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災時代的媒體操作 – 南方都市報汶川地震報道全紀錄》

2010-05-13
巨災時代

書名:《巨災時代的媒體操作 – 南方都市報汶川地震報道全紀錄》
作者:南香紅
出版社:南方日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9月

  作者南香紅是廣州《南方都市報》的首席研究員,在汶川地震的周年,透過對編採人員的訪談,對報社於川震期間的採訪及事後的跟進報道,重新梳理《南方都市報》在報道及處理這次災難的經驗,嘗試從中國災難報道中,尋找媒體的方位。作者在自序中提出檢視的目標:「作為媒體,作為新聞人,面對如此重大的事件,我們交出的答卷是否及格?我們是否盡到了自己的責任?我們是否經受住了考驗?」這個檢視目標,對任何一次重大事件的報道也是合適。

  內地媒體因著幾十年的累積,對災難報道的傳統思維是「災害不是新聞,救災才是新聞」。南香紅坦率指出,不難發現內地媒體上充斥著大典型大英雄的報道,當中沒有災民,也沒有對整個社會系統和災難的反思,也欠缺對災後重建的調查報道。而作者就是嘗試透過這次檢視,探討《南方都市報》作為中國新興媒體的一員,能否突破這個框架?在川震災難報道中如何定位?

  沒有國家能夠完全避免災難,《巨災時代》引用李大同的話,點出災難新聞的報道的核心價值,「災難過後,人們是否做到了對災難發生的原因、過程與社會對其的防範措施逐一加以檢索,發現了應對上的漏洞、制度的缺失……正是這種檢索……構成一個國家主流媒體災難新聞報道的核心價值。」(頁23)

  書中通過對突發新聞的反應與判斷、對通訊不靈,受災範圍龐大的事故,編輯部指揮系統如何應對、記者實戰採訪的訪談、編輯部大後方事後的檢討,以及往後的深度採訪,分章表述,再附以對現代多媒體運作的探索,和災難報道的後勤保障清單,把個別編輯與記者零散的體會與經驗,來一個整合、總結與匯集。

  面對災民痛失摯親、家園,如何採訪?搶慣新聞的記者如何自處?兩名記者在紫坪鋪水庫選擇不與傷員搶乘衝鋒舟,徒步返回都江堰,來回用了廿四小時.結果趕不及發稿,記者能不沮喪嗎?南都廣州新聞部主任魏海波對記者的掙扎有這樣的總結:「先做好一個人,再做好一個新聞人。」

  《巨災時代》雖然只是聚焦於廣州一份都市報的經驗,然而,香港作為中國國土內,在言論、新聞、出版尚算自由的地方,對國內災難新聞的採訪與報道,此書提供不少可供自省與感悟的地方。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國式公關」

劉書賢
2021-03-31

界與戒

朱文洛
2019-10-28

透視新聞老總的管理心法

蘇鑰機
2016-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