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員能為特首做什麼?

1999-01-15

  香港大眾文化中一直有個神話,以前在英治時代,如果港督是全民直選的;又或回歸後,特首可以全民直選,周潤發、周星馳或成龍去參選,可能會大熱勝出。但早前臨時立法會選舉,參選藝人卻全線敗北。當然,參選者都不是一線藝人,因為除了周星馳外,他們寧願去荷李活搵食,也不把腳插進香港的政治醬缸之中。

  這種選擇,卻無礙於一種趨勢:香港政治文化是一台戲。不管前港督還是特首,直選還是委任,統統都是一台戲,一場曝光遊戲,問題只是誰演得好,誰演得不好而已。

特首傳媒曝光策略之謎

  董建華當了特首之後,二年多年,他的傳媒曝光策略一直是一個謎:究竟有沒有策略?究竟有沒有一種叫「特首公共關係」的東西?

  月薪十八萬的新聞統籌專員林瑞麟仍未正式上班,董建華卻找了另一個阿麟(阿倫)幫忙,在電台中訪問他。這個題為「逆境自強的訪問」,董建華刻意培養給聽眾的親切感,把自己營做一個鄰家長者的形象,除了談五、六十年代香港人「前嬰兒潮時期」如何在艱苦環境中奮鬥成功之外,也閒話家常,談讀書、談搓麻雀、談弄孫。只可惜題目定錯了。「逆境自強」一詞,以今天香港聽眾的心情,只會把焦點放在「逆境」一詞之上,而把題目理解為「在今天的逆境中,大家不要期望政府打救,一切只能靠自己。」

  縱使我們明白,香港的成功,從前港英政府的積極不干預經濟政策,是原因之一,但在今天的新政治文化中,這種想當年的說話,如果出自特首之口,便嫌政治不正確。

  第一是回歸前後的施政方針,已經大變,香港今天的困境,港英政府留下的泡沫經濟,當然是原因之一,但特區政府的施政失誤,大家心知肚明,難辭其咎,董建華這番想當年的說話,顯然未經深思熟慮。第二是董建華這種道德勸喻式講話,在回歸後,一而再,再而三,已沒有新意,「老好人」形象在香港市民心目中,沒有賣點。今天,香港人需要真正的強勢領袖,就算民主倒退也可以,誰能把大家帶出經濟衰退的困境,誰便如帶領以色列人走過紅海的摩西。《聖經》中的摩西就算只是上帝的扯線公仔,也有「騰雞無能」的時刻,但在族人面前,他仍有大力箍碎十誡石板的豪勁。今天香港人要的是就是這種特首。


特首上任後之傳媒曝光策略似乎是一個謎。

回歸後的關係變化

  回歸後,特區政府跟本地傳媒的關係出現了許多變化,從前英治時代的一套,今天已不派用場:

  (一)以特首為首的特區政府官僚層,成了本地傳媒的窺探及狙擊對象。從前本地傳媒對港英政府特別是英國人,始終保持一種敬畏之心,是傳統殖民地文化心理作崇,還是港英政府公關手段高明,則見仁見智。但,今天這種敬畏已不見於本地傳媒之中,特首與高官們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固然是報導焦點,連家人眷屬的日常生活,亦成為題材。在「反共」是禁忌,但「罵特」則表現為民喉舌的當下傳媒文化特色,官場新聞跟娛樂新聞,已愈來愈少分別,我們可以稱之為「政治新聞娛樂化」趨勢。

  (二)「官方喉舌」角色的倒置,表現於曾與港英政府關係親密的《南華早報》,回歸後已失卻這種港府吹風優勢。過往對港英政府日罵夜罵的左派報紙,一夜之間變成為特區政府護航的媒介。但懂罵人不等於懂護航,在兩年來的傳媒公信力調查中,它們都是市民心目中「公信力」最差的媒介。當然,公信力不是主流傳媒的主要消費理由。另外,特區政府官員愈來愈少辦「吹風會」,可能是怕「講多錯多」,也可能今天政府的透明度已提高,原因想是以前者居多。

  (三)政治新聞在回歸曾為票房毒藥,今天在媒介上出現的已非昔日瞎子摸象的前途談判類新聞。隨著選舉文化的確立,縱使特區政府有意把政治時鐘倒撥,但在傳媒上秀為的政客與政治人物愈來愈多,人怕出名豬怕肥,今天的傳媒已是曝光能力大併的牛肉場。

  其實,現在的情況非常混亂,傳媒曝光是群戲,也是全天候作戰,加了一個十八萬月薪的官員,究竟有什麼幫助,我們只能等著瞧。

新聞專員的任務

  董建華上任特首之職兩年來,因昧於與傳媒打交道,政策常被誤解,吃過不少苦頭,及後擬在特首辦公室設新聞統籌專員,消息曝光後,又惹來爭議。除了這是一個月薪十八萬的司級官員職位是否恰當外,這位專員究竟應該及可以做什麼?

  屬意由林瑞麟出任的新聞統籌專員一職,據傳媒報導,工作範圍主要是促進政府、傳媒與公眾的溝通;加強政府與立法會、政黨及言論有影響力人士,如時事評論員的聯繫;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出任特首辦的發言人;統籌政府整體公眾形象;出席立法會會議;就與傳媒有關的事宜,解釋政府的立場及政策等,總之涉及一切特首辦與政府的公關事宜。

  有人認為設立此職是董建華的「良好個人意願」,找一個能對內對外的通天曉,對內統一高官口徑,對外籠絡大小傳媒,任重道遠,責任重大。但有人認為這是 Mission Impossible ,除非林瑞麟神通廣大,否則必然吃力不討好,是百份百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也跟其他政府部門功能與職責重疊。

  今天傳媒跟港府的關係,已跟英治時代大為不同,政治新聞不再冷硬精(精英),而漸走娛樂化大眾化路線,林瑞麟既要為董建華如何曝光建議策略,又要內聯各位高官司長,又要跟傳媒飲茶灌水,應車輪戰式的記者採訪攻防戰。

  不過,撇開此職位是否符合基本法規定不去探討,董建華在身邊的確需要有位「高人」指點其行住坐臥的迷津。十八萬公帑,貴是貴了一點,但也不妨一試。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活在後真相的信息戰年代

傅景華
2019-09-28

從報章報導看近年香港大學生形象的變化

黃浿沂
王碩禧
鄭梓峰
鄭曉怡
莫浩廷
蘇鑰機
2019-03-08

港股資訊類電視節目的大陸市場需求

莊太量
路遙遙
2018-02-09

個性迥異的大學學生報

潘樂遙
蘇鑰機
2017-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