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批評的逃避與迷失

1997-08-15

  到了二十世紀快到盡頭的今天,傳媒環境出現一種「後現代轉向」,令批評傳媒的概念、標準和角度都面臨重大挑戰。

科技引發傳媒巨變 後現代成生活現象

  數年前,我與倫敦大學傳播學教授James Curran老師談及後現代理論,大家都視之為學術潮流,只會興一時之盛而後將沉寂學界。 Curran教授專研馬克思主義及媒介政治經濟學,對後現代這種時麾學說興趣不大。事實上,後現代的語調,頗給人趕新潮的印象。不過現在看來,我們當年對後現代的抗拒和判斷是錯誤的。

  科技引發的傳媒巨變,確實改變了現代社會—資訊、影像、知識、感性、品味、價值,都因為傳播技術的驚人容量及彈性,而變得流動、斷裂、複合、混雜、真假難分、立場紛亂。以往主流媒介壓抑另類觀點,現在主流卻有吸納小眾的傾向。跨國音樂工業、把非洲、亞洲、各類邊沿音樂,都吸收轉化,變成主流的合成部份。精細的市場開發計劃,配合分眾科技,令媒介小眾化,但與此同時,市場主導的大眾媒介,又在競爭之下努力擴大主流銷費群。

  傳媒較為單一、單向的媒介環境,現在快要成為歷史陳跡。大部分人一起看電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媒介使用習慣也在快速轉化,年青一輩「看」電腦、送email,「媒介代溝」愈來愈深,對於成年人來說,後現代處境只是一種學說,對於下一代而言,後現代很快便成為生活的現實。

舊有標準難套用媒介批評存疑問

  在這種混雜而且極端弔詭的情況,以往一直使用的概念,很難套用於媒介批評: 當言論、立場變化多端,我們如何批評媒介「轉軚」;當小眾傳媒愈來愈多,CultMedia往往有一群一群半隱蔽的擁躉,各有千奇百怪的口味,我們如何批評別人「品味低俗」;當私人的電腦媒介愈來愈普及,各人有各人的私人媒介空間的時候,我們如何引用「公眾空間」這個概念; 當技術愈來愈能夠「控制」及「處理」影像,我們如何介定「現實」與「假像」; 當「後資本邏緝」將市場分層到極至,我們如何區分新聞與娛樂、如何堅持所謂的「平衡中立」、如何批評所謂鎖碎化的「媒介議程」制……

  我對後現代理論只是一知半解,上文只是粗略討論一下我對媒介批評的疑問。面對新轉向,現在似乎未有思想領袖可以指點迷津。不過有兩種流行觀點,我認為都不可取,或許可順帶一提。

  第一種是傳統批判角度,對後現代思潮頗為抗拒,認為後現代主義把現實環境描寫得太紛亂,言語含混,思路矛盾,因而對近年媒介的轉向採取「逃避」的態度,甚至返回單一化的道德批判。

  第二種觀點是以犬儒的方式全面接受後現代論述,強調讀者、觀眾的解讀樂趣,放棄大部份的批評標準,以一種遊戲人間的態度,描寫後現代的悲情世界,批評媒介變成了批評者閱讀媒介的私人日記。

政治經濟強勢介入 逃避迷失間覓新路

  在香港,政治及經濟力量以強勢姿態進入媒介的競逐場,倘若媒介批評在後現代的迷陣中放棄對權力的批判,並非是一種面對現實的做法。也許我們需要在「逃避」與「迷失」之間尋求一條「再見」傳媒的新路。

  近十多年,政治學家Gramsci的學說,頗受學者歡迎。他的言論,較有彈性,可靈活應用於動態的處境,而且細緻分析權力又與之抗衡,並非如後現代論述那樣,迷失在權力的網絡之中。我們的傳媒批評,或可借用一下Gramsci的概念的方法,從而發展多角度的批評進路。

  不少借用Gramsci理論的傳媒學者,強調媒介是與政經權力共舞,彼此有攻有守,有進有退,是據點之爭、戰線之爭(War Of Positions);意識形態是動態的,批判與爭取,需要考慮處境、使用策略、甚至需要轉軚,靈活「轉變」批判的標準,經常評估公眾情緒和傳媒態度。此外,批評不一定要將視野單單放在輿論之上,也可將媒介批判以外的文化創造、另類創作、新媒體的探討、社運組織的串連,一概合併考慮。

  如果有更多人在新電腦媒體中發展媒介形式,又有更多的組織網絡探索新觀念,加以傳播、強化、並以創造性的形式表達,那麼在後現代處境的媒介戰線將會更刺激、更為動態,而且對權力的分佈,將更為敏感。以上都只是一些十分初步的想法,在香港從事媒介批評的朋友,或可擺脫「單打獨鬥」的習慣,多點交流討論,尋找一些遍用於此時此地的媒介策略。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活在後真相的信息戰年代

傅景華
2019-09-28

從報章報導看近年香港大學生形象的變化

黃浿沂
王碩禧
鄭梓峰
鄭曉怡
莫浩廷
蘇鑰機
2019-03-08

港股資訊類電視節目的大陸市場需求

莊太量
路遙遙
2018-02-09

個性迥異的大學學生報

潘樂遙
蘇鑰機
2017-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