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發展,改變了傳統新聞媒體的運作方式,亦影響了它們捍衛事實和真相的功能。最基本的,是網絡世界改變了新聞機構運作和新聞資訊流通的節奏。今時今日,新聞機構要做的,再不是每日出版一份報紙,或者每日播出幾節電視新聞報道,而是廿四小時不斷更新資訊。新聞發布越講究即時性,新聞的內容就越容易在缺乏查證的情況之下出街。就算基本事實無誤,新聞資訊亦越來越容易變得碎片化,脫離相關的背景,缺乏一個完整的圖象,結果,大家在接收到零碎資訊的時候,如果不夠小心,又或者本來就對背景不是掌握得很清楚的話,很容易會變得斷章取義。……
*原文發表於2017年1月28日香港電台《香港家書》節目
冬晴、樂兒:
農曆新年已到,祝你們繼續開開心心,快高長大。冬晴今年四歲,樂兒兩歲,你們現在不會明白我以下說的話,但我想寫這封信給你們,因為我想,到你們上中學讀書,能夠明白這封信的內容的時候,你們身處的會是一個甚麼樣的媒體環境?你們出生在一個由智能手機、社交媒體、擴增實境等科技構成的世界。冬晴未到兩歲,就已經懂得用手機拍照。樂兒未到兩歲,就已經懂得玩Pokemon Go。當你們長大之後,你們又會怎樣理解真實和非真實之間的差異呢?
如果我們只是在談手機遊戲的話,真實與虛擬不分,沒有甚麼問題。但是如果我們談的是社會事務、政府政策,甚麼是事實,甚麼是謊言,甚麼是真,甚麼是假,就變得非常重要。很多人說我們進入了一個「後真相時代」。在互聯網上面,我們每日面對太多資訊,其中有很多只是傳聞,很多是為了吸引人注意而被誇大的訊息,有些是因為誤解而出現的錯誤訊息,有些甚至是被人刻意散播的謠言和假新聞。有學者形容,我們處身在資訊毒霧之中,當資訊太多而難以處理的時候,很多人選擇性地接收和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同時,有不少人經常會犯下所謂「跟車太貼」的錯誤,只要內容「啱聽」或夠爆炸性,往往會在沒有多加思索下,就將其實是錯誤的訊息在社交網站上分享開去,使到錯誤訊息得到廣泛傳播。這種情況,又會使一些機構和網站,為增加自己網站的流量而多加發放流言和假消息。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講,資訊太多不是一個新問題,謠言和假新聞亦不是近年才出現的新現象。社會上一直存在著一些負責生產、驗證和整理事實、知識,以及真相的機構,它們可以被統稱為「負責捍衛真相的基礎建設」,這些基礎建設包括新聞傳媒、包括教育機構、包括進行學術或科學研究的群體和組織。如果我們集中談傳媒的話,傳統上,無論世界有多複雜,我們只需要用半個小時看一次電視新聞,又或者花差不多的時間閱讀一份報章,就可以對當日社會和世界上發生的事有大概了解。雖然傳統新聞機構亦可以有偏頗的情況和犯錯的時候,但是偏頗和錯誤有一定的限度和底線。
問題是,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發展,改變了傳統新聞媒體的運作方式,亦影響了它們捍衛事實和真相的功能。最基本的,是網絡世界改變了新聞機構運作和新聞資訊流通的節奏。今時今日,新聞機構要做的,再不是每日出版一份報紙,或者每日播出幾節電視新聞報道,而是廿四小時不斷更新資訊。新聞發布越講究即時性,新聞的內容就越容易在缺乏查證的情況之下出街。就算基本事實無誤,新聞資訊亦越來越容易變得碎片化,脫離相關的背景,缺乏一個完整的圖象,結果,大家在接收到零碎資訊的時候,如果不夠小心,又或者本來就對背景不是掌握得很清楚的話,很容易會變得斷章取義。其實,碎片化的資訊,遠比刻意製造出來的假新聞常見;對社會上發生的事斷章取義地理解,亦比相信錯誤資訊更常見。
到最後,社會能否成功重建「捍衛真相的基礎建設」,視乎市民大眾自己。而我在這裡說的,不單是市民大眾如何做讀者或觀眾。多年前已有人指出,在網絡時代,內容生產者、把關人,和讀者受眾之間的界線已經越見模糊。在社交媒體上,我們不單是讀者,我們每次轉發內容,甚至只是按一次讚,就已經會影響到那些內容在網絡的流通程度,會影響到有多少人看到那些內容,亦即是說,每一個人都是傳送者,都是把關人。
冬晴、樂兒,你們出生在網絡時代,對你們來說,根本不存在如何適應網絡世界的問題。我希望,到你們長大的時候,事實和真相已經重新獲得穩固的基礎建設。到時候,很可能是要你們來教我、伯娘,還有你們的父母,如何在網絡世界中分辨真假。
伯父
2017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