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廣播年會見聞

2002-11-15
IBC展覽場館內設有新科技示範。
歐洲廣播界在年會中發表研究成果。
國際廣播年會 (The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Convention,簡稱IBC)是歐洲廣播界發表研究成果的年度盛會。今年的會議已在九月十二至十七日於荷蘭阿姆斯特丹順利舉行。當中包括有關創作、管理及傳送技術的座談會和各種先進器材的展覽。

近年,IBC著重應用科技的討論,例如怎樣將技術、系統、管理等各方面作出配合以達致最佳效果。對於如我般的製作人員而言,我們需要調整一套新思維以配合科技進步,而掌握技術則為我們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


數碼轉型挑戰重重

會議中,首要討論的課題,仍然是數碼化技術為製作及傳送方法帶來的各種改變,製作中可增加互動性、多媒體、多頻道、顧客自選服務(on-demand services)的元素,同時亦意味著模擬制式廣播(analogue broadcasting)正面臨革命性轉變。

同業們在會上都表達了大家對數碼轉型的關注,其中對兩種制式的交接及干擾管理、接收及幅蓋質素、國際標準、顧客接受程度等各方面都有過深入的討論。與會者都同意數碼轉型的速度需要加快。據估計,一般需要十至十五年才能將廣播服務全面數碼化。而在轉型期間亦需要考慮到兩個制式的共存問題,務求令干擾減至最低。

現時,美國、英國、澳洲、部份西歐國家,甚至印度都開始提供免費數碼電視廣播。例如英國廣播公司(BBC)自一九九八年開始提供公共數碼電視服務(Public Service Digital TV,PSDTV)。直至二零零一年,BBC共提供六項不同的服務。同年,澳洲開始數碼傳送,至今幅蓋率已達百份之六十五。不過,由於機頂盒(set top box)的價錢高昂,數碼電視仍然未算普及。北美市場的發展比歐洲緩慢,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更需要積極推行數碼化以應付其他國際傳媒機構所帶來的衝擊。而有限的資源和技術人才,亦令數碼轉型的進程充滿著挑戰。


媒體融合廣播新勢

關於媒體融合(Convergence)的討論已經持續多年。究竟數碼聲音、影像廣播媒體和互聯網的結合,會為製作人員帶來甚麼機會?

雖然今天的觀眾仍然相信家中的影音設備、電腦、手提電話等連線在一起是「未來世界」的生活模式,市場調查卻反映出觀眾對用電視上網或發送電郵表現不熱衷,但將各個媒體整合無疑是提高生活質素的有效方法。對於高質素的視聽享受,觀眾所要求是簡單和靈活操作。因此,在整合技術時,我們應該從用家的角度出發,盡量簡化操作方法。

媒體融合後,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廣播」將需要一個新定義。互聯網令製作上的靈活性增加,電視台可以為觀眾提供各種個人化服務,例如觀眾可以預訂節目,到需要時才取出觀看,於是,觀眾能夠自行編排適合自己的電視節目時間表。在製作節目時,同業需要考慮到觀眾的新模式而作出調整。即使我們在製作上的原則及核心不變,仍需要考慮節目內容在不同媒體中的兼容性。製作人員在迎合觀眾需要及口味時,將需要一個全新策略。


互動電視觀眾為先

「互動電視」(Interactive TV)是內容提供者(content provider)與觀眾之間的雙向交流。觀眾可以即時將資料回傳給電視台,從而得到更大的滿足感。其中,即時投票、討論、遊戲、問答比賽、即時體育消息及精華片段等都是可行的互動元素,製作人員甚至在紀錄片中加插製作花絮,讓觀眾決定劇集的情節發展等。同時,透過互動電視,電視台可提供自選電影(movie-on-demand)或自選音樂(music-on-demand)等個人化服務。

互動電視的成功取決於製作人員對顧客的了解、創作人的參與及完善的商業策略。只有真正明白顧客的需要,才能製作出他們需要、喜歡的互動節目。現時,製作人員可以靠電腦紀錄瞭解觀眾的收看模式,為節目內容作出相應的安排。

美國電影學院的Nick De Martino認為製作人員作為技術的使用者,應該參與技術設計及開發︰「他們可以分享實際製作經驗及即時試用新科技。」在技術開發中得到製作人員的意見,能使科技與他們的工作充份配合。

當歐洲的廣播公司逐漸將互動元素帶入節目中,BBC的Marc Goodchild認為︰「無論如何,內容始終是最大的關鍵。」他強調製作人員應了解觀眾對節目、互動元素的需求,然後才真正考慮製作合適的互動節目。


節目內容 循環再用

今天,製作人員需要策劃一個適用於不同平台的節目,同時要將舊有的資訊重新利用於新的媒體、觀眾和市場上,將節目內容重新整理,加入互動性。以CNN的新聞廣播為例,他們認為不需要重新組織製作隊伍,只要製作人員事前策劃,同一段新聞便能用於不同平台上。同樣,BBC製作的紀錄片"Walking With Dinosaurs"的母片曾用於超過十個平台上。因此,同業在製作節目時,需要考慮到內容的「多用途」(multipurpose),並需要對不同的傳送平台有深入的瞭解。


資產管理 降低成本

節目是製作人員的最大資產,而機械式存檔系統(robotic archiving system)的應用能有效地管理這些資料。數碼化的廣播及儲存系統更能將製作、剪接、動畫、儲存等功能集於一身,自動化的檔案閱讀功能甚至可以讓製作人員預先設定廣播日期時間,屆時電腦會自動將節目排序播放。

詮釋資料系統(metadata)的高速發展為內容管理帶來更大的方便。詮釋資料就是「關於資產的資料」,它提供了關於來源的資訊,其中包括節目內容、製作人員名單、版權持有人等資料。若將模擬制式影帶數碼化,不但能減低儲存空間和成本,更可延長資料的可用性。

在這個資訊年代中,同業們的焦點都落在科技發展和改革上,但同時,對製作人員的培訓也需要同等的關注。節目製作中最重要的還是內容。面對著媒體的急劇轉變,製作人員應該擴闊眼光,好好認識科技,才能有足夠的能力將內容帶給觀眾,亦有利於對整個傳播媒介的發展。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ICT Use at Home and Telecommuting Practices in Hong Kong

Louis Leung
Renwen Zhang
2016-07-25

數碼媒體Vs人類福祉

李月蓮
201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