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傳媒教育三層次──分享美國培訓課程體驗

1999-04-15

  今日在香港當記者,三至五年已稱資深,名片上少不了「高級」兩字,這除了反映社會整體職銜通脹之外,行業本身不易留人亦是原因;傳媒主管不吝銜頭,固之然有正面嘉獎的成分,但如此輕易「資深」,是否亦反映了大眾對目前記者工作的操作模式已然滿足?對於追求快捷的報道,香港記者的確優而為之,幾年的鍛練,相信的確沒有什麼操作環節會難倒適應力強的香港記者。然而相信有志之士一定不想就此止步,覺得還有滿懷未及整理出來的故事未寫,只是當中尚欠一點火候,一場轉化的過程:一個複修的機會。

  然而複修式的在職培訓向來是香港傳媒生態中最匱乏的一環。現今的傳媒行業並沒有對在職工作者有太多的照顧。有志進修的行家如不是重投院校,另攻一門學科,便是放洋留學,無論採取哪一途徑,都必須停業停職:未必是人人付得起的代價。

同業觀摩交流大會

  上月,筆者有機會到美國東岸參與幾個在職培訓課程,體驗了當地三種層次的傳媒教育,相信有本地借鏡的地方。

  IRE 的全國電腦輔助探訪會議 (http://www.ire.org) IRE 是美國的偵查報導記者及編輯組織的簡稱,成立於一九七五年。這個不牟利機構最初由前線記者及編輯發起成立,旨在組織同業互相交流砌磋心得的研討會及工作坊,藉此提高全國偵查報導新聞從業員的編採技巧及水平。七六年其中一名發起人在鳳凰城追訪一宗土地詐騙案時被涉案匪幫於鬧市中炸死,激起其他記者發動「亞利桑那計劃」,組織了一隊志願記者軍對事件作深層的報導,揭示了當地幫會隻手遮天的影響,同時亦引起全國對新聞資訊自由更深入的討論。亦奠下 IRE 的發展規模。及後有密蘇里等大學傳理新聞系的參與,引入大學的支援,以及主事人在其所屬機構內鼓動其事,每年 IRE 都在全美各地輪流組織大型會議及工作坊,成為同業的觀摩大會。近十年則以發展電腦輔助編採 (Computer assisted Reporting) 技術為主。十年發展下來,有關技術已成偵查報查的主流工具。

  我所參加的是三月初在波士頓召開的四天會議。參與的美國記者接近五百,來自全美數十間電子、廣播,印刷傳媒機構聚首一堂,除了座談論壇外,主要還是工作坊。參加者均可 hands-on 一番,體驗組織最新開發的網上報導技術,今次會議的主題有兩個:如何利用官方及民間網上資料輔助報導,及如何利用現有軟體擷取官方網上資料並建立自己的資料庫,講者全是現役記者,帶來成果(報章文稿或電視紀錄片)現身說法,層層闡釋一則報導由構思到上網尋找資料證據至實地採訪寫作、製作的過程。難得的是同業之間坦誠開放的交流,雖云美國地域廣袤而媒體眾多,競爭未必直接,但這種交流模式真令人眼界大開。部分小組會議更有某州省的官員列席,回答台下記者有關資訊開放程度的問題,雖說美國五十一州官方資訊向大眾開放的步伐並不一致,但基本原則是凡能以傳真電話或印刷文件中有的資料,在網上均能找到,當中不乏原始數據。

  反觀香港,且莫論官方保密法的緊箍咒,只看官方以技術理由(如人手翻查需時,尚未更新,或已見載於某報告等等),延誤資訊流通的情況,真夠洩氣,何日可在本地網上見音容?新聞自由的基石在於資訊流通,特區政府是否也會急起直追?而 IRE 現屆會長 Brant Houston 宣布十年磨劍革命有成。從此再無需電腦輔助編採會議,因為電腦的應用已然成為美國記者的一管筆。見諸美國行家對先行者經驗垂詢的殷切,相信距離事實亦不遠。作為同行,不能不警惕。

緊守新聞道德操守

  佛羅里達的 Poynter Institute (http://www.poynter.org) 位於佛羅里達州聖彼得堡市的 Poynter Institute 是美國享負盛名的傳媒教育中心,由當地聖彼得堡時報的已故創辦人 Nelson Poynter 在 一九七五 年成立。Poynter 的辦報方針是優質報導及編輯自主獨立,而為了培育新聞業人才,Poynter 索性以報章的盈利辦報,而 Poynter Institute 運作二十多年,甚具規模,課程十分多元化,程度兼及中學水平至專業進修,平均每月有五至六項課程同時開辦,包括進階新聞編採製作技巧、傳媒行業最新科技應用及新聞行政管理學等,而筆者所上的課程則是月前在香港鬧哄哄的課題:新聞道德。

  在五天半緊湊的課程內,Poynter 的導師確然提網絜領地提出各種類的新聞道德難題:個人隱私及資訊流通的平衡、保護青少年及受害人的考慮、商業利益及同業競爭的壓力、如何處理線人及機密文件、先進科技應用的底線以及語言的選用等。全班二十人為小組,以模擬編輯室為背景,透過角色扮演,令我們在個案的討論中對問題有更深刻的思考,亦體會到編輯室內各崗位易地而處後的難處。同班同學絕大部分來自美國各地的不同傳媒機構,包括電視、電台、報章及網上版面的行家、資歷由地區電視新聞的老總、大學新聞系講師到剛畢業的紀錄片助理編導。小組討論時,大家莫不悉力以赴,所討論的個案大部分均是真實案例,過程永遠激烈,而結論亦永遠不等如是「正確」或唯一的答案,只是在這類練習中,大家更能體驗到在決策過程中「新聞道德」與「報導事實」之間是如何經歷一次又一次的衝擊和統合,雖是模擬,但一樣痛苦。校方並請來美國業內翹楚作專題演講,實質上是同業坦誠的交流。

  Poynter Institute 的課程無疑是極為成熟的。當然在座的人都明白這裡是佛羅里達風光明媚的溫室,而我們的真實生存空間,未必有如此陽光空氣。我問主任導師 Bob Steele 美國的新聞機構編輯室是否都如此運作,他說當然不盡然。上這班的都是主流媒介人之中自我揀選的一群,對新聞道德操守警覺特別高者。

  然而,我們熟知「理想與現實」有差距,但仍然視這樣的課程不可多得,除了在理念上有更清晰的掌握外,更難得的知道同途仍有人,得到精神的支援,尚可以繼續作某種堅持,五日半的相處,大家都明白到世上無樂土,處處都有侵蝕新聞道德的威脅。美國的行家同樣要面對龐大的商業壓力、惡性競爭,他們同樣不齒幾大電視網絡通篇累贅的都只是萊溫斯基,同樣也覺得新聞過分娛樂化;地區電視台新聞也會由營業部左右,甚至要求在新聞時段插入報導商業集團的消息。而美國報章同樣要面對權貴要求修改照片的情況。

  但綜觀課堂內的美國行家,他們對保護青少年及性侵犯受害人有更人性的考慮:從不報導強姦案的過程。和受害人的名字;為防止誘發抄襲,不會報導在私人地方發生的自殺案,遑論圖文並茂;對報導十七歲以下犯事人的姓名有很嚴謹的規範,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審視每一條消息和資料,都表現充分的尊重。道德操守和專業精神原是不可分的。Poynter 的導師在第一課說 Ethics 和 Excellence 共用同一個 E 字,只有在編採過程中沒有忘記道德的報導才會是優質的報導。畢竟所有報導都是處理「人」的故事,沒有了對人的尊重和道德的考慮,傳媒的意義何在?

開拓視野的進修

  新聞從業員不是真空的載體,每天的工作都會把自己的部分傾注倒出去,久而久之既有金屬疲勞,亦有乾涸之日,而哈佛大學的 Nieman Foundation 正好予人一個游學充電的機會。

  Nieman Foundation 成立於一九三七年,源於 Milwaukee Joumal 創辦人 Nieman 委託遺孀向哈佛捐出的一筆款項。Nieman 的遺願是藉此推動及提高美國記者的專業水平。大學當局決定成立基金,並撥出一幢房子為其總部。此後基金每年甄選二十名美國記者到哈佛留學一年,及後基金亦招收海外記者,如果不能申請到獎學金資助,學員便要自行籌措費用,目前估計要二萬五千美金。要申請成為 Nieman Foundation 的研究員 (Fellow),只須有三年全職新聞工作經驗,並且得到僱主同意停職一年。

  研究員在哈佛可以隨意選修多個院系的課程,亦必須完成與講師所協議的功課或研究。此外更要出席由基金會所辦的大小研討會與四方到訪的人士交流。

  筆者拜訪了幾位研究員,大都覺得這種游學生涯,最有意思還是可以認識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政治人物及其他傳媒同業,在沒有工作壓力下,討論交流,追上潮流尖端的顯學、印證及整理以往的工作經驗,開拓視野。

  當然要到這裡來。除了經費之外,最難過仍是老闆的一關,要得到停薪留職的祝福,所有記者無分中外一樣艱難。這樣子長時間脫產的人力培訓,從來不合老闆的算式,所以能來的都要一番爭持。

人才培訓的價值

  以上三個層次的在職傳媒教育,香港能提供的不多。而所述的三個機構,二個為傳媒老闆建立,一個為記者自發組成,宗旨可以綜述為:在不同的培訓層面,透過提升學員的編採製作技術,對有關科技的掌握、豐富個人的認知素養,追求真正的優質報導。一如 Poynter Institute 的宣言:告之公眾,並啟導 (enlighten) 民間的討論。

  看到在資本主義主導的美國社會裡,仍有人堅信並且實踐新聞及資訊自由的獨立價值,是民主社會的第四支柱,是我此行的大收穫。事實上,記者要在群眾之間穿梭往來無窒礙,所賴者不外「信用」兩字,而 Credibility 一旦受損,業界監察政府∕社會的功能難免土崩瓦裂。本地傳媒既可投放如此豐厚資源對王菲等二十四小時貼身追蹤,何以不對人才培訓略為眷顧?

  資深記者不單要有嫻熟的操作技巧、亦須有經常更新的認知內涵、以及貫通其中的基礎:嚴謹的新聞專業操守。

  說回銜頭,想起前上司吳明林的舊名片,一直只得兩字:記者。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財經新聞教育模式

宋昭勛、吳靜、趙應春
2016-11-24

拒絕廢話的自由

傅景華
2015-05-02

學生記者調查:漸趨成熟的新聞採訪與社交媒體應用

馬偉傑, 李麗芳, 戚韻瑤, 黃錦瑜
201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