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世界新聞論壇」雜思

2002-12-16
論壇有二百多名各國代表參加, 討論共同關心的課題
「在HE中工作」是今年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舉行的世界新聞論壇的主題。十一月的都柏林,凄風冷雨,最適宜開主題嚴肅的會,因與會者除會議廳與酒吧外(於同一酒店內),根本沒啥可做!

HE,即 Hostile Environment(好聽的可譯作不友善環境)。如何安全地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這課題越來越受國際新聞機構重視。什麼才算是HE?那可看你如何詮釋。由在與不喜歡你的上司一起工作的辦公室,以至與不喜歡你的敵人對峙的戰場,也可包括在內。

烽煙處處,記者有做不完的戰爭故事,有些早已被世人遺忘的,有些卻是永恆的聚焦點,誰會仍記得利比利亞仍有死傷枕藉的內戰?但以巴衝突就日日在新聞浮現。

美軍清剿塔利班還未有動作,就立即有大批記者蜂湧到那一區。若中東一旦再起戰雲,記者數目定然倍增。雖然說筆比劍更鋒利,或攝影機有力過AK47,但在真正的戰場上,筆仍然是筆,攝影機仍然是攝影機,記者永遠不會是三角洲部隊。在戰場上,記者保護自己的能力和一般平民百姓無異。百姓可以躲在屋?祈禱,記者亦須祈禱,不過是在戰火中。

戰地採訪的訓練

國際傳媒機構已發展出一完備的訓練。記者在出發到戰場採訪前,都會先參加HE工作須知的課程,而BBC甚至派人到記者出事現場作死因研究,用意是避免同類型事件不再發生第二次。有大學亦考慮在新聞系的課程中,加插在HE工作的講授。除事前的訓練之外,事後的輔導亦受重視。專家說:戰場抑鬱症可殺人於無形。曾向一位開辦這類HE課程的負責人問價錢,五天盛惠一萬二千英鎊。 

在討論中,最強烈的訊息是生命最寶貴,切勿輕率拼搏,只有活?的記者才能將報導傳播。大機構有的是資源,它們重視記者作為資源之一,所以絕不會「死兩個,當一雙」。但小型以至蚊型傳媒機構又如何?忠告是:一定要爭取有起碼的裝備和訓練。CNN的總裁說得很豪氣:沒有資源訓練戰地記者的機構請靠邊站,讓真正關心員工安危的去做罷!

有跑慣戰場的記者會以為自己刀槍不入,亦有年輕入行的希望憑戰地報導一舉成名,但在論壇上見到的紀錄片卻是資深攝影師中槍倒地,另一位年輕人也是。前者是為新聞捐驅了,後者卻慶幸有受過HE工作訓練的記者替他包紮傷口。而記者的訓練亦使他不忘問:"Is it still rolling?"

記者永遠是記者,專業驅使他們奮勇的走到最前線,一方面顧及自身的安全,另一方面則渴望找到自已一手的報導。不過,今次的論壇亦提出幾點反思。

首先:記者應該盡量是不接受有限制的採訪,但在戰場上又焉能任你獨行?就算不顧自身安全,一些軍事機密,持槍杆子的一定嚴格規定搖筆桿的人身處。限制採訪的人在記者眼中必然是魔鬼,但記者卻非和他們打交道不可。這變成與魔鬼共舞,產生出來的報導,又受魔鬼影響有幾分?

其次,在競爭的大前提下,新聞是分秒必爭,廿四小時廣播的電視台猶甚,為應付直播,記者迫?要頻頻為觀眾送上戰地新聞即食麵,繪形繪聲地將戰場報導按廣播時間更新。但記者又豈能縱觀整個戰場?而所知的(大多數都只能從軍事指揮中心之類----即魔鬼----所提供)實在不多。然而觀眾卻期望每一節所謂的更新即場報導有「新料」,除了在?星碟下扮猴子,作現場報導的記者又能做什麼?

第三,身份的吊詭。記者同時亦是國民,作為記者要盡量客觀,但作為公民卻不能不愛國。美國揮軍阿富汗,美記者應稱之為「美軍」抑或是「我們的兒郎」?「入侵」抑或是「進入」阿富汗?請不要忘記,看報導的讀者或觀眾可是平民百姓,一等公民,客觀中立在他們眼中可以變成不愛國,說記者是涼血啊!

這樣下來,戰地記者可能是一隻在?星碟下擁抱?魔鬼跳舞的涼血猴子!現實是這種猴子多得很,因編輯老總都異口同聲地說:「到左好過冇到!」

記者即使被視作猴子,也會歇盡所能地將自已目睹的戰事報導開去。勝的是英雄,敗的可能要面對戰犯的指控。在這種情況下,記者應否現身證人欄作證呢?這問題也引起了一番漣漪!贊成的一方說這是一種道德良心責任,既可在筆下報導,為何不可在庭上作同樣的口述?反方則說這等同間諜搜集情報,在工作中,被訪的會因為你是記者而跟你合作及向你透露詳情,而你所披露的資料卻不是讓你在證人欄中發表的;這是破壞了彼此間的無言契約。一個在新聞課中重覆再三的學術討論,又成為現實的話題。

「公民第一,記者第二」,一位前BBC戰場記者如是說。他曾在海牙的戰犯審訊中作證,如今記者已搖身變為尊貴的國會議員。另一位比他年輕的戰地女記者亦選擇作證,控告前塞爾維亞領袖米洛索維奇。不過,她亦怕此舉會影響她日後的記者生涯,包括被告的同道可能會向她採取報復行動!


確保報導要優質

戰地新聞固然刺激吸引,亦可令新聞及公共事務節目收視率上榜,但在沒有這類刺激的日子,收視卻世界性的持續緩慢下降。而觀眾亦日趨老化,各大電視台急謀對策。方法不外乎將節目重新包裝,例如取消在新聞報導員前面的桌子、記者衣?新潮、題材年輕化等等。有效嗎?據說有。收視率不錯是上升了少許,但一位在俄羅斯工作的新聞界說:當地的電視台曾引入「脫衣舞」式的新聞報導,初期是十分哄動,但現在卻不吸引了。

因此,有資深從業員語重心長的說:一切還須向內涵看,和氏之璧,終會有日被人知道是寶的。但需時多久?那就天曉得。電視台始終是要靠收視率,以爭取廣告或好作交待。後者是針對公營廣播機構,而交待的對象包括政客!

說到政客,他們可是記者的天生夥伴,互相依靠又互相猜疑的一對。政客、記者和群眾的三角關係,是今次世界新聞論壇的壓軸主題。不過,誰也不該期望這等涵蓋面廣?,但只得個多小時讓台上、台下,與及越洋?星轉來的眾學者、政客、新聞界的討論,會有實質的結論。

令政客們擔心的是投票的人越來越老化,年輕人無興趣投票和他們對公共事務冷淡是一脈相承的。有政客說:電視新聞報導過於簡化,令已不是緊扣事態發展的年輕觀眾更木宰羊,熱忱自然減退。

但傳媒人則勸政客要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有信心,記者亦要確保報導要優質,那樣兩者都會得到尊重,可以將公眾爭取過來。

一切都是知易行難。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財經新聞教育模式

宋昭勛、吳靜、趙應春
2016-11-24

美國傳媒參訪考察隨筆

陳易安
2016-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