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刊整頓成果

1998-08-15

  內地報刊(報紙和期刊)自七八年起駛上發展快車道,經過八四—八五年、九二—九三年兩度擴張,至九五年達到歷史最大規模,實現了文字新聞傳媒的數量騰飛。進入「九五」(九六—二○○○年)之後,內地報刊換了一種發展思路,提出從規模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提高型轉變,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自九六年開始,進入以治散(資源過於分散)治濫(編排粗製濫造)為內容的整頓階段,目前已獲初步成果。

治散治濫的整頓

  九六年十二月,經過近一年調查研究,幾上幾下廣泛聽取意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下發《關於加強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業管理的通知》,國家新聞出版署根據「兩辦」通知精神和規定,於九七年一月分別發出治理報紙和期刊的通知,主要內容是:取消內部報刊,壓縮質量低劣的報刊,同時扶持和加強黨報黨刊的建設。

  至九七年十二月底,內地已有廿二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壓縮公開報紙 227 種,佔報紙總量的 10.4%。其中,有嚴重違反辦報宗旨、違反有關規定的八種,其他是內容雷同、質量差、規模小、發行量少的報紙。上述省、區、市已有 4356 種內部報紙完成轉化,佔內部報紙的 67.5%。其中停辦 1186種,轉化為內部資料 3170 種。有 23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 39 個中央部委共壓縮公開期刊 364 種,佔期刊總數的 4.5%,其中社科類期刊 218 種,科技類期刊 146 種。已有 6165 種內部期刊停辦或轉化為內部資料,佔內部期刊的 60.1%。這期間,新批准了少量公開報刊出版。



  把報刊區分為正式報刊(公開報刊)與內部報刊,是近十年的事。此次治散治濫的內容之一,是取消內部報刊,部分確有社會需求又具備一定質量者,可以轉為正式報刊,大部分應轉化為內部資料,不作報刊看待,以後也不列入報刊統計。

  報刊壓縮、轉化和調整的工作,正在密鑼緊鼓地進行。尚未完成任務的省、區、市,估計到九八年下半年都可以完成。

  經過初步治理整頓的內地報刊,總體質量有一定提高,新聞市場有所淨化,傳媒結構趨於合理,報導質量和經營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主要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社會和經濟效益全面提高

  九五—九七年這三年,內地報刊界始終貫徹「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原則,一手抓整頓,一手抓繁榮,既抓新聞市場淨化,又促新聞市場發展;既抓新聞宣傳的社會效益,「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又抓報刊經營管理的經濟效益,「少吃皇糧或不吃皇糧」,減輕國家財政負擔,自收自支,自負盈虧。這三年,報刊的經濟效益普遍看好,總的說是一年一個台階,年年有進步。

  九七年內地報業廣告營業額報紙數量減少的情況下一路攀升,成為報業經濟的支柱,全年達到 96 億,比上年超出 18.3 億元。內地有三分之一以上報社廣告收入呈大幅增長趨勢,廣告營業年額超過一億元的報社達廿四家,比九六年多六家,除《新民晚報》、《廣州日報》、《羊城晚報》等報社繼續增長外,東北地區(三家)和西北地區(一家)第一次出現了廣告營業額突破億元的報社。據有關部門估計,目前報業的營業年額達 130—140 億元。由於經濟實力加強,報社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人民日報》建立了新聞資料檢索數據庫和編審計算機網絡系統,可通過衛星為國內外用戶服務。全國發行的報紙,在內地九十個代印點實現衛星傳版和電話傳版,極大地提高了新聞時效。縣以上報紙已全部使用激光照排和膠印印刷。一些經濟實力更強的報社,開始使用桌面彩色出版系統和高速多色卷筒紙膠印機出版彩色報紙。經過九五—九七年三年發展,內地報業的科技含量有了明顯增長。

  同報業相比,內地期刊的廣告收入一般較少,近兩年也有所增長。利潤的微薄直接限制了期刊業的發展,使得期刊在提高質量、進行技術改造等方面落後於其他傳媒。九七年,不少期刊已意識到這一點,在吸引和刊登廣告方面下了大力氣。一些期刊的廣告製作更加精美,廣告所佔篇幅也有所增加,一些期刊廣告年入已經超過一千萬元。

報業集團出現露兼併勢頭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內地報刊業在新聞信息、報導形式、編排風格、廣告資源、報刊發行、新聞人才等方面的競爭日趨激烈。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比較好的報刊社實力不斷增強,尤其是一些黨報、大報,具有新聞信息權威、編採管理人員水準高、財力物力雄厚、經營管理得法等優勢,而一些小報小刊則因財力人力薄弱、發行量少、質量低下、廣告缺乏而無法維持。在這種形勢下,一些大報開始兼併小報小刊。

  這幾年,全國先後有《解放日報》、《新華日報》、《四川日報》、《湖北日報》、《新民晚報》、《濟南日報》、《青島日報》、《煙台日報》、《廣州日報》等報社兼併小報小刊。兼併之後,兼併者對被兼併者根據市場需要重新定位,充實採編隊伍,派出主編和業務骨幹,注入必要的資金,同時對原採編人員在政治、業務、福利等方面體貼關心,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被兼併的報刊,經過調整改造,發行量和版面質量都有不同程度提高。

  九六年,內地第一個報業集團問世。當年,出於各種動機,各地提出組建報業集團的要求。新聞出版署針對當時的複雜情況決定:目前組建報業集團必須經新聞出版署批准,組建報業集團的報紙必須是黨報,並且還要具備五個條件:較有影響的傳媒實力,較雄厚的經濟實力,較充足的人才實力,較過硬的技術實力,較通暢的發行渠道。據此,通過對十家省報和十五家市報的調查比較,新聞出版署選定《廣州日報》作為組建報業集團的試點。經過一段時間的體制上和操作上的準備,經新聞出版署批准,《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於九六年五月廿九日正式掛牌運行。《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成立之後,在集約化經營方面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社會影響和市場佔有進一步拓展,產業資本急劇擴大,總資產達十六億元,淨資產達十一億元。

無紙報紙破土而出

  九五—九七年三年間,是內地報刊界技術改造、技術投入最多的三年。一方面,報刊社紛紛「結網」—告別筆與紙,以新聞綜合業務網等聯網方式實現採編自動化,至九七年六月,已有近七十家報社建立了這種採編網絡,以後幾乎每天都有報社建網和準備建網。另一方面,則創辦無紙報紙—或稱電子報紙,或稱報紙網絡版。截至九七年底,內地上了互聯網的這類新型的「報紙」已有六十一家。

  《杭州日報.下午版》於九三年十二月六日通過杭州市的聯機服務網絡—展望諮詢網向該網的一萬用戶發送當天報紙版面,邁出了內地報紙上網的第一步。《人民日報》於九五年九月在美國建立了以中國新聞信息為主要內容的人民日報綜合數據庫國際平台,開國內媒體國外上網的先河。同年十月十二日,《中國貿易報》在國內第一個登上互聯網。

未來規劃倍增發展

  最近,國家新聞出版署制訂了《新聞出版業 2000 年及 2010 年發展規劃》。根據規劃,二千年前,新聞出版業經過階段性轉移和治理工作,要基本解決散濫問題,要進一步推進新聞出版業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改革。到二千年,內地書報刊年人均用紙量要比「八五」期末(1995)增長 50%,音像製品及電子出版物的年人均數量要比「八五」期末翻一番。到二零一零年,再經過十年努力,書報刊年人均用紙量和音像製品及電子出版物的年人均數量要比二千年翻一番。

  規劃強調要提高新聞出版行業集約化經營能力,要扶持有影響的黨報實施兼併、重組,建立起以黨報為龍頭的報業集團,到二千年,報業集團要擴大到五至十家,到二零一零年,報業集團要有較大的發展,經營規模上億元的報社要達到總數的 10%;到二千年,報紙廣告收入佔報社收入的平均比重,要由九六年的 60%,提高到 70%,到二零一零年要達到 80%。要抓好重點期刊建設,期刊發行量上一百萬冊的,在二千年要達到期刊總數的 2%,到二零一零年要達到 4%,期刊期發行量上五十萬冊的,在二千年要達到期刊總數的 6%,到二零一零年要達到 7%。

  內地報刊發展規劃同中央的宏觀規劃是一致的。中央提出到二零一零年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翻,意味著屆時內地將全面進入小康社會。所謂「小康社會」,意味著內地的信息流量和流動頻率將出現倍增,意味著人民對出版物的需求量和消費量將會倍增。這兩個倍增,說明內地,包括報刊在內的大眾傳媒,在未來歲月的使命是十分繁重的。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國式公關」

劉書賢
2021-03-31

中國傳媒上的「奉勸」

錢鋼
2020-05-15

鼓掌的藝術

錢鋼
2020-01-19

排比學“習”記

錢鋼
2019-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