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界時刻」的媒介和信息素養

2018-01-22

  互聯網和數碼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預計2020年踏入Web 4.0時代,屆時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普遍應用,那將是一個「全互聯網世界」,環球各國正籌謀如何跟上時代。

  這些尖端傳播及通訊科技為人類社會帶來很多方便,但過去幾年,它們促進了假資訊、假新聞、政治宣傳、仇恨言論和商業瞞騙的廣泛流傳;社交網站把網民囚困於「回音室」內,令民意兩極化,製造社會撕裂。如果這些問題不獲疏解,當大家跨進「全互聯網世界」時,情況可能進一步惡化。

  難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去年提出「臨界時刻需要批判思考」(Critical Minds for Critical Times) 的緊急口號,敦促媒體扮演建設和平、正義和包容社會的角色,又召開第七屆《媒介和信息素養與跨文化對話大會》(MILID),主題為「臨界時刻的媒介和信息素養:重新設想學習方式和資訊環境」。會議在去年底在牙買加舉行,目的是探討在各種環境下,如何運用不同方法進行媒介和信息素養教育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簡稱MIL Education)。

全球MIL聯盟

  媒介和信息素養 (MIL),是「媒介素養」(Media Literacy)、「信息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和資訊及傳播科技 (ICT)的綜合能力。是指懂得從任何平台(互聯網、媒體、圖書館、博物館、資料庫等),有效率地尋索、評核、運用、創作傳媒訊息和資訊。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40年前,就關注傳媒訊息和資訊對個人及社會的影響。人的腦袋依靠資訊 (information) 運作,我們接觸資訊的品質好壞,決定了我們看事物的觀感及態度。所以早在七十年代該組織就倡議傳媒教育,到了千禧年代,更提出「媒介素養」和「信息素養」應該合併才能應付數碼挑戰。

  現時全球出現了非常容易取得資訊的情況,有些國家更出現資訊泛濫。不少人提出一系列的問題:我們如何在海量的資訊中找到合適的訊息?我們怎樣才不被資訊矇騙或操縱?使用資訊牽涉什麼道德問題?怎樣和媒體及網絡打交道才能推廣和平、社會公義、言論自由和跨文化對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培養大眾的MIL,是解決以上問題的最佳辦法。為了在世界各地推動MIL教育,讓所有公民均有機會學習MIL能力,該組織成立了「媒介和信息素養全球夥伴聯盟」 (GAPMIL),有80個國家的機構樂意參加,目標是鼓勵言論自由和公民参與,讓資訊全民共享,提倡多元文化,亦將MIL帶給弱勢社羣。

  配合在全世界推廣MIL,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每年均舉行「全球MIL周」 (Global MIL Week) ,舉辨各類慶祝活動,例如青年議程論壇,讓年青人發聲;安排網上論壇,讓不方便出席活動的人士介紹MIL在各地的發展情況。而今次牙買加會議,亦是其中一項活動,200位來自40個國家的媒介素養及信息素養專家齊集在這個加勒比海國家,共同商議「臨界時刻」的對策。

假消息全球肆虐

  牙買加MIL會議其中一個最關心的議題,是假消息及假新聞在「後真相時代」的廣泛流傳。「後真相」是《牛津英語詞典》2016年的年度國際詞彙,意思是「在形成民意的過程中,訴諸情感與個人信念比客觀事實更重要」,很多人隨意選取資訊,以取得合乎他們信念的結論。

  其實假新聞、隱藏廣告及仇恨言論並非二十一世紀的新事物,令大家關注的是在網絡時代,這股力量迅速膨脹,影響範圍廣泛,更深化「後真相」現象。假消息潮流的普及,與新傳播科技發展息息相關,首先是在新的傳媒環境下,每一個人都可以製作資訊,並且不須經過審查就發表。其次是社交網站的「瘋傳」能力强,往往被內容農場(Content Farm)利用謀利,或者被政客在那裏透過隱藏廣告影響民意,而聊天機械人的出現,更在社交網站大量複製資訊。由於在後真相時代,網民的預存立場影響他們的資訊判斷,不大理會核實求證資料,於是造成回音室效應,社會分化。

  這個情況不僅損害媒體的公信力,並且威脅民主制度,因為民意無法客觀及健康地形成,而且受影響的範圍遍及全世界,彷彿形成環球社會疫症。世界經濟論壇宣稱,需要把應對假新聞,看待為全球人權的緊急維護。

  現時各界設法竭止假消息散播。有些國家的政府考慮立法,將發放假新聞刑事化,但有學者擔心這樣做會損害言論自由。另一方法是呼籲媒體及社交網站加強自律,Facebook和Google承諾採取措施打擊假新聞,但似乎未見成效,而且誠意被質疑。一些新聞機構則設立求證小組,核實新聞資訊,不過需要動用很大的人力資源。不少人於是建議從教育公眾著手,給予MIL訓練,讓他們能辨識假新聞。故此,MIL在這方面有重要的角色扮演。

批判以外還須正向反思

  培育大眾的批判思考能力故然重要,不過在後真相時代若能加強反思能力及正向思維訓練,相信會更有效。筆者在牙買加的會議上提出一個綜合批判、反思及正向思維的MIL模式,應付假消息及暴力言論的傳播。

  批判思維是MIL的核心概念。在Web 4.0快要到臨的時候,虛擬實景(Virtual Reality) 、擴增實景(Augmented Reality) 及聊天機械人(Chat Bot) 將充斥於資訊環境。眼見不能輕信;耳聽也不能隨便盲從。大眾的確需要裝備高端批判思維,才能免於被誤導。

  反思能力(Reflective Thinking Skill) 是指自我覺知,多角度認真思考發生了甚麼事情。具備反思能力的人頭腦清醒,清楚了解自己正在做什麼,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動機和後果,並覺知自己的價值取向及預存立場。上述提到,「臨界時刻」(Critical Times) 的其中一個特點是「後真相」,大家看待事物是情緒和觀感先行,事實靠邊站。若能裝備好反思能力,可免囚困於回音室內,因為有能力意識自己的預存立場,不被主觀信念蒙蔽客觀事實,多角度探究問題。

  至於正向思維(Positive Thinking),是引導人們正面地詮釋資訊及看待世間事物,鼓勵大眾採取具建設性的社會行動。具備正向思維的人,不容易被恐怖主義及仇恨言論打動。

  這個綜合以上三項思維能力的MIL模式,分為三個單元。首先是慎思搜尋 (Mindful Access) ,尋索資訊當然要到可靠網站,提防「標題黨」及內容農場,認識各個資訊平台(例如Facebook、Google、WeChat、高登論壇)的性質,知道一些平台的局限(例如回音室效應、政治悪搞及宣傳)。

  其次是批判及正向解讀(Critical and Positive Interpretation)。最基本的分析是分辨事實與意見,審視新聞及資訊來源,了解演算法對自己接觸資訊的影響。同時發掘新聞的正面訊息,從新聞學習怎樣過有意義的生活,採取有建設性的公益行動,在資訊的解讀過程中設法避免主觀及偏差。

  第三個單元是反思使用及正念創作(Reflective Use and Constructive Creation)。當分享資訊及表達個人意見時,很需要運用反思能力及正向思維,覺知自己的分享動機及後果,檢討自己是否合乎道德地使用媒體及網絡。分享資訊之前有沒有查正?發表的意見是否仇恨言論或網上欺凌?創作及評論是否合乎公眾利益?

  美國、法國和德國的代表都非常關心假消息的負面影響,認為查正消息及追尋真相十分重要,提出要加強年青人對社交網站的認識。德國的Deutsche Welle銳意建立查正機制,配以MIL,應對假新聞。

國際數碼公民

  在牙買加會議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出MIL Clicks Pact,建議年青人立約,承諾帶着批判思考和知慧上網,了解 MIL可以促進性別平等、提升人權、指引大眾道德地分享資訊、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而最重要的,是鼓勵年青人當具責任心的智慧型國際數碼公民。

  新科技改善人類生活,建設智慧城市。但也有很多負面影響,威脅人類福祉,將現代社會帶向「臨界時刻」。如何讓未來「全互聯網世界」免於陷入資訊混亂,相信MIL的倡議者還需要在全球繼續努力。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財經新聞教育模式

宋昭勛、吳靜、趙應春
2016-11-24

拒絕廢話的自由

傅景華
2015-05-02

學生記者調查:漸趨成熟的新聞採訪與社交媒體應用

馬偉傑, 李麗芳, 戚韻瑤, 黃錦瑜
201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