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型社會下的香港傳媒教育

2001-07-15

  踏入廿一世紀,傳統大眾傳媒混合新媒體的發展,令傳播媒介的形式及內容更加多元化。在新世代,很明顯媒體的影響力不僅沒有遜色,反而愈來愈大。我們作為受眾,被媒體進一步包圍,媒體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已經結合為一體。所以,指引大眾(尤其是年青人)怎樣和媒體打交道的傳媒教育,在這個新世紀便顯得愈來愈重要。

  香港的傳媒教育在過去兩、三年間發展迅速,已形成一股社會運動。根據香港傳媒教育協會近期進行的「香港傳媒教育調查」,全港有超過七十多間的學校及機構參與傳媒教育的活動,可見傳媒教育正逐步普及化。那麼,它在廿一世紀的香港又會進一步扮演甚麼角色?

  香港在跨進新千禧年之後,政府大力推動教育改革。上月舉行的「616:香港傳媒教育Look壹Look」研討會,教育工作者及青少年工作者一齊討論了新世紀教育改革與傳媒教育的互動關係。

教育改革與傳媒教育

  香港高呼推行教育改革,是不是表示我們以往的教育很失敗?突破機構執行副總幹事梁永泰博士認為答案是否定的。他指出,香港之所以能夠成為國際級的大城市,是因為以往的教育制度能夠培養出優秀的人才。香港現時要推行教育改革,並非我們的教育制度糟糕,而是世界改變了,教育制度也要跟著改變。

  廿一世紀是知識型社會,社會結構及生產機制與上一個世代截然不同,故此需要新的人才。知識型社會講求新的文化素質及新資產,舊的學習方法必須讓路給新的學習模式。很多香港的老師及家長抱怨年青人不長進,認為他們學習動力低、語文水平低落、一代不如一代。梁永泰不同意這種看法,他指出我們的年青人是在電視、MTV、電子遊戲機和互聯網的哺育中長大,他們的成長環境與上一代有別,認知方式也自然有差異,才藝表現也會不同。不難發現我們的年青人寫文章不及上一代文采風流,但他們設計網頁時卻創意勃然。所以新一代不是愈來愈笨,只是跟他們的長輩不同。

  現時香港面對網絡全球化的挑戰,新媒體科技帶來多元化的互動媒介及極豐富的資訊選擇,在新的社會及傳媒環境之下,怎樣創造知識是成功的關鍵。故此,香港極需要一套配合我們年青人特質的新學習模式,培訓廿一世紀的人才,而傳媒教育這方面正能作出積極的貢獻。

發展批判思考能力

  傳媒教育的特色,是能夠培養年青人以下三方面的能力:(一)警覺能力;(二)批判能力;和(三)表達能力。傳媒是年青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部份,他們熟悉、喜愛及欣賞傳媒,所以用傳媒來做討論的課題,會容易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也能刺激他們留意社會及傳媒環境帶來的影響。而引導年青人用批判的眼光檢視傳媒,更能讓他們學習如何正確地作價值判斷,及如何建立自己獨立的人生觀。當然從傳媒學來的創意表達,更有助年青一代為新世紀創造文化。

  香港教育改革的口號是「學會學習」,希望讓年青人從生活經驗中吸納知識,從實踐中培養價值觀,並發展批判思考能力、溝通能力、創造力、研習能力等多項共通能力,注重全方位學習。梁永泰指出,傳媒教育在以上各方面都能夠配合教育改革,在知識型社會下培育既有創意又具批判能力的年青領袖。

  參加研討會的教師、社工、青少年工作者大致上都同意,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之下,傳媒教育的發展空間很大。在未來的幾年,相信有更多熱心教師及社工加入傳媒教育的行列。

  香港傳媒教育協會在舉辦這個研討會之前,曾向全港中學、青少年服務機構、社區中心及參與傳媒教育的相關組織作出問卷調查,了解各學校及機構實踐傳媒教育的情況。調查不僅發現參與組織很多,而且分佈的範圍也廣,包括了學校、青少年服務機構(如突破機構)、社會服務團體(如香港菲律賓年協會、明愛機構)、政府教育署、傳媒機構、宗教團體(如明光社、香港香港菲律賓年協會教正義和平委員會)等。

傳媒教育新趨勢

  香港傳媒教育協會將這些組織的實踐經驗、編製了的教材套及光碟、聯絡方法等,輯錄成「傳媒教育Look壹Look」小冊子,派給研討會的出席者及其他對傳媒教育感興趣的人士,讓他們互相交流。筆者總結了當日研討會及工作坊的討論,發覺香港傳媒教育運動的發展呈網絡式擴散,在廿一世紀,估計香港傳媒教育的網絡會按以下幾個新趨勢鋪延。

  首先,由中學伸延至小學。香港的傳媒教育主要集中在中學,但在過去一年,對傳媒教育有興趣的小學愈來愈多。突破機構在編製了兩套中學傳媒教育教材套之後,最近剛完成了一輯小學傳媒教育教材套,並與六十間小學結成夥伴,於二零零一年至二零零二年的學年間於這批小學內試教。而基督教服務處也得到資助,銳意發展小學傳媒教育。該機構將在未來一年到三十五間小學巡迴以楝篤笑的形式推廣宣揚傳媒教育。香港電台教育電視部正籌拍第二輯「傳媒萬歲」電視節目(共十集傳媒教育節目),對象是兒童。良好的傳媒消費習慣自小培養,所以傳媒教育的倡議者開始向小學生灌輸傳媒教育的知識。

  第二,由機構進入家庭。傳媒教育以往在學校及社區進行,但近年香港家長對傳媒教育也產生興趣。事實上如果家長能在家中進行輔導,例如在子女看電視及上網時提供適當的家長指引,那麼傳媒教育就能進一步普及化。因此,突破機構在未來兩年會製作親子傳媒教育教材套,還會舉辦家長訓練班及派發親親傳媒記事簿。《明報》機構也會由本年七月起,出版家長及教師周刊,其中設有專欄向家長推介傳媒教育。

  第三,由課外活動至課堂活動。在不少學校,傳媒教育是課餘活動,同學們參加校園電台及校園電視台的製作、加入校園記者計畫、出席周會的傳媒教育講座等。但近年不少教師開始取得校方同意,在正規科目如公民教育、美術、電腦、經濟及公共事務、宗教與倫理等加入傳媒教育的環節。

  第四、由舊媒體至新媒體。互聯網及其他新媒體的出現,令傳媒教育也要伸延它的範圍。突破機構就舉辦了媒介與資訊意識教育師訓班,培訓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而靈風中學製作的教材套也加入了互聯網素養、ICQ及偶像網頁的環節。突破機構更設立了網頁,提供網上傳媒教育遊戲及交流站,讓年青人透過新媒體認識大眾傳媒。

  第五,由分析至製作。不少國家在推行傳媒教育的初期,皆以分析為主導,教導年青人解構傳媒的技巧,香港也是一樣。不過近期也開始重視傳媒製作,很多中學成立了校園電台或電視台。長洲三間中學更舉辦了傳媒教育錄像製作工作坊,鼓勵學生透過錄像製作認識媒介運作。相信在未來數年,製作主導的傳媒教育活動會愈來愈蓬勃。

  第六、由個人層面至社會層面。在大多數教師及社工心目中,傳媒教育是培養年青人的批判思考能力,讓他們不會盲目接收傳媒訊息,做一個精明的受眾。但不少重視公民教育的傳媒教育倡議者,鼓勵年青人在提高自己們傳媒素養之後,應盡公民之責監察傳媒,敦促它們改善。近年不少社團及學校都鼓吹監察及抵制不良傳媒,有關的活動愈來愈多。

  第七、由防疫至批判欣賞。香港傳媒教育始自大眾對傳媒環境劣質化的不滿,故此在進行傳媒教育的初期,免不了採取「防疫模式」,刻意批判傳媒,把傳媒教育視為對抗不良資訊的疫苗。但當傳媒教育發展漸趨成熟之後,就會著重培訓年青人批判欣賞(critical appreciation)的能力。香港不少傳媒教育的推動者,都朝向這個目標邁進。

  在去年,舉辦傳媒教育研討會的目標是推介傳媒教育;但今年就不同了,研討會及工作坊的目的是展示傳媒教育各項實踐經驗及成果,希望與會者在「睇一睇」之後,能吸納各個組織的優點,在自已的工作單位上有創意地發展傳媒教育。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財經新聞教育模式

宋昭勛、吳靜、趙應春
2016-11-24

拒絕廢話的自由

傅景華
2015-05-02

學生記者調查:漸趨成熟的新聞採訪與社交媒體應用

馬偉傑, 李麗芳, 戚韻瑤, 黃錦瑜
201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