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報業旳生存成為眾人關切的焦點。簡單的說,報紙的生存危機和經濟成本上漲、新興媒體的加入競爭、以及讀者流失有相當的關係。
首先就經濟層面而言,首先對報業造成影響的就是國際紙漿價格的不斷飆漲。近年來由於全球性的造紙原料木片短缺及環保問題,使得紙漿價格上揚,連帶影響了紙張的價格。成本的提昇將直接影響到報業的營運,而報紙印刷多餘的成本也勢必要轉嫁至讀者及廣告商身上。換句話說,報紙也許就不再是廉價的傳播媒介了。
再以廣告量來說,報業的生存絕大部分得仰賴廣告的收入,但廣告量的下跌卻一直對報業造成困擾。以美國來說,在去年紙價尚未上漲,經濟壓力沒那麼大時,全美報業的總收入高達三百四十二億美元,比九三年提昇了7.25%;然而,它在各媒體的廣告佔有率卻反而下降了0.3%。
除了經濟層面的因素之外,報業另一個核心的隱憂則是新興媒體所帶來衝擊。
螢幕成長的一代
自從本世紀六十年代電視進入大多數人們的家庭以後,很多閱聽人天天看電視,並且習慣於自影像中汲取資訊。這種傾向尤以年輕的一代為甚,一個六十年代以後誕生的嬰兒,打從他的脊椎骨可以與地面垂直之後,就開始受大量影像資訊如MTV音錄影帶、電子遊戲、漫畫書、和個人電腦提供大量的刺激,閱聽人在這些影像資訊中游走,卻不願意或不習慣從報紙中汲取資訊,即使是平面媒體,也多選擇圖像資訊(漫畫書日益盛行的現象正說明了這個事實),因而也造就許多不太適應文字、但熱愛視覺資訊的人口。
美國「全國電視大學」校長傑佛瑞用「螢幕的一代」來形容X世代的年輕人。他們有一套獨特的「視覺哲學」,習慣利用螢幕取得資訊和工作。很明顯地,對這群「螢幕的一代」而言,螢幕閱讀似乎才是最符合自然的閱讀方式。有人稱這是一種「世代的變遷」(generation change)。報紙也曾經風光過,但如今那些伴隨著報紙成長的忠實讀者已垂老矣,而年輕一代在電子媒體的環境中成長,報紙只是眾多傳播媒介當中的一項而已,並不是非讀不可。也就是說,報紙的讀者已從規律性閱讀轉變成偶發性的閱讀。根據美國報業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Newspaper|NAA)的統計,十八歲以上的成年人有67%閱報,但是十八至廿四歲的青少年人口中,則只有52%的人閱報,世代間的比例明顯低很多。報紙已不能吸引年輕的一代,他們玩電腦、看電視、上網路,但就是不太讀報紙。這些情形也直接造成了發行量的低迷。根據美國ABC FAS-FAX的統計,美國前二十五大報多年來飽受發行量減少之苦。從七零年至八九年之間,美國的成年人口增加了37%,戶口增加了46%,但報紙的總發行量卻只增加了1.1%。
電腦走進百姓家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研究室」的創辦人尼葛洛龐帝在其著作《數位革命》中指出:隨著電腦和網路的發明,人類社會中的資訊流動已經從「原子世代」步入「位元世代」。尼葛洛龐帝的意思是:過去有許多資訊和知識,必需依附在特定的實體上才能夠傳遞和散佈,如今透過電腦網路,資訊垂手可得。在十九和廿世紀初,人們如果要參觀博覽會勢必須漂洋過海,才能一睹,但不久之前在網路上就有一個世界虛擬博覽會在網際網路上開幕。任何人只要用電腦聯上網路,便可以暢遊各個國家的展覽館,比起十九世紀的人們必須漂洋過海才能一睹博覽會盛況,現代人拜科技之賜,顯然方便多了。新聞從業人員過去必須靠紙張傳遞資訊的內容,現在則可以透過「位元的轉換」將資訊向四面八方傳達,但這樣的新傳播科技的出現,對於報業而言,到底是危機還是轉機?
電腦過去扮演的角色主要在於提昇人類社會的生產力,但是在廿世紀末的前十年,電腦的角色有著戲劇性的轉變。尤其是以電腦網路為主的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影響所及,電腦再也不只是單純的生產工具,透過網路聯結和多媒體的表現方式,電腦即將成為大眾傳播的一個通道。
從九四年起,美國家用電腦銷售數量首次超過電視機。去年美國也修改法律,容許公眾電訊業者與有線電視業者作跨媒體的經營。假使這意味著未來的趨勢,那麼,電腦將走進尋常百姓家,和傳統媒體合流,成為日常電器用品。公眾電訊業者與有線電視業者將藉由高速資訊網路提供電子資訊內容。
資訊服務多面向
國際電腦網絡上提供各種資訊服務,這些資訊服務可以從幾個面向來區分。從參與者的規模而言,網路上的訊息傳送可以是個人對個人,也可以是個人對眾人,或者眾人對眾人。從時間結構上而言,有些資訊服務可以讓閱聽人同步收取訊息,有些則未必。從資訊發送方式而言,有些資訊服務只是單方面訊息發送,有些系統則讓通訊雙方可以互相「對話」。最後,早期發展的資訊服務受限於技術,只能提供文字內容,晚近發展的資訊服務,則可提供文字、圖形、動畫、和聲音等多種媒材。
國際電腦網絡協會(InterNet Society)的統計指出,在九五這一年全球共一百零六個國家的三百九十萬部電腦主機聯上網際網路,這個數字比前一年成長了24%;如果照這速度進展,到本世紀末全世界將有一億部電腦主機上線。
根據「尼爾遜媒體研究中心」在九五和九六年前後兩次在美國加拿大地區所作的抽樣調查,這家以媒體收視率調查而聞名的機構發現:在北美地區有兩千四百萬使用者曾經使用國際電腦網絡,這些使用者平均每周花費五個小時上線,一半以上的使用者因工作而上網,許多使用者追求資訊與娛樂。針對網路閱聽人所作的調查,對於網路媒體的發展頗具象徵性的意義:網路已經繼平面和廣播電視之後,成為新興的媒體。
打破傳統媒體間疆界
事實上,因為科技的變遷,也使得傳統媒體的生態在國際電腦網絡的環境下,遇到了相當程度的衝擊。首先,當文字、圖片、聲音、動畫等訊息都化為數位訊號,透過高速網路傳輸,往日媒體與媒體間的疆界已然打破。而除了媒體整合的趨勢之外,傳統媒體的組織及結構本身也產生了一些形變,這些改變都是電腦網路底下所產生的,我們大致可從以下三個面向來觀察:
(一)傳統媒體產業利用電腦網絡技術延伸其觸角。例如:報社記者利用網路進入政府和學術單位資料庫,作為採訪報導的輔助工具;媒體利用視訊會議等電腦中介傳媒來作採訪寫作和查證工作、利用網路傳輸文字和影像稿件,都是利用電腦網路改變其產製流程,以及提昇其生產力的例子。
(二)衍生性媒體漸次出現。所謂的衍生性媒體,指的是傳統媒體的延伸,也就是在資訊網路的環境之下所產生的新媒體。傳統報業擁有資訊內容和資料收集網絡的優勢,利用此優勢作多角經營。九零年時代華納合併後,即成立一家新公司名為「New Media」,透過電子資料庫將資訊「再包裝」作第二次發行。近年來許多傳統的平面媒體紛紛加入電子出版的領域,用網路、傳真、或語音系統發行報紙的電子版,或經營新聞資料庫。
(三)電腦網路刺激媒體相關業者的跨業經營。電腦網路的發展創造了許多新的機會,業者往往打破傳統的樊籬,為了共同開發新媒體的市場並肩作戰。例如,美國軟體巨人微軟公司(MS)即已宣布與NBC公司合作經營媒體事業;九六年七月十五日MSNBC正式開播,同時以廿四小時電視新聞網及網際網路的全球資訊網播出,此種組合一方面呈現電視新聞提供視聽兼具的現場感;另一方面,也充份利用超媒體(Hyperlink)鏈結的資訊深度與廣度。對於目前電視和報紙都形呈威脅。此外,像傳統媒體如時代華納和家電業者日本東芝公司的攜手合作;資料庫業界頗負盛名的歐拉克公司和日本的SERA公司、先鋒公司也一起合作共同發展影像資料庫事業,都是跨業經營例子。
轉化報業的角色
未來報業如何在網際網路的世界中生存?隨著網際網路逐漸發展,在未來資訊服務業將是有利可圖的行業。包括以下三種行業:資訊網路服務業、資訊內容製作業和資訊包裝業。資訊網路服務業主要的服務內容在作為網路使用者和資訊內容之間的中介,協助使用者找到所需要的網路資訊,以及引導網路使用資訊。其次,資訊內容製作業主要服務項目在為網路使用者採集、分析各行各業所需要的資訊。最後,資訊包裝業將資料加以整理、組合、編排、壓縮,使資訊成為使用者願意付費的資訊。
報業雖然不會在明天立即消逝,但是背負著相當多就業人口以及媒體社會責任的報業的經營者,卻不能不思考未來當數位資訊當道之時,傳統媒體將何去何從。今天報業必須知道自己在未來世界裡最大的優勢在於:一、擁有大量資訊內容,以及,二、擁有一批受過專業訓練專事採集、處理、和呈現資訊內容的工作人員。而這兩項優勢是讓報業轉型為資訊服務業的鑰匙。在未來的社會,依靠「移動分子」生存的行業均將逐漸淡出,而以依靠「移動位元」發展的行業將會成為主流。在這個時候,如何運用資訊內容和專業人材以轉化報業的社會角色,將是我們必須加以嚴肅考慮的下一個問題。
(原文摘錄自「世界中文報業協會第廿九屆年會」專題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