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典範與香港傳媒的蛻變

1999-11-15

  香港自從回歸以來,整體社會氣氛可謂一落千丈,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及其他範疇,不少港人均搖頭歎息。至於傳媒發展,由於在極端市場主義衝擊下,再加上一些媒體弄虛作假,傳媒公信力及道德操守,又受到史無前例的挑戰了。

  有不少論者說,香港目前最迫切是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及可能扮演的角色,繼而建立新的典範及秩序。「典範轉移」( Paradigm Shift ) 是目前港人最需要學習的功課。若香港傳媒能在下世紀之初便能找到新的典範,從而衍生出新的秩序,整體香港傳媒則有望從目前最低點中反彈起來。

探討傳媒新典範

  要嘗試探討傳媒新典範,我們可以循以下思路入手:第一, 目前的核心問題在哪裡?舊典範的病症又在哪裡?第二,如何去解決這問題,香港傳媒又受到那些全球性發展要素去左右呢?第三,新典範的共識又是甚麼?

  數位麥肯錫顧問公司資深顧問及研究員在一篇題目:「互動的革命」" A Revolution in Interaction "(by Patrick Bulter, Mckinsey Quarterly No.1, 1997, pp.4-23)的研究論文中指出,隨著人類、企業及其他經濟領域增加互動,一些企業的基本問題,如其規模、整合及顧客反應,均會產生基本性變化。此外,隨著電腦、高科技及傳播方法的革命與接軌,這更會令到企業、個人及其他經濟領域的互動增加,最終造成整體企業生產力增加。在這種轉動急速的情況下,企業便要徹底地去思考其結構、策略、業內的競爭動力在哪裡,因著上述所言最核心的轉化革命:低成本及大量的互動產生,這個新時代的來臨,一些有關企業最基本假設,也需要重新思考及反省。這篇論文最後認定,在一些有高度及頻繁互動的企業中,如傳媒、零售銀行等,它們的改動,可以說是持續不斷的。至於其他企業如數碼化工業、跨國公司及其他整合企業如油公司等,其自然結構及企業界限也全面改動了。

  這篇研究文章所揭示的看法非常有啟發性,也可以提供一些重要思路給我們研判,從而找出傳媒新典範。

香港傳媒核心問題

  自從特區政府於九七年七月一日成立以來,其間香港正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整體市道極為惡劣,這又難怪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說香港人很沮喪。筆者於九二年十二月在港曾訪問他;當年,李光耀是衝著前港督彭定康政改方案及他所代表「英美聯合力量」去和平演變中國而來的。當時,在訪問結束後,我除了交上一張慰問其子李顯龍健康的咭外,李光耀十分認真地表示,香港人十分有朝氣及動力。相距只有七年,從李光耀對香港情況的描繪,我們可以很明顯看到:要走出當前的悶局,我們要努力去邁向一個新的典範,對整體社會如是,傳媒也是一樣的。

  正如在麥肯錫顧問公司研究報告結果中顯示,由於互動的革命,香港傳媒要問的核心問題至少有以下各點:

  其一,香港傳媒存在的目的是甚麼?對於電子、文字、網上及其他嶄新媒體 ( New Integrated Media ) (如未來包括了電腦、電視、傳播通訊及利用最先進傳播工具所組合而成的新媒體等) 均是適用。很明顯,上列各種傳媒之間又會衍生出矛盾及整合。目前,以香港文字傳媒的身份、認受性及適切性最感受到史無前例的衝擊。

  其二,我們需要擺脫過去傳媒作為「社會公器」或「企業私器」的狹窄爭辯範疇。事實上,踏進下一世紀,由於全球化、地區化及高科技的衝擊,香港只有六百多萬人口的市場,根本是不可能容納這麼多文字媒介,同時,又要令到每一份報章均賺錢,這已是不可能事情。

  因此,在未來香港傳媒的企業管理上,我們雖要有一個更廣闊的企業胸襟,對社會及國家認同上,應該站在「立根於中華、面對全球化挑戰」的經緯上行事。當然,在政治上,香港傳媒仍須以不偏不倚及獨立敢言的面貌建立其專業地位。我想,這是未來香港傳播媒介的一種新典範。

  其三,目前傳媒百病叢生的問題,但始終要過去。由於目前不少人預言,這一兩年由極端市場主義所催生的低俗新聞,在經過「物極必反」的情況下,必然有所轉變。目前,整體香港傳媒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去利用這短暫空間,當黝黑的黎明過後,如何令有素質的新聞可以在市場上再佔一席位。

  其四,香港傳播的新典範,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新媒體」的衝擊下而慢慢衍生出來。例如,在二零零零年秋季或以前,我們便可以獲得「收費電視」的服務。這種收費電視如何進一步衝擊本地傳媒新聞節目製作及表達方式,也是有待觀察。未來「新媒體」的出現,將與傳統的電子媒介互相產生了很多衝擊、整合及衍生出新局面,在這轉變過程中,緊密而急速的互動將迫令香港傳媒,由舊的典範進行轉變,最後激化出新的遊戲規則及新的典範。同時,傳媒也不斷蛻變,其最終的規模、發展方面,以及對社會衝擊將會如何,目前仍然是言之過早。至於傳媒新典範的共識,目前,無論在業界或業界以外,均很少人提出討論,這是令人遺憾的。

  當然,目前香港傳媒正在一個「困獸鬥」的局面:兩大報業集團為爭鬥市場佔有率而招數盡出、電子媒介的新聞部又有著人事的交替問題、港台的編輯自主權隨著新廣播處長朱培慶履新備受本地及國際傳播及政界所關切。至於,有關法改會私隱小組建議成立新聞評議會,看來,在短期內,政府也無意及缺乏政治意志去推行。在上述香港傳媒面臨「山雨欲來風滿城」之際,業界適宜由被動化主動,從技術與監管層次提升討論——傳媒新典範,目前已到了刻不容緩之時刻。

未來角色與轉化

  當然,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傳播媒介要期望作為香港在行政、立法、司法制度以外的第四勢力,傳媒始終要扮演監察政府、不畏強權、在秉承「一國兩制」、「港人治港」與「高度自治」下,傳媒更應實事求是地成為社會良心。我想,這點是沒有人異議的。

  目前,整體香港社會氣氛在改變中,傳媒的生態也在改變,但是,未來傳媒的新典範,將是能夠承接過去歷史,立足、批判及改變今天社會現實,同時,又能夠令整體香港社會在政治、經濟及文化上,有著相應調整。至於傳媒新典範的共識,目前,無論在業界成或業界以外,均很少人提出討論,這是令人遺憾的。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活在後真相的信息戰年代

傅景華
2019-09-28

從報章報導看近年香港大學生形象的變化

黃浿沂
王碩禧
鄭梓峰
鄭曉怡
莫浩廷
蘇鑰機
2019-03-08

港股資訊類電視節目的大陸市場需求

莊太量
路遙遙
2018-02-09

個性迥異的大學學生報

潘樂遙
蘇鑰機
2017-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