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香港新聞教育

1999-12-15

  香港新聞傳媒近年發生的巨大變化,是有目共睹的。這些變化,有好有壞,但給大家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恐怕更多是對社會帶來的惡劣影響。

  概括來說,新聞傳媒的問題有:過度誇大渲染以致失去公信力、文字水平下降造成錯漏百出、對日益複雜的社會政治發展缺乏深度的思考和分析、面臨傳播科技一日千里的發展卻無法適應。

  要解決這些問題,當然非一朝一日能夠做到,但如要針對它們,除了求諸傳媒經營者和工作者外,必須從新聞教育入手。

新聞寫作基本功 訓練不足水平低

  香港新聞教育歷史甚短,從二、三十年代起,始有新聞學社、學院的創辦,大學設立新聞學系,要到一九六五年新亞書院開始。一九六八年,浸會學院亦接著成立傳理學系。到了七、八十年代,專上學院的香港樹仁學院和珠海書院先後開辦新聞及傳播學系。

  早年的新聞訓練,主要是培養學員從事報紙的新聞工作,近年因應形勢的發展,逐漸增加掌握視聽傳媒技術的課程。

  不過,隨著資訊的爆炸,各種媒體日新月異的發展,新聞教育必須與時並進,訓練新聞工作者如何適應多媒體匯聚的資訊環境。在這方面,香港的新聞教育界看來仍要急起直追。

  新聞教育在多媒體訓練方面的不足,目前後果仍未明顯,可是,新聞文字水平下降,卻是公認的事實。有人把問題歸咎於中小學語言基礎不好,沒有閱讀風氣,視聽媒體當道等,這些都有點道理。

  但新聞寫作的要求其實不高:只要能以簡單、淺白的文字準確地把內容說清楚就可以了。為什麼連達到這樣基本的要求也這般難?答案可能是新聞課程的寫作訓練不足。

  到過美國接受新聞教育的人都知道,新聞寫作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基本功。訓練的方式簡單嚴格:不斷寫作,不斷評改。未知是否與大部份新聞系導師缺乏新聞工作經驗有關,這種訓練在香港未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偏重新聞理論 忽略他科知識

  除了寫作訓練不足外,香港新聞教育另一問題是過於偏重新聞和傳播,忽略其他方面的知識。

  由於這種弊病,才會出現新聞教育是否必要的爭論。在英、美等地,一派得到相當支持的觀點認為:「只要會寫、會想,我就請他(或她)當記者。」是否新聞系的畢業生並不重要。「會寫」指文字水平好,「會想」是說具備批判性頭腦和一定程度的知識。這種觀點也並非沒有道理。

  所謂知識,當然不單是指新聞或傳播知識。因此,以倫敦市立大學為例,新聞系要求本科學生必須同時主修心理、社會、經濟或現代史。在美國,新聞系要求本科學生修讀純新聞學分與非新聞學分的比例為25%與75%之比。

  我對香港大專新聞課程不太熟悉,總覺得學生修讀其他社會、人文科學的機會不多。他們要修讀的傳媒理論反而不少。傳播理論是一門研究新聞及其他媒介的學科,對學生將來從事實際新聞工作,幫助不大。

  當記者多年,亦教過數年新聞系學生,我傾向於支持學生在大學階段修讀任何一門非新聞的專科,畢業後再接受點新聞訓練或唸新聞碩士也不遲。在大學唸的本科知識,對學生做實際新聞工作,非常有用。

  事實上,現代社會問題複雜,除非對某個領域的知識充份掌握,記者採訪和報導有關新聞便會困難重重。

實用短期課程 提供在職進修

  當然,這個時代的知識發展一日千里,大學時代所學的東西,到工作應用時每每捉襟見肘。終身學習已成為新時代的口號。但可惜的是,香港對在職新聞工作者提供進修的機會並不多。因此,很多人就退而思其次,辭職到外國去深造。

  在前數期的「傳媒透視」中,香港電台電視部節目監製陳敏娟介紹的美國調查報導記者編輯組織會議、佛羅里達州聖彼得堡市的Poynter Institute和哈佛大學的Nieman Fellow Program,都是在職新聞工作者進修的最佳途徑。

  美國調查報導記者編輯組織會議只有短短幾天,哈佛大學的Nieman Fellow Program較難申請及時間較長,Poynter Institute的課程既多樣又實用,時間長短又適中,對香港的新聞工作者來說,可能是最佳選擇。

  雖說是最佳選擇,其實如果香港有類似課程,應會更好。最近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先後開辦了新聞學碩士兼讀課程,吸引了大批的報名者,就証明了客觀的需要。

  從較具彈性的角度來考慮,香港如果有教育機構開辦類似Poynter Institute的短訓課程,估計對在職記者和編輯,吸引力更大。 但要辦一些既實用又深入的短期課程,從課程設計到教師人選,都必須解決。課程必須貼近現實需要,導師最好是由一些新聞界最好的編輯和記者來兼任。

檢討課程設計 考慮師資經驗

  談到課程設計和教師人選,以香港大專院校的新聞學系情況來說,無疑有值得檢討的地方。

  在課程設計上,隨著行業的發展,大學的新聞學系,除了一些新聞工作的基本技巧外,還必須加入或加強新聞管理和新聞道德的元素。

  新聞管理可以幫助新聞工作者了解新聞機構的運作及他們在其中擔任的角色。當他們部份晉身管理層後,必須學會制訂預算,如何聘用及開除員工等。

  至於新聞傳媒的道德操守問題,從新聞趨向渲染式報導及狗仔隊的盛行引起社會不滿,甚至觸發成立新聞評議會之爭議看來,它更是每名新聞學生要學會面對的。

  最後,與美國的新聞學院比較,香港大專界聘用經驗豐富的新聞工作者擔任教職的紀錄,實在少得可憐。大學要求教師擁有博士名銜,即使沒有什麼新聞經驗也可以。但他們訓練出來的學生卻要投入新聞機構工作,這些學生難以培養成為出色的新聞工作者,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之所以這樣,恐怕涉及大專學術圈的一些成見了。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財經新聞教育模式

宋昭勛、吳靜、趙應春
2016-11-24

拒絕廢話的自由

傅景華
2015-05-02

學生記者調查:漸趨成熟的新聞採訪與社交媒體應用

馬偉傑, 李麗芳, 戚韻瑤, 黃錦瑜
201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