguya):利兩個不同時間拍攝的月球表面的2D畫面,重叠營造3D效果;
(二)超高清影院 (Super Hi-Vision Theater):其規格為7680 x 4320 pixels (16倍於現時的高清電視)、60 frames per second progressive scanning、22.2 multi-channel sound system。
(三)超高感光攝錄機 (Ultrahigh-Sensitivity HARP Camera):在接近全無光線的環境下,仍能拍攝到清晰顏色的物像,其感光度為五十倍於目前的攝錄機。
(四)地震預警自動系統 (Automatic Activation of Receiver Terminals by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s):利用廣播時的 auxiliary channel,作為傳遞預警訊號,接收一端可以是收音機、電視機、手機、鬧鐘、或其他流動裝置。
(五)立體電視 (Integral 3D TV):不用特製輔助眼鏡觀看,如觀眾轉換觀看位置,均可看到影像的不同角度。
(六)互動突字顯示屏 (Interactive Tactile Display):把電視影像及文字,轉化為突字顯示,方便弱視人士。
(七)你的節目 (TV4U / TV for You):透過電腦程式 TVML (TV Programme Making Language),只需輸入劇本文字,描述動作和對白內容,便能在既定的範本內,以電腦動畫 (computer graphic) 和合成語音 (voice synthesis) 製作節目。
NHK代表在大會上論及新廣播技術發展的意義,其他與會者皆認同,公共廣播機構應擔當領導技術研究和發展的角色,大機構如NHK(日本)、BBC(英國)、KBS(韓國)、RAI(意大利)等,固然有經濟資源從事科研,小機構則只能在意念上或服務上配合技術發展而轉型。
論及廣播媒體與電訊傳遞二者合流時,與會者均認同寬頻傳輸將是大勢所趨,Video On Demand 是將來的必然服務。從BBC的經驗,已看到年青的一代使用互聯網觀看電視,將來的電視廣播,可能只是網上內容的其中一個環節。
KBS提出:將來媒體消費者,會是龐大的網民,公共廣播機構應「不論何時 (anytime)、何地 (anywhere)、何種載體 (any device)」,保持與觀眾接觸,例如觀眾可以建立個人的節目庫圖的超連結,配合流動載體 (mobile device) 的跨平台的戲劇節目濃縮版本等。法國提出的 HbbTV (Hybrid Broadcast and Broadband Television),則嘗試在技術上探討,如何增加電視及互聯網上的互動功能。
除了影像載體與觀眾保持密切接觸外,觀眾直接參與節目製作亦有明顯趨勢。台灣公視提供了公民記者 (citizen journalists) 的渠道,讓市民大眾上載錄像、相片、文字等報導身旁發生的事情。去年八一八風災,屏東災情慘重,公民記者即時發揮作用,喚醒大眾關注遍遠地區的災情。此外,現時電視影像屏幕由誰主導?誰是製作人?也是會上探討的課題之一。
香港電台的公共廣播機構身份
會上,香港電台廣播處長透過一齣關於機構發展的短片,介紹香港電台八十多年來的轉變;也提及特區政府去年九月確認香港電台的公共廣播機構身份,並計劃增加資源,開設新的數碼廣播頻道,供電台和電視使用。席間有與會者問到,既是保留政府部門身份,如何確切執行編輯獨立?處長回應指,機構的公信力、認受性就是明證,無論過去、現在、將來,節目質素將是日後重要指標。其他公共廣播機構對香港電台的未來發展,均表示十分關注和支持,港台經多年努力,得到國際上不同機構的認同,確立公共廣播的角色。
在本港,香港電台新使命的諮詢,剛好在一月初完結,期望肩負新使命的香港電台,不單在本港發揮功能,在國際上也能推動公共廣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