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充足 分析不力 ── 評九八立法會選舉報章的表現

1998-06-15

  九八立法會選舉塵埃落定,直選投票率創下歷史新高,部份選區爭持激烈,報章也在個多月的選戰中詳加報導分析,在選舉中扮演了頗重要的角色。究竟報界在選舉報導中表現如何?本文希望對報章的內容作初步的觀察討論。

  印刷媒介與電子傳媒不同,後者受選舉報導指引嚴格規限,加上時間篇幅限制,又要考慮廣大聽眾與觀眾的接受能力,因此只能重描述輕分析,及提供擂台讓各候選人互撼。報紙數量多,言論限制較少,而且不同報章各有政治立場、讀者取向及組織規模,可發揮的空間及所作的報導分析均有異。

  可以說,電視及電台長於介紹及提供發表園地,主要效果在提高市民對選舉的認知。報紙除報導和分析外,更有若干程度的引導性,它較能顯現社會上一些政見力量的對比,及對民意的形成與推動有較多的參與。

三類報章不同表現

  香港的報紙數量雖多,但基本上可用政治立場和讀者取向為經緯作分類,再輔以組織規模及專業取向來分析。

  以規模計,香港有近千員工的報紙,也有只得數十人的小型報章。但因政治及選舉新聞並非一般讀者的口味,就算大如《蘋果日報》也只有約十名記者專門負責九八選舉,因此可以說報館規模在這個事件上並非重要影響報導表現的因素。

  讀者取向似乎也沒有起關鍵作用。當然,大眾化報章只是著眼選情報導,精英派報章則多些分析與評論,但兩者在報導題材相差不遠,報導的偏向與立場也差別不大。

  內容分析顯示,起決定性影響的仍是報紙的政治立場。以前香港報紙可分為左、中、右三類,現時右派報紙已完全消失,這個分類方法應改為「親中」及「親港」作分野。以前的左派報章即現時的親中報,往日的中間派卻分出不同親港程度的報紙,其中以精英化的《信報》和大眾化的《蘋果日報》最為親港。在今次選舉中,也可見「親中」、「中立」和「親港」三類報紙的不同表現。

立場鮮明有偏向

  與過往一樣,親中報章立場鮮明,響應中方的宣傳方針政策。它們對不同政黨的愛惡毫不含糊,其中最明顯的是批評民主派及支持民建聯。在親中報章的報道中,民主派候選人的照片絕無僅有,新聞如有提及也全是負面報道。對於前線、一二三民主聯盟,及民權黨等民主黨派候選人,親中報章也採取較負面的報導,而且指民主派「拉票不擇手段互相攻訐」。

  對民建聯的態度卻完全相反。親中報的焦點在打擊民主派和力舉民建聯,對自由黨及其他獨立候選人則低調報導,也不帶任何正反偏向。但親中報卻是特區政府的大力支持者,不單在報導選舉的篇幅為各類報章之冠,而且時常讚賞政府的工作,如:「當局善用懲教所資源」及「香港選舉一定可以辦好」。

  和親中報成強烈對比的是《蘋果日報》,它的立場頗鮮明地支持民主派候選人,對民建聯、中方及港府也很不客氣。不過,《蘋果》在報導中仍能保持相當程度的平衡,在不同政黨的處理上不是「有沒有」的問題,而是「多或少」和「是否顯著」的問題。民主派雖有較顯著的報導,但民建聯的消息與候選人相片仍能見於該報的版面。

  除了親中派報章及《蘋果》外,其他報章的選舉處理均頗相似,特點是「有報導、無立場」。它們沒有特別著眼於某政黨,報導也多是事件描述,不加入記者編輯的看法。就算是在有偏向的報導中,也是對各黨有彈有讚,沒有一面倒的偏幫。它們唯一大力推介的,是呼籲市民擁躍投票。

  稍有不同的是,大眾化報紙較注重選情報導,而精英派的中立報章則較多分析文章,但大部份均為學者的專欄或投稿。

  《信報》是一份親港程度很高的報紙,但它在今次選舉報導的表現卻與《蘋果》不同,而更似其他中間派報紙。它的表現沒有明顯政黨偏向,原因可能是它十分重視西方的客觀中立新聞標準,及它是一份財經報紙。

比拼數量和速度

  綜觀香港報章在九八選舉的表現,可說尚算不錯,但仍有待提高。好的方面看,香港報章提供了不同種類和立場的報導,令各種政見聲音都有發表的渠道,而且資訊量相當豐富,大部份報導也能符合客觀持平的要求。

  但各報似乎在比拼新聞的數量和速度,卻較少在深度方面下功夫。最常見的是拉票活動、候選人花招、各競爭對手衝突等選情報導,但欠缺對各黨政綱政策的深入分析和選舉制度的問題與影響,沒有橫向比較和縱向的回顧前瞻。可以說,雖然「賽馬式」選舉報導常用的字眼比以往減少,很多報章的報導心態仍是「賽馬式」的,將焦點放在誰是熱門誰是冷門、候選人的走勢升降,特別是熱衷於民意調查預測戰果。

  報章的報導多屬「反應式」,只追在事件後面作報導,很少主動發掘選舉議題,及由本報記者編輯作評論。現時報上所見的評論大部份均出自學術界或小撮評論人,報館內似乎很少有人對事態作較深入的分析和評論,是沒有人手、沒有人才、還是未有這種習慣?一些精英派的報章應考慮在這方面做點功夫。

報章要為社會把脈

  讀者閱報除希望知道消息外,還想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箇中原因、發展趨勢及其含義與影響。在九八選舉中,如何解讀選情背後的意義,是高質素報章能給予讀者的最佳「附加值」。事後孔明地說,傳媒雖然在新聞中報導有很多人在選舉前表示會去投票,但投票前報章評論一致指今次的投票率不樂觀,完全錯誤估計了民情。投票前大家有共識認為選舉制度不公平及複雜,市民沒有投票意慾,所以政府才大力宣傳,傳媒也大力叫人投票。

  投票之後,大家紛紛對高投票率提供解釋,包括:這次選舉安排成功;市民當家作主有歸屬感;市民不滿政府表現;市民民主訴求呼聲高漲;名單制令選舉更熱鬧;投票紀念卡起作用。也有可能是九七問題告一段落,留港者及回流者主動或被逼作了去留的抉擇,現時只好勇往直前,加緊建設維護香港的政制。加上中方沒有甚麼干預,港人表達意願的誘因也增加,如在前一陣的「港台事件」及「無線記者被罵事件」,大家都傾向於表達意見。另一看法是近十多年來的九七問題討論,令香港人的政治意識提高,而且透過電台「叩應式」 (Call-in) 節目培養了表達意見的文化,令港人更熱心於公共事務(包括投票)。

  以上各種猜測誰對誰錯,卻不見報紙有跟進和深入探討,殊為可惜。今次選舉最大的「意外」是高投票率,如何令大家明白此「意外」的情理和意義,是報界的責任和權利。例如以後報界在委託調查公司進行民意調查時,除了要預測誰勝誰負時,也應較立體地了解民意的不同方面與走勢,才能更好地服務讀者。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活在後真相的信息戰年代

傅景華
2019-09-28

從報章報導看近年香港大學生形象的變化

黃浿沂
王碩禧
鄭梓峰
鄭曉怡
莫浩廷
蘇鑰機
2019-03-08

港股資訊類電視節目的大陸市場需求

莊太量
路遙遙
2018-02-09

個性迥異的大學學生報

潘樂遙
蘇鑰機
2017-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