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研究到文化教育

1999-05-15

  九七回歸,香港的殖民統治劃上休止符,誘發了香港必需尋找其本土文化身份,也為香港發展她的文化研究提供原動力。香港的文化研究雛型可說是在九一年開始,其出發點除了回應香港探求她的文化定位需要外,也配合了當前國際學術趨勢。

港式文化研究

  文化的含義博且遠,如威廉士(Raymond Williams)所說,它可以指人們的思想價值,也可以泛指人類整體生活形態(a whole way of life)。根據這個概念,文化可以指涉一個社群通過共同生活所累集的生活經驗,及通過互相交往所形成的傳統及歷史。這種只強調「後驗」的生活文化定義被霍爾(Stuart Hall)修定,他指出文化包含「對抗性」,並引用(Antonio Gramsci)的霸權概念(hegemony),引證出文化所伸延的權力關係,因此「身份政治」也成為文化研究中一些主要討論。

  文化研究在早於四十、五十年代開始萌芽,初期只隱身於社會學系中,但其後所引發的討論引証了「文化」在介入社會、歷史及政治之間的關係的影響。因此文化研究強調環境性」(Contextuality),探討不同文化與當地社會、政治及歷史的關係,除有助了解文化與身份認同的問題,也以此發展當地的文化政策。亦因文化的定義如此廣泛,故此文化研究不斷從文學、電影、藝術及廣告等「文化表現」來介入探討這個錯綜複雜的關係。

  文化研究在香港植根以來,一向的宗旨是既要順應國際學術潮流,亦要建立一套全面的屬於香港的文化研究。香港一向在教育制度及整體社會上缺乏文化視野,尤其有關香港殖民統治前的歷史幾乎蕩然無存。

  故此香港文化研究要負起探討香港多樣文化形式之外,也要重新建構香港歷史,以企幫助確認香港本土文化身份。研究範疇觸及文字與藝術、普及文化如電影、商品及廣告;亦有從歷史角度看這些文化形式怎樣彰顯香港特有的文化身份。另外一些討論則圍繞對當前的傳媒現象作出批判,如過去一年的「陳健康事件」,「電波少女」等現象怎樣反映香港傳媒渲染色情暴力的趨勢,除了上述等文化藝術外,有些討論則從生活形態發掘其「香港性」,例如商場文化、飲食文化、茶餐廳文化等。有些專論更集中研究文化所涉及的權力關係、批判香港的文化政策,從而進一步探討文化與政治的關係。

文化教育課程

  嶺南學院將於九月正式開辦文化研究學位課程,在中港台均屬首創。開辦此課程的目的,在於將本土的文化討論進一步推廣及深化,擴闊學生的文化文化視野(包括國際、中國及香港的)。也培養他們品評文化的觸覺及能力,並介入文化的建設、繼承、反省及實踐。

  課程設計要設立一個全面而有系統的文化教育,就要強調兩點:(一)彰顯文化研究的廣泛與多樣性,(二)富有香港特色。故此,文化研究課程設有綜合學科及專科訓練。學生完成一些核心科目,如文化理論、電影及傳媒理論、普及文化、文化價值、文化詮釋、香港文化評論等。學生需要在第二、第三年選修「社會及政治科」、「文學科」及「文化及思想史科」三個專科課程其中一科。課程設計亦強調跨學科制度,科目遍佈於學院內的「通識教育學院」、「文學院」及「社會科學院」。學生既學習到從不同角度介入文化反省外,亦領略到文化研究所倡議的靈活性及學術空間。

  在強調課程的「香港特色」方面,課程既需要引進西方理論,也務使學生可以透過探討身邊熟悉的事物,了解香港文化。因此課程包括一些以香港作焦點的科目,例如「香港普及文化」、「文化評論在香港」,及「論述香港」。這些科目以歷史角度看香港在上述文化形式上的發展,從而找尋在思想上,內容上及手法上這些表象所突顯的「香港性」。

  為使課程能夠以理論及實踐並重,學生於三年課程內將參與不同的工作坊,例如文化評論寫作坊、當代問題探討,及專題研究計劃等。這些科目旨在培養學生對文化的全面觸覺及分析能力,並積極介入文化的建構歷程中。


「陳健康事件」彰顯本港傳媒文化怪異現象,值得探討研究。

  在課程的架構上,第一年設有基礎課程訓練,目的為學生培養對文化有基層意識。科目包括探討中國及西方文明、介紹文學及物質文化與掌握分析文化的工具。學生於第二及第三年需修讀核心科,包括一些必修及可以選修科,例如探討文化價值、文化的表現,以至集中討論傳媒、文化人類學及文化理論等。學生亦會按所選的專科而修讀必修的及選修科目。

  文化研究學位課程除了供學生作主修科外,也供其他學系學生作副修科目。學生需符合課程要求修讀五科文化研究課程的科目,就可獲取副修資格。

培養年青新一代

  設立一套完善的文化研究教育,除了希望在學術層面上令香港學生培養對文化的觸覺及思考視野,同樣重要的是為他們開拓更多職業機會。課程策劃之初,有關方面曾徵詢各文化、傳媒及藝術機構,了解到發掘及訓練這方的專業人士的需要,故此學位課程更希望與不同有關機構緊密聯繫,安排學生於就讀的三年內到這些機構作短期訓練或研究,務求使學生能預早爭取實際工作經驗,確立自己的工作方向。正因課程理解到香港發展文化事業的需要,故此收生政策除以中七學生為目標,亦鼓勵有關方面的在職人士報讀,為已累積的工作經驗找尋一些理論根據。

  這個文化研究學位課程無論在課程內容多元化及課程結構的綜合性和跨學科制度均是嶄新嘗試,但這正是我們面向廿一世紀教育所需的視野及挑戰。而在我們找尋香港的文化定位好應付面前的考驗,將文化意識植根於年青一代更是刻不容緩。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財經新聞教育模式

宋昭勛、吳靜、趙應春
2016-11-24

拒絕廢話的自由

傅景華
2015-05-02

學生記者調查:漸趨成熟的新聞採訪與社交媒體應用

馬偉傑, 李麗芳, 戚韻瑤, 黃錦瑜
201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