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工業與電影政策

2002-12-16
 
立法會資訊及廣播事務委員會於十二月三日召開特別會議,討論設立電影貸款保證基金事宜以及香港電影業的發展。此前,業內機構和組織先後兩度獻策,或要求電影院減票價,或籌辦振興香港電影工業會議,這都是近年以電影業為公眾討論焦點少有的活動。

業界其中一種訴求,要求政府協助成立電影融資制度,引起的爭議卻較大。有關建議因涉及運用公帑,公眾人士或會質疑由政府出資支援電影工業,其理據有商榷餘地。其次,電影業陷入谷底,歸根結底是電影產品的質素出現問題,單純財政上的支援是否可根本解決問題,也屬疑問。

在當前港府財政拮据的情況下,以謹慎態度看待公帑的運用是可理解的;至於強調電影產品必須提升水平也無容置疑。然而,把問題簡單地視作「干預市場」或「產品有問題」,反而令公眾未能理解電影工業近年面對的轉變和問題,亦無從談論如何合理地釐定政府的角色和工作。


本地電影市場的變化

電影是一種文化商品;它是否受消費者的接受,不單取決於本身的品質,而且也受制於變化迅速的市場環境和香港市場的局限。這是探討電影業困境的重要起步點。從過往統計數據,或許有助我們掌握市場的某種面向。

去年電影票房總值約達十億元,港產片佔四成多。縱使本港電影的質素備受批評,但從消費市場的角度來看,港產片的商業價值不容忽視。

然而本地需求是否熾熱,電影院是否屬有利的收益市場,則另作別論。過去票房紀錄卻明顯反映另一種情況。一九九三年至二零零一年的本港票房總值由十五億跌至十億,港產片的同期票房更由十億元萎縮至四點五億,總的趨勢是電影院這市場,普遍呈現收縮及電影觀眾流失的現象。

把這種情況純粹歸咎質素問題並不合理。事實上,過去十年媒體工業因應資訊科技和娛樂模型的轉變,衍生了多種放映電影的媒體平台。電影市場的分銷方式,已逐漸由電影院過渡到其他媒體。去年一項調查顯示,到電影院看電影的全年人均次數只有5.1次,但藉影碟、無線電視、有線電視等渠道收看電影的次數則分別高達32.8、41.2及29.2次。情況說明電影業已成為其他媒體市場的主要內容供應商。由於電視媒體一般以較低的固定價格購入放映權,對電影業來說,影碟分銷和租售的利潤相對而言更吸引。業界來自這市場的收益在九三年更一度直逼票房收入,錄得高達十一億元的水平,但此後影碟市場卻因盜版電影侵蝕,市場急速滑落,跌至九九年只有三億多元的慘淡局面。

面對分銷渠道互相競爭、電影院流失觀眾、個別市場受盜版科技所侵奪,牽連所及是電影投資者的意慾。若果沒有明確的回收渠道,投資電影便成為一項極高風險的行為。


香港電影的亞洲市場

我們還需要注意另一種現象 ----本港電影的產量相對來說十分高。雖然港產片自九三年年產二百四十二部的高峰期,下跌至二千年的一百五十部,但這個數目以香港約七百多萬人的城市來說,顯得有點供過於求。二千年亞洲區內只有印度(八百五十五部)、日本(二百八十二部)的本地電影年產量最高,南韓(六十部)、印尼(廿五部)、新加坡(八部)、泰國(十八部)只屬小產量的地方(台灣該年沒有數據,只能以九九年的廿八部作參考)。

這裡的關鍵是香港電影並非單純依靠本地的收益市場,出口電影可說是本港電影業的命脈,而九十年代初的海外市場收益更多至十六點八億(一九九一至九三年平均數,但九八年只得二點五億元)。上述數據也印證了一種現象,即由於亞洲區內不少地方本土電影產量不高,造就了香港電影順理成章攻佔區內市場的局面。這也是業界一般認為所謂香港電影的本土市場,事實上指除香港這彈丸地外,還要包括台灣和星馬泰的意思。業界更估計,本港市場的票房及其他收益理應足夠支付製作成本。按此推論,若能在本地市場收回七百萬至千多萬的收益,中小型的電影製作仍有所作為,但問題是如何從海外市場,尤其是亞洲市場取得更多的分銷利潤。

亞洲電影市場亳無疑問也經歷結構性的轉變。海外觀眾對適合當地文化的本土電影呈現更大需求,情況一如韓國、泰國日益強調本土製作一樣。港產電影面對區內電影業本地化的大前提下,改善電影題材、質素是保持競爭力的必要手段。在這項要求下,如何鞏固香港電影在亞洲區內的分銷網絡,仍是關鍵所在。



電影業的岔路

香港電影的質素確實要加以提升,但這種觀點有必要從區內日益彰顯本土文化的趨勢加以考慮。這是說,香港電影如何在滿足本港消費者需求的同時,又要做到切合海外觀眾群的需要。「見鬼」、「三更」在區內票房成績雖令人羡慕,但跨地區口味的成功例子事實上不易為;「晚孃」在新加坡叫座,但香港卻只收七百多萬元票房,說明本港電影要衝破不同地區的文化需求和電影消費局限,是一項長遠而富挑戰的工作。

電影作為一種商品,也必須講求資金的投入和發行的規模。一般而言,本港電影的投資額跟美國商業電影有極大的差距;前者八百萬或過千萬港元的製作已屬中上水平的投資,後者屬大規模製作的電影平均的資金投入高達四千七百萬美元、英國電影的平均投資額也高達八百多萬美元。

愈高投資額不一定保證票房,但從這角度看電影業界的融資建議則有另一種意義。業界建議以七百五十萬為上限,向銀行或投資機構申請七成貸款(即五百二十五萬;當中政府提供七成或三百六十七萬的信貸擔保),若果貸款機構認為該電影根本無法從市場回收貸款,縱使有政府擔保,這宗無利可圖的生意也會無人問津。若假設貸款機構不問電影的質素、申請人的回收能力,或草率評估市場風險而批出貸款,這無疑也低估了銀行的辦事能力。

從另一方面看,若果認為理順融資渠道便能把電影業再次推向高峰,這種想法很可能也會落空。解決融資問題事實上有刺激投資意欲的效用,也有可能為中小型電影製作提供帶來新的動力,但從電影投資、製作、分銷及上映這流程看,七百五十萬元的電影或許只能滿足本港電影市場的規模。要把港產片往「外」推,必須從鞏固和開拓亞洲市場的發行網著手,香港電影無論在類型、文化內容都要作出調適,尋找在亞洲區市場共通的電影語言,同時也要擴大資金投入的規模,在製作水平、宣傳和發行網等方面進行投資,才可望維持本港電影在區內的競爭力。

業界在本月公佈的《振興香港電影工業政策報告》,其觀點也不再局限於貸款或融資制度的問題,反而擴大至電影製作、開拓市場、教育和文化政策以至港府施政架構的改革等方面。不管這些建議是否為港府接受,若能為全面討論電影業發展開路,這不失為一個好的起步點。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國電影發展現况與問題

史文鴻
吳昊
陳嘉欣
201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