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台意識形態新戰線──新聞性、現代性與普世價值

2000-06-15

  台海風息凜冽,宣傳攻勢背後隱含著欲戰又止的武力威嚇,政治角力之外又交錯著難解的經濟利益,國家前提之下還背負著歷史包袱。

  然而,中台戰線,另有新戰場,除了軍事、政治、經濟、國族問題之外,我們可以進一步深描中台的意識曲線——台灣大步邁入世界地球村,提出民主、自決、人權等普世價值;而中共在急欲收復台灣的噪動情緒中,一再以傳統、封閉的意識,宣說台獨沒有好下場。

  中國與台灣,從意識差距的角度,可視為現代性(Modernity)的價值戰爭。而香港這個高度現代化的城市,夾在中台之間,又把意識戰線變得更為複雜。以往香港傳媒對意識角力的理解比較簡單,九七之後將會漸趨敏感。倘若我們把近月的事態發展,例如王鳳超事件與陳水扁演說,納入不同現代性(Conflicting Modernities)的衝突之中,則可看出後冷戰階段的全球意識格局中,中港台互動的戰略定位與爭戰軌跡。傳媒是現代社會最重要的意識機器之一,所以必須放置在上述的宏觀位置上考量。

政治意識排斥普世價值

  解放前,中國知識份子已經熱情擁抱現代價值,以作為富國強兵的武器,德先生、賽先生老早已被推上維新改革的舞台。李歐梵教授近作《上海摩登》,就深入描寫了戰前上海的現代風情。然而,解放之後,中國從現代經濟體系脫軌而出,以土法泡製的共產主義,走到冷戰期資本主義的對立面。中國現代性出現斷層,鼓動大煉鋼式的機械生產,淡化個體自由等現代價值。要等到鄧小平的自由化路線成為新經典之後,中國再出現奇特的意識形態變種,市場經濟在一黨專政的調控之下,造就九十年代經濟開放而政治保守的矛盾統一。

  經濟上的現代化,如馬力強勁的火車高速進入全球體系,然而政治意識即與普世價值格格不入。中共發言人經常說掛在口邊的話,是那人那事傷害十二億中國人民的感情,是那人那國多生事端沒有好下場,是一切後果由滋事份子負責。這些論述,反映出中國意識上側重集體而非個人、集權而非民權、傳統意氣而非程序理性,與現代價值有不少排斥的地方。

新聞性與現代性的接駁

  近月王鳳超勸喻香港新聞界的風波,除了是新聞自由、自我審查等老問題之外,更是現代價值與共產價值的衝突。中共的正統思想裡,所有新聞、事實、報導,都有政治性和傾向性。新聞,是政治機器的一部份。

  事實上,這種左派觀點甚有見地。我們說美國自由民主,但其傳媒亦有系統性的意識傾向,以部份新聞事實妖魔化戰略敵人,從而強化美國本土的團結情緒,同時鞏固美國的世界性霸權。

  當然,「現代性」也有超越國族主權利益的普世價值觀——在實務中崇拜現代器物文明,在精神面貌上追求科學實證和客觀事實。「資訊」和「新聞」,在現代社會中,除有政治宣傳的效力之外,還有其他商貿情報、知情權利、公民溝通等社會功能。

  中國要提倡現代化,要與世界接軌,新聞性與現代性便成為其中一個接駁關節。有線電視專訪台灣副總統呂秀蓮,談及台獨主張,其中既有政治效應,也有現代資訊價值。王鳳超的說法,是勸喻香港選取政治一律,放棄其他的資訊效益。所以換一種說法,這次風波,是「中共的新聞性」與「現代的新聞性」的基本衝突。

創造意識新戰線

  中國在商貿、科技、文化各方面都逐步現代化。新聞資訊方面,能否面對現代化的挑戰?例如選做民意調查、搞好政治公關,容許新聞性質多元發展,不必打壓對立的政治新聞,而是加強政治資訊的程序調控。新聞現代化了,並不一定削弱管治力量。

  軍事力量方面,中國自然比台灣雄厚,但在意識戰場上,陳水扁五二○演說,正如台灣教授楊開煌所言,台灣開闢了新戰線,而且似有勝過大陸的聲勢。陳水扁避談台獨,卻高舉現代性,以普世價值領先大陸。

  陳水扁的演詞絕不簡單,中英文稿都顯出背後不少摩登謀士。其中「本土性」、「政治奇蹟」、「人道關懷」、「對等合作」,創造「未來一個中國」等語,在在顯示台灣比中國更加貼近現代化的地球村。就算這只是在意識價值上的貼近,也足已令台灣緊扣國際社會,而中國給人的印象,依然是經濟潛力雖佳、意識仍然落後。

  中共能否擺脫老套的政治八股,起碼將外交言論現代化,除了努力加入世界貿易體系之外,同時急起直追,以東方文化的特長,創造與普世價值相容而不相斥的意識戰線,否則就算能禁絕香港的台獨新聞,又對台灣文攻武嚇,亦永遠只能稱得上是一個粗聲粗氣的土霸王。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國式公關」

劉書賢
2021-03-31

中國傳媒上的「奉勸」

錢鋼
2020-05-15

鼓掌的藝術

錢鋼
2020-01-19

排比學“習”記

錢鋼
2019-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