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故事 — 新聞人的心聲細語》

2010-08-14
一個讀者看新聞人的故事

主編:蘇鑰機、張宏艷、譚蕙芸、李玉茹
出版社:天地圖書
出版日期:2010年6月

  平時讀一份報紙,會用上一小時,重要、切身或有趣的新聞,會從頭到尾細細咀嚼,其他新聞也會讀標題看圖片,略知一二。曾經,為汶川失去孩子的父母抱着孩子遺照痛哭的相片而不住淌淚,把報紙都滴濕了;也曾經,為上訪者被打壓或官員濫權專橫的故事而氣憤不已。我以為作為普通不過的讀者,習慣讀報看新聞報導,還這樣投入一個個新聞故事,已經不辜負新聞工作者的努力了。

  資深記者麥燕庭撰文提到新聞學諺語:「不要光看對方告訴你甚麼,要留意對方不告訴你甚麼。」也許這句話不只新聞從業員適用,讀者也適用。新聞報導沒有告訴你的,是記者發掘故事時的經歷和感受:亞視主播陳興昌採訪四川地震,在河床拍攝時遇上軍方炸堰塞湖疏導洪水;女記者羅綺萍採訪南亞海嘯,與十個男義工同睡一帳蓬,翌日卻自責曾有小人之心;《文匯報》總編輯遇上新聞界最大車禍,至今仍茫然應救人還是採訪……《一人一故事—新聞人的心聲細語》中,還有百多位資深新聞工作者,剖白採訪故事和心路歷程。

  然而,除了滿足對新聞採訪過程的好奇,讀者為什麼要知道這些故事?先看本書主編之一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蘇鑰機序中所講本書的出版目的:讓記者講述難忘的故事;供業者交流切磋,凝聚新聞界力量;留存給新一代的接捧記者;讓市民明白新聞人的使命和努力。前三者不談,作為一般市民的我讀到最後一項,立即閃出問題—明白了,然後呢?

  本書不少作者從採訪經歷中總結,業界需要努力爭取和維護得來不易的新聞自由,但這不應也是每個市民的義務嗎?擁有新聞自由才可以揭露社會的不公不法事,維護自由公義的社會,維護社會所有成員包括你我的利益。但到底,市民可以怎樣維護新聞自由及新聞工作?

  本書中出現好些普通市民或讀者:如想透過捐款等幫助長江邊的佝僂症小姊妹,或廣西摔斷頸骨青年的讀者,在「六四」天安門為記者開出「新聞專車」特別通道的拉車伯伯,以及在四川漩口鎮掩護記者逃避地方幹部的村民,還有在包括災難現場、道德反思、市民剪影等共16章141篇分享中,眾多觸動或觸怒記者的人與事,除了業界內作為參考交流,也值得一般讀者從中反思,我們與新聞工作的關係。讀者的責任不應止於聽故事,而是要問有什麼要做,要提醒自己不要安於個人的逸樂。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國式公關」

劉書賢
2021-03-31

界與戒

朱文洛
2019-10-28

透視新聞老總的管理心法

蘇鑰機
2016-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