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環境下的新問題—台灣觀點看動新聞

2010-10-14
  隨著社會的變遷,新傳播科技的演進,與人民意識的抬頭,傳播生態有了新的風貌,例如動新聞以影像的方式來說故事,公民記者也藉著新傳播科技隨時提供新聞給媒體,更賦予傳統新聞豐富的生命力。

壹傳媒動新聞的見解
  「動新聞」顧名思義就是將過去傳統新聞寫作,在平面呈現的新聞內容以真實或動畫,並將影片鋪在網路「演」給讀者看,讓閱聽眾如身歷其境,希望藉此更瞭解新聞事實的真相。《蘋果日報》網上版的動新聞更首創以動態「畫公仔」的方式來表述新聞內容,其中有真實新聞的聲音、影像,並輔以動畫、旁白等。

  壹傳媒2009年11月12日舉行座談會提出動新聞的概念與新的服務,並開始試播,主要是提供旗下《蘋果日報》、《爽報》、《壹週刊》即時新聞和動新聞與推薦網路互動內容,訂閱新聞快訊服務,壹蘋果網絡每日將閱聽眾訂閱的關鍵字新聞寄送到訂閱者電子信箱。
 
  看動新聞並不是無償的,而是必須支付一種叫蘋果點的虛擬貨幣。「壹斑碼」其實是一條二維碼,讀者只要用手機鏡頭對住條碼一嘟,便可以得到點數及看到短片。

  壹蘋果網路總經理李兆富承認,動畫新聞質素管理是一個難題,《蘋果》不是將新聞中所有環節全部動畫化,亦沒有規定動畫在新聞短片中的比例,動新聞只能以接近真實的內涵呈現。

台灣社會各界反應與看法
  動新聞於11月16日正式播出,各界反應不一,有從傳播經營角度觀之,認為動新聞建立的資訊平台可以提供報紙、雜誌、電視、網路等各種媒體使用;有從警示的意涵觀之,認為動新聞提醒社會應注意的某些議題。惟多數閱聽眾關注的是動新聞的「演出」,對事件當事人的再度或無數度的傷害;動新聞鉅細靡遺描述暴力、性侵害、兇殺等社會事件,內容的確對兒童或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有嚴重的影響,違反了《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的媒體分級規定,其描述情節手法,容易給予模仿的示範。

  台北市政府對《蘋果》所屬的壹傳媒開出兩張50萬元罰單,被罰的動新聞,都在11月19日播出,包括大學生玩三P、鐵撬殺妻、獸父姦子女,還幫情婦姦兒子。台北市政府也下令市內中小學禁訂《蘋果》、市立圖書館更禁止18歲以下民眾借閱《蘋果》,學校與市圖的網路也禁止連結《蘋果》網站。

  由於壹傳媒描述犯罪內容的動畫手法很寫實,引發爭議,婦幼、媒體改革等公民團體至《蘋果》抗議。各界撻伐之聲,紛紛要求壹傳媒動畫應做分級。

  受訪的中外學者多認為政府單位對動新聞的措施,可能干預新聞自由,與侵犯業者經營權,校園禁閱《蘋果》措施處理過當。學者也提出北市府做法應更謹慎,拒訂、拒看的做法會違反新聞自由,宜以輔導取代禁止,應尊重媒體自由。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教授吉特林(Todd Gitlin)表示:無論動新聞原意為何,政府都不應介入干涉審查。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國際關係學系教授休斯(Christopher R Hughes)也提出:台灣應成立獨立的媒體委員會,自行把關新聞尺度。

  當然學者們也強調自由仍應受到社會的規範,建議壹傳媒透過分級付費,做好管制及自律,可避免讓不該看或不想看的人接觸,台北市教師會也建議蘋果動新聞做適當的分級。

分級制度作回應
  《蘋果》11月27日迅速對公民團體作出善意回應,表示11月28日起新上線的動新聞,參照行政院新聞局制訂的「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此業務目前改由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ation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NCC)主管,限制級內容包括暴力、性行為、性侵等,業者須明示分級之標識,如加上「未滿18歲者不得瀏覽」文字,避免兒少接觸到不妥內容。

  大多數學者都贊成蘋果動新聞作分級,並認為《蘋果》是有品牌的媒體,負有社會責任,腥羶色的動新聞還是適可而止較好。並建議動新聞內容真的走向普級,否則難消民眾疑慮。

  婦幼團體一再呼籲盼勿侵害人權,在獲悉動新聞的分級後,依舊持質疑的觀點:「只要有以動畫描述社會事件的新聞出現,就會侵害當事人的人權,分不分級不是重點,況且網路分級原本就形同虛設,就算標示限制級,未成年人還是可能點進去看。」 

  家長的觀點是:媒體出版品原本就該有分級制度,網路無法辨認點選者年齡,但多一道把關程序、提示警語總是對孩子有利,也可以不用向電信業者再申請守門員。

  至於受訪學生對於動新聞的分級則表示:網路分級多一層保護當然更好,既然是限制級內容,不該看就不要看,不過雖有警語,但如果標題聳動還是會想點進去看。

  《蘋果》因刊有動新聞二維條碼而遭台北市政府禁止學校訂閱、市立圖書館下架,民眾須證明年滿18歲才可借閱。台北市長郝龍斌一再呼籲,壹傳媒應做好分級處理。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發言人陳正倉對《蘋果》能做出善意回應「給予肯定與支持」。

剖析動新聞吸引人之因素及其點閱率
  解讀動新聞吸引人之因素,包括:

  1.新奇的:新科技帶來新的閱讀方式,顛覆傳統「讀」報紙。

  2.動態的:以前是「看圖說故事」,現在可以「閱聽故事」看3D動畫表演,滿足視聽感官需求。

  3.刺激的:動新聞包含的元素很多,除了新聞發生的實景實境外,還請「演員」模擬演出,或加上卡通動畫,將整則動新聞熱熱鬧鬧虛虛實實的呈現出來,更引人入勝。

  4.聲光效果:動新聞配上聲音、佈景、明暗度效果,旁白的抑揚頓挫、揶揄的口氣、「弦外之音」的言詞,讓閱聽眾有更大的想像空間。

  5.滿足人偷窺的慾望:動新聞將一些私密言說和行為躍然眼前,彷彿親眼所見、親耳聽到他人的隱私,也滿足人們偷窺的好奇心。

  經過分析得知,以下各類動新聞點閱率較高,包括:1.情色、偷窺;2.裸露;3.恐怖或怪力亂神;4.悖於常理;5.衝突、戲劇張力強;6.趣味性高;7.重大社會案件;8.標題聳動吸引人等。有些新聞融合上述幾項元素,更是吸睛,例如「百貨透明梯 情侶大膽嘿咻」,竟然在兩分鐘之內就有500位閱聽眾點閱。

動新聞倫理與規範議題
  《蘋果》動新聞正式播出十一個月以來,我們可以從新聞價值與要素來探討動新聞倫理與規範議題:

  (一)值得肯定:

  1.動畫重建社會真實;
  2.避免直接呈現不當鏡頭;
  3.更容易取信於閱聽眾;
  4.新聞媒體分級制:蘋果首創。

  (二)值得商榷與深思:

  1.新聞事件被害者受到再度傷害;
  2.侵犯隱私權或人權的議題;
  3.過度腥羶色:惟恐以後媒體只關切醜聞和緋聞、裸體與屍體。
  4.故事化新聞事件(例如「補教人生」喇舌系列動新聞報導);
  5.可能會有模仿效應;
  6.分級制的困境:如果閱聽眾不遵守(除非圖書館對於借閱者的管控),則此一美意恐成虛設;
  7.收費:造成額外的負擔等。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活在後真相的信息戰年代

傅景華
2019-09-28

香港傳媒高層訪京團背後

呂秉權
2018-10-22

假新聞 Vs 新聞自由

彭家發
2017-04-13

美國傳媒參訪考察隨筆

陳易安
2016-08-10

Turkish Social Media and Its Impact on Democratization

Emrah Aydemir
Junhao Hong
201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