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

電台

熱門

X
新聞稿 Press Release
RSS
《社區參與廣播計劃》首階段完成
十五獲選節目下週港台數碼台啟播
發稿日期:2013-07-10

因應社會需求,香港特區政府推行為期三年的《社區參與廣播服務試驗計劃》(Community Involvement Broadcasting Service,簡稱CIBS)。計劃以電台廣播為首個試點,旨在開闢途徑讓多元觀點和文化得以表達,一方面提升聽眾的同理心及公民意識,促進社會共融;另方面希望能激發創意,培育廣播人才。第一期計劃於二零一二年十二月至本年二月接受市民申請。首季的節目主題包括:教育、文化藝術及少數族裔。經過四個多月的評審及籌備,十五個獲選節目已準備就緒,訂於七月十五日(下星期一)在香港電台數碼31台啟播。

CIBS源於政府二零零九年十月發表的「香港電台:履行公共廣播機構的新使命」公眾諮詢文件提及,社會上一些界別強烈要求開放大氣電波,供社區和公眾廣播之用,但由於缺乏頻譜支援低成本接收,加上獨立的社區廣播服務需要大量財政和人力資源,對規模較小的社區團體參與廣播或會構成障礙。經諮詢後,政府於二零一零年八月在「香港電台約章」中公布,港台將撥出部分廣播時段,作為社區參與廣播的平台,並會以試驗計劃的形式,管理政府撥備四千五百萬元成立的社區參與廣播基金,鼓勵社區團體申請作為節目製作經費。為使服務內容和運作更加切合實際,港台曾進行多次小組討論,綜合社會團體、港台節目顧問,以及港台顧問委員會的意見,擬備了CIBS公眾諮詢文件,並在二零一一年十二月展開公眾諮詢,包括舉行兩場公眾諮詢會,收集市民建議,設計計劃框架。

副廣播處長(節目)戴健文表示,第一期CIBS共收到五十九個合資格申請,反應理想。在首季推出的十五個節目中,六個屬教育類別,四個以文化藝術為題,五個主要為少數族裔而設,合共播放一百八十二小時。至於第二季節目則會在十月中旬面世。

為加深公眾對CIBS的了解,香港電台今天(七月十日)舉行記者會,除了匯報CIBS首階段的進度外,還邀請五個節目製作單位的代表,聯同節目的相關個案人士出席,介紹節目構思的同時,亦由個案人物現身說法,暢談節目蘊含的社會意義。出席者包括:香港青年協會代表與上屆中學文憑試(DSE)考生林佩霞介紹以廣播劇形式描寫DSE考生放榜前後心路歷程的節目《DSE日誌》;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代表與中風者明哥,以及另一名中風者的兒子海傑介紹《與另一半約會》將透過真情分享,探討中風對患者、其家人及各方支援人士的影響;劇場藝術工作者樂戲空間主席Belle與成員介紹《港式音樂頻道》將揭示獨立藝術表演者如何努力尋找「舞台」;九龍樂善堂代表與泰籍的Papatchaya(何淑妹)介紹以泰語和華語為居港泰國人士提供生活資訊的節目《「泰」想話你知》;循道衞理楊震社會服務處代表與尼泊爾裔的Shrestha Susmita介紹《I’m Nepalese!》(我係尼泊爾人!)怎樣促進本地人與尼泊爾人之間的文化交流。

CIBS的申請須經兩輪評審。第一輪公眾投票佔總分百分之二十五,其餘由評委會就節目的社會增益和製作可行性評分。其後,評委會根據申請的總分、當季「計劃」的廣播時數、各主題的申請反應等,選出入圍者進入第二輪的面試評核,然後再決定獲選申請名單。應邀擔任評委會成員的人士計有: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總監陳婉瑩教授、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總監卓伯棠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馮應謙教授、香港城市大學公共行政學系高級特任講師張楚勇博士、香港教育學院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兼任教授鄭新文教授、香港小童群益會總幹事羅淑君、融樂會總幹事王惠芬。

CIBS首批節目由下星期一(七月十五日)開始,星期一至日晚上八時至十時,在港台數碼31台播出。聽眾可透過DAB+數碼收音機、港台網站(http://dab31.rthk.hk)、智能手機程式(RTHK on the Go / RTHK Cube) 免費收聽直播節目,或透過CIBS網頁(http://cibs.rthk.hk/review)重溫節目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