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電影業的困境與展望

1997-03-15

  所謂華語電影,包括了香港、台灣、中國大陸、澳門和新加坡等地所製作的電影而言。一提到華語電影,一九九六年特別令人興奮,澳門亦緊跟隨新加坡之後,拍出了她的第一部電影「大辮子的誘惑」,由寧靜擔任女主角,一部描寫上世紀末一對葡、中青年男女由於文化歷史的不同而衍生波折重重的愛情故事。雖然成績平平,而且多少不脫殖民者的心態,所以,影響不大,沒有引起太大的注意。不過,「大」片不失為開風氣之先,值得一提。

  湊巧的是,今年澳洲亦有一部由香港移民彼邦的羅卓瑤、方令正編導的華語片「浮生」,影片描寫一家由大陸到香港,其後分別移民德國和澳洲的移民故事,設計味道濃厚,說故事方法新穎,唯在劇情發展與人物性格改變方面有缺失,結果是說服力不夠。無論如何,九六、九七年華語電影的大家庭增加了兩個成員,力量壯大了,這是事實,也是大喜訊。

香港電影票房走下坡

  香港電影自踏進九十年代,已經開始從高峰期慢慢滑落,根據香港影業協會的統計,到了九三年,觀眾入場人次已經跌到三千六百萬,票房收入為十五億三千萬元。九四年,為二千九百萬人次,票房為十三億八千萬元。九五年,為二千五百萬人次,票房為十三億零九百萬。而到了九六年,觀眾人次為二千二百萬,票房為十二億二千萬元,在回歸的今年,可見仍將繼續跌勢,看不出有任何改變的跡象。

  其實,九十年代香港電影走下坡前後,已經沒有了主流電影,如六十年代中的青春片,七十年代的功夫片,以及八十年代中的新藝城喜劇等。也沒有可資作票房保證的明星,除了成龍與周星馳是異數之外,話得說回來,沒有主流影片的時代,對電影工業而言,應該是值得慶幸的事,起碼不必跟風,湊熱鬧;相反各施各法,拍自己有興趣有把握的題材,或者創作新的片種,未始不能達到百花齊放,欣欣向榮的健康局面。

電影發展高低潮交接

  相對於大陸和台灣而言,香港電影無疑是最靈活、最有活力的工業,它的基礎也紮實,人材鼎盛,是其它兩地難望其背的。現在的不景氣低潮,雖然已有四、五年長的時間,但若從香港電影發展歷史來看,每十年總是有高有低:如六零年代的青春電熱潮曾大受觀眾的歡迎,好景不常,六零年代末,粵語片開始走下坡,幾至零製作低點。要到七零年代初,李小龍功夫片面世,才將觀眾重新拉回戲院,達到了高峰,且打進了國際市場。隨著七三年李小龍的逝世,港產片又陷入低潮,要等到七零年代末,即七九年新浪潮的崛起,才改變了香港電影的體值,從而穩步上揚。從六、七零年代香港電影的發展軌跡來看,每十年都有高、低潮交替週期,不足為懼。

  而從七九年的新浪潮出現,香港電影進入了最長的繁榮期,其後八零年代都沒有停滯。中間經歷了新藝城喜劇、黑社會電影,一波接一波,一直蓬勃到九二年,時間有十三年之久,也是香港八零年代電影史上最長的高峰期。現在幾年的滑落、低潮,沒有甚麼可怕的。就算這幾年,仍有不少令人驚喜的影片出現。

台灣強勢曇花一現

  回頭看台灣電影,自八零年代的新電影承接六、七十年代「健康寫實」的餘緒揭開序幕,台灣電確實令人刮目相看,贏得了不少國際影展的垂青,出現了一串閃亮名字:侯孝賢、張毅、萬仁、楊德昌、王童、吳念真等。

  但,好景不常,新電影的勢頭祇維持五、六年,就受到港產片和好萊塢電影的雙重挑戰。加上新電影導演太個人化,沒有考慮觀眾的喜好和接愛程度,雖然在國際多個影展中奪得了不少大獎。最後,亦不免為廣大觀眾所遺棄,賠上了整個電影工業。

  今時今日,台灣電影要靠政府輔導金才能生存,去年也祇不過拍了九部片子上映。而且,影片風格太相像,一個模子印出來似的。看來,台灣電影陸走出谷底,重新上路,在可見的將來,仍不樂觀。

大陸開放後來居上

  追隨香港新浪潮、台灣新電影之後,是大陸的第五代電影享譽世界影展,且極盛一時,成為三地在時間上最晚出現,卻後來居上,以「黃土地」、「紅高樑」和「老井」等勇奪不少獎項,奠定了第五代的地位,且有十年的好景。

  在開放改革聲中,電影亦不例外,製片廠要自負盈虧,於是娛樂成為主導,在此大潮中,第六代湧現,他們的作品必須面對社會,無可避免地多元創作方面展開,有社會寫實片、喜劇、偵探、警匪、艷情等,不一而足,應有盡有,且成了第六代的特色。

  在群雄併起的第六代,作品參差不齊,較有代表性的有:「最後的瘋狂」、「給咖啡加點糖」、「炮打雙燈」、「媽媽」、「北京雜種」、「頭髮亂了」、「天安門」等。這些作品勝在觸摸了時代臟博。去年更有「陽光燦爛的日子」、「打左燈,向右轉」和「埋伏」等推出,在兩岸三地中亦屬突出之作。

谷底之後盼新局面

  低潮片香港電影,除了本地市場萎縮外,海外市場如韓國,台灣等亦逐有遞減,情況令人憂慮。如果再不思更轅易轍,仍然重複自己,無論是題材或內容或表現方法,十多年下來,觀眾早就看膩了。其實,觀眾是存在的,祇是暫時流失罷了,如果有好的作品,他們還是會回來的。現在,祇看電影界有沒有創新作品而已。

  到目前為止,不管香港電影如何不景氣,但,它仍然是世界上除了美國好萊塢之外,第二個製作中心電影能夠走出本土,活躍於國際電影市場的地方。並且,它根基厚植,從業員思想靈活,適應能力強,市場導向敏銳,深信置死地而後生。谷底之後,不久將是另一個波,另一個新局面的開始!

首次「香港國際電影展」意義重大

  走筆主此,欣聞今年六月十一至十三日,香港展覽中心將天荒第一次舉行「香港國際電影展」,該展覽由香港電影製作發行協會主辦,貿易發展局資助,邀請全港各大製作公司三十多家參展,且邀請大陸十多個製片廠參與此次盛事。香港貿易發展局且廣邀世界各地貿家來港,相信對推廣,推銷香港電影,是一次不可忽視的銷售市場,有助於打開世界發行網管道,使香港電影能夠真正走向國際市場。同時也能藉此展覽活動,凝香港電影業員的向心力。「香港國際電影展」雖然遲來了點,但,總比不來的好,而且能夠集合政府,民間從業者的力量,共同協力推廣香港電影,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國電影發展現况與問題

史文鴻
吳昊
陳嘉欣
201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