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一世紀華語廣播的合作前景

1998-04-15

  對於廣播人,特別是對於華語廣播人,這真是個最關鍵的時代。

  電視的旋風正席捲全球,如日中天,似乎廣播已經成為黃昏產業;美國與日本的通俗文化,則透過電視節目大舉入境,所有華人通通無法避開,眼看著各地華人都還來不及在中華文化中融合,就要先被其他國家的電視文化給同化。

  正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中,廣播的重要性益加凸顯,而華語廣播的攜手合作,更成為未來華人文化、甚至華人世界整合的重要關鍵之一。本文將從廣播的重要性、廣播的時代意義、華語廣播合作的前景與具體的合作建議等四個方面,一一進行說明。

廣播的重要性

  廣播的影響力長久以來被低估,很多人往往認為電視的影響力比較大,廣播只是次要的輔助性媒體。事實上,以先前兩三年台灣的地下電台為例,這些電台往往只有資金三五百萬新台幣,購買一些可以發聲的簡陋設備組裝湊合,播音涵蓋範圍多數小於直徑十公里,卻可以針對各種政治或民生議題,在一、兩個小時內,動輒號召幾千人、甚至上萬人走上街頭,這種迅速而龐大的動員力量,使電視、報紙等所謂的主流媒體相形失色,絕對不容小看,廣播的影響力由此可見。

  此外,廣播的聲音傳播比較富有彈性與穿透性,很多時候不能看電視卻可以聽廣播,因此廣播可以接觸到相當多的閱聽人,特別是在上班、讀書與開車時段。加上收聽廣播所需付出的費用近乎免費,收音機設備輕巧,也使廣播容易普及,具有吸引力。

  在電視尚未普及的地區,例如中國大陸與東南亞等地的華人發展中地區,廣播的這些特性,必然使其重要性益增。如何讓廣播的正面功能發揮到最大,值得所有廣播人一起注意。

廣播的時代意義

  除了廣播原本就有的重要地位,廣播在當前所具有的特殊時代意義也值得深思。

  隨著媒體整合加快與國際交流增多,電視節目的大規模製產與流通,已經導致世界性的電視文化出現,美國影集或是日本卡通的通俗文化內涵,透過節目的輸出而取得優勢的地位,電視產業比較落後的國家不免屈居弱勢地位。在此一過程之中,華語傳播人固然必須謀求在電視節目上爭回應有的一席之地,讓屬於自己的節目重受市場肯定,廣播人更應該跳出來思考自己在這個時刻中的宏觀定位。因為廣播以語言為主要溝通工具,「同文同種」遂成為大眾傳播的基本前提。這個特性正可以使之免於全球性電視文化的覆蓋,維持住各族群在人文與文化上的應有本質。這正是在「視訊傳播」的洪流中,「聽訊傳播」特別凸顯的珍貴與必要之處。因此當視訊整合帶來了全球化,如何藉由聽訊整合去推動華語世界的融合,就成為華語廣播機構與負責人當前應該思考的時代課題。

  必須說明的是,藉由聽訊來推動華語世界的融合,絕對不是要抗拒全球化的趨勢,相反的,正是要促成全球化。因為一個真正多元、真正平等的全球化,只有當各族群的文化都能妥為發展後,才能藉由世界性的交流而達成。簡單的說,全球化絕不能以某些族群為本位。唯有如此,國際性的傳播交流才能幫助各國人民互相溝通、達成瞭解,真的符合人文主義的精神,進而促進和諧與發展;而不是讓某些強勢者的思想文化,成為全人類一致接受的標準。

  此外,華人是世界上最大、最需整合的單一民族。人口雖多、分佈卻雜、散居的國家也遍及世界。當這個有「中國人的世紀」之稱的新世紀開始之際,為求全體華人的共榮與發展,所有華語傳播機構的負責人,都應該把增進各地華人的交流與瞭解,視為自己責無旁貸的責任。廣播因為以聲音為主,製作簡易快速,應該成為這個偉大任務的先行者,這一點值得大家集思廣益,合作互勉。

華語廣播的合作前景

  既然廣播的重要性與時代意義如此偉大,合作與發展的步調似乎可以再加快一些。事實上,類似的合作一直在零星進行中,包括節目交換、特定節目的衛星聯線聯播等等,飛碟電台本身就與洛杉磯的華語電台合作進行了越洋聯播,拉近不少兩地華人的心理距離。未來廣播人可以努力的方向,包括在規模、頻率上加強,進行有系統的合作。

  在顧及現實的情況下,未來的合作仍然必須避開政治的領域,而著重在生活的層面。音樂作為人類共同的語言,無疑是一個理想的開始,也符合廣播以聲音為主的基本面。目前華人世界的流行華語音樂,雖然已經相當互通,但是還不夠,試看流行排行榜就可以發現各地迥然不同。飛碟電台已經尋求上海、香港等地電台的合作,希望透過台、陸、港三地華人的參與,建立一個前所未有的華人流行榜,將來還要擴及更多的華人都會。這個排行榜無疑可以作為華人的共同話題之一。

  除了音樂,其他任何生活資訊無不可以成為分享的主題,久而久之,共同生活的氣氛就能營造起來。至於節目合作的方式,不論是節目交換、某地區節目同步播送其他地區、各地 DJ 接力主持、或是不同都市的 DJ 透過連線共同主持,都可以嘗試,具體的方式有待大家一起貢獻智慧。

  在更宏觀的合作上,以今天的研討會為基礎,建立定期的「華語廣播研討會」、「廣播合作論壇」、甚至「華語廣播共同發展組織」,來促成彼此的經驗、技術與資金整合,也是思考的方向。以合作集資發射衛星為例,許多國土面積不大,而與鄰近國家在種族、文化與經濟等方面有共同之處的國家,往往聯合起來發展「區域衛星通訊系統」 (Regional Communication Satellite Systems),例如阿拉伯國家與歐洲聯盟等。華人廣播機構要尋求合作,衛星是不可缺少的工具,雖然不必急於發展共有的民間衛星,但是「資源共建共享」的觀念基本上應該正確。

飛碟電台的經驗

  二十一世紀轉眼將屆,廣播事業正面臨發展的關鍵。對於那些對廣播並不看好的朋友,飛碟電台的經驗也許可以作為參考。

  飛碟電台創立之初,許多朋友都納悶我為什麼要投入這個事業,其實當時我已經發覺廣播的重要性被低估。原本飛碟電台只是一個中功率電台,以大台北都會區為主要涵蓋範圍,後來透過 ISDN 與衛星聯結,整合了九個中、小功率電台,成為「飛碟聯播網」,得以服務全台灣的聽眾,並且成為都會區收聽率第一的電台。飛碟的市場調查也發現,飛碟成立後,高社經地位者的收聽率增加,這點也可以作為廣播具有影響力,而且可開發潛力仍然很大的佐證。未來,透過衛星等新科技的便利,華人廣播機構或許可以合作串成「大中華聯播網」或「華語聯播網」,進一步服務政治板塊上不相統屬的華人,藉由音樂與生活資訊的交流,建立「空中的華人村」,共同迎接華人世界的到來。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美國傳媒參訪考察隨筆

陳易安
2016-08-10

兩會採訪手記

香港電台中文新聞部
2016-03-23

Turkish Social Media and Its Impact on Democratization

Emrah Aydemir
Junhao Hong
201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