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教育:對傳播科技變遷的回應

1997-11-15

  有一位聽眾打電話到電台的時事節目,發表對教育的意見。他提出學生從書本、傳媒、鐳射光碟及國際電腦網絡接觸的文字及影象,全部是「二手資料」,學生愈來愈少機會透過親身經驗去學習,他說外國教育界對此情況感到憂慮,認為有必要加強實地考察的教育項目。

  對於學生依賴由傳播科技傳送的二手資料去學習及認知世界這個問題,的確引起很大關注,不過為此而提倡用親身體驗方式去教育下一代的呼聲似乎並不高,反而過去二十年來帶動了一門新學科出現,這門學科叫做「傳媒教育」(Media Education)。

鼓勵學生解讀傳媒訊息

  傳媒教育的目的,是增進學生對各種傳媒的認識,建議學生用批判的態度去接收及分析大眾傳媒(電台、電視、報紙、雜誌、唱片、影帶等)的訊息。傳媒教育並非鼓吹對傳媒盲目批評,而是希望學生能對傳媒資訊的好壞有鑑賞力,能解讀傳媒訊息背後的意識形態,了解傳媒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從而鼓勵他們做「主動的受眾」,不讓傳媒牽著鼻子走。

  在二十世紀,傳播科技突飛猛進,電台、電影、電視、錄影科技、有線電視、衛星廣播、多媒體等,一浪接一浪的衝擊社會。二十世紀下半期,傳播科技的發展來勢更猛烈,尤其是電子傳媒,對社會、文化及教育的影響更為深遠。在現代社會,人們的傳媒消費量早已飽和,出現資訊過剩的情況。現代文化可說全面受傳播科技作中介,現代人每天收取的消息及意見,絕大部份經過傳媒的過濾及處理,當中滲透了各式各樣的意識形態,影響甚至操縱受眾的態度和行為。況且現代社會中的主導溝通模式已經轉型,由印刷媒介改為電子媒介以至數碼媒介,加快全球化的步伐,革命性地改變了社會的結構,塑造了新的文明。

  既然傳播科技的影響如此巨大,不少教育工作者認為有必要向大眾(尤其是兒童及少年)灌輸有關的知識,故此推廣在大專院校及中小學,設立傳媒課程。現時傳媒教育在英國、澳洲及加拿大的發展最為成熟,在美國及好些歐洲國家的發展也不錯。在國際層面,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在倡議傳媒教育方面貢獻極大。由六十年代開始,它差不多每十年便參與舉辦一個傳媒教育的國際會議,每次會後並直接出版或間接推動出版學術文獻,總結每一年代傳媒教育的最新發展情況,最新的一本於一九九二年出版,名為「傳媒教育的環球新趨勢」 ("New Directions: Media Education Worldwide ")。步入九十年代,傳媒教育已成為一股世界潮流。


新的資訊傳媒教育,應能協助學生批判及欣賞資訊傳媒科技傳遞的訊息。


傳媒教育與傳播科技發展同步

  筆者覺得本世紀有兩項重大的傳播科技變遷與傳媒教育息息相關。一是電視及錄影科技的誕生,將人類由印刷時代帶至影音時代。電視的巨大社會影響力,直接催生了傳媒教育。二是九十年代電腦科技和傳播科技的整合,出現了多媒體網絡,將人類由電視時代帶向數碼化的多媒體時代,這項改變令傳媒教育有必要轉向資訊傳媒教育發展。

  試看加拿大的例子,在六十年代知名學者麥魯恆 (Marshall McLuhan)高呼印刷時代已結束,電視取代印刷媒介成為社會的主導媒介。麥氏認為一個社會轉換了主導媒介,會令人改變認知方式,繼而改變他們旳世界觀。正在這個時候,第一代的電視兒童全面就學,他們一出生就受影音媒介哺育,加拿大的教師發覺就這些電視學童的認知取向、價值觀及行為,與上一代的學童大相逕庭。在頓覺不知所措之餘,加拿大的教育工作者認為有需要協助學生正確及有效地運用影視語言來作新的溝通方式,於是開展了影視教育,提供給學生作為選修課程。影視教育可說是傳媒教育的前身。

  到了七十年代,在錄影科技普及、有線電視及衛星廣播的配合下,影象媒介的影響力再攀高峰,帶動其他大眾傳媒也蓬勃發展,而傳媒的社群定型、色情暴力、政治操縱等問題也更見爭議。學校覺得傳媒(尤其是電視)成了無形課程,因為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習。在資訊社會裡,這些課程比學校課程更加吸引,更具影響力,故此學校有必要設立傳媒教育課程,輔導學生正確地學習由各種傳媒提供的「無形課程」。在八七年,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教育部正式決定將以前的影視教育擴展為傳媒教育,並列為必修科英語課程裡面一個獨立部份,讓該省每一學童均有機會學習和傳媒打交道的技巧和知識。

傳媒教育面臨蛻變

  到了九十年代,在資訊傳媒革命的衝擊下,安大略省教育部著令傳媒教育課程必須重新修訂,並暗示可能將之與科技教育結合,而該省的部分傳媒教育工作者也開始將注意力由傳統的大眾傳播媒介,轉移至國際資訊網絡上。在北美有許多傳媒已經上了網,網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媒體訊息,而在網上「行走」的學生也愈來愈多,傳媒教育工作者再無法忽略國際資訊網絡的重要性。教育部的一位官員曾告訴筆者,在八七年他們設計傳媒教育課程時,經商議後決定不把資訊科技包括在內,因為覺得資訊科技的範圍太大,而且與傳播科技有明顯的區別。到了今時今日,科技環境顯然大大改變,資訊科技與傳播科技的領域重媟,分界愈來愈模糊。

  在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傳媒教育的學者及教師,將文化研究及後現代主義的元素注入,使傳媒教育由批判取向轉至文化研究取向,著重受眾研究,鼓勵受眾由他們的特定社會位置例如性別、種族及階級去檢視傳媒,並尊重受眾的主觀感受。

  個人認為新的取向無疑為傳媒教育帶來新鮮感,但不具關鍵性。傳媒教育如何在廿一世紀繼續發揚光大,最重要是視乎它能否切合新的傳播資訊科技環境,既然資訊科技及傳播科技融合,傳媒教育很自然地將要與資訊科技掛勾,所以筆者建議傳媒教育重新定名,稱為資訊傳媒教育( Infomedia Education),把原來的教育範疇擴闊。新的課程協助學生批判及欣賞由所有資訊傳媒科技傳遞的訊息,尤其是要對網上資訊具有高度的選擇能力及批判能力。

  香港沒有正規的傳媒教育,但坊間也有一些剖析傳媒的節目及書刊。面向廿一世紀,如果傳媒教育要在香港紮根,看來必須與資訊科技教育掛勾。香港對新加坡的IT2000藍圖亦步亦趨,特首在施政報告裡大聲疾呼要推廣資訊科技教育,希望學生能透過電腦進行學習。但如何令學生不用在網上浪費時間、避免吸收「垃圾」資訊、吸納真知灼見及培養批判思考能力,蛻變中的資訊傳媒教育課程應可幫上一把忙。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財經新聞教育模式

宋昭勛、吳靜、趙應春
2016-11-24

拒絕廢話的自由

傅景華
2015-05-02

學生記者調查:漸趨成熟的新聞採訪與社交媒體應用

馬偉傑, 李麗芳, 戚韻瑤, 黃錦瑜
201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