締造「資訊人人共享」

2013-04-12
  可上網的Google眼鏡已經面世,衝擊iPhone霸主地位的折頁手機亦即將推出市場,雲端數據儲存及運算開始流行,一個科技新世界正在我們面前呈現。

  急速發展的資訊及傳播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簡稱ICTs),究竟會為人類社會帶來甚麽影響?我們要如何跟它打交道,才能讓大家公平地參與未來的知識社會?

資訊社會國際高峰會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聯合國早在2003年及2005年舉行了兩次「資訊社會國際高峰會」(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簡稱WSIS)。高峰會提供一個平台,讓國際組織、各國政府、公民社會及私人機構一起研討新資訊及傳播科技帶來的挑戰及機遇。會後制訂了九項工作方針(Action Lines),由聯合國屬下的國電信聯盟(ITU)、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和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 (UNCTAD)負責推動。高峰會的信念是建設一個以人為本、富包容性和發展導向的資訊社會。

  瞬間十年,國際社會在應ICT方面有甚麽進展?面對未來的Web 3.0時代,又需要制定甚麼新政策?今年二月各方代表齊集巴黎,再次舉行高峰會,一起籌謀如何邁向未來。

世界三大趨勢
  在高峰會中,大家討論當前世界三大趨勢:(一)ICT的革命性發展;(二)過渡至知識社會;(三)網絡世代的新學習模式。

  過去十年,ICT飛躍發展,互聯網應用由Web 1.0進階至Web 2.0,互聯網由「閱讀網」發展為「可讀可寫網」,並帶動了「自主媒體」的崛興,微博、YouTube、Facebook、維基百科及其他社交網站,都在網上應運而生。可以上網的智能手機早已大行其道、手機應用程式(Apps)正大量開發,二維碼(QR Cod)也開始流行。更值得注意的是Web 3.0 很快就要到來,Web 3.0是「可讀可寫可執行網」,屆時超級電腦的人工智能可以為我們分析網上信息,提供進階個人服務,而各式的新科技將陸續登場,例如智能網、雲端運算、大數據、可穿戴的電腦、記憶儀器等。在新科技環境下,預計ICT會為社會帶來新的衝擊,大眾需要學習如何回應。

  與此同時,世界各國正由工業社會過渡到知識社會(Knowledge Society),知識成為主要的生產工具,大部分的人口將是知識工作者。在未來社會,知識更替非常快,知識工作者需要不斷吸收和創造新知識。

  聯合國認為在知識社會裏,人們不僅需要有能力獲取資訊,並且要懂得將它轉化為知識,改善生活,並促進社會及經濟發展。若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通過教育指導大家怎樣處理資訊,而且讓每一個人在自由的環境下分享訊息,即資訊人人共享(Information for all)。只有這樣,大家才有公平的機會在未來的知識社會發揮所長。而公平的社會,將是和諧的社會。

  此外,新生代的學習模式跟上一代非常不同,他們隨網絡成長,不喜歡單向灌輸式的教育方式,愛透過新媒體主動尋找資訊。在傳統社會,不懂得認字及書寫的人稱為文盲,但在新世紀,文盲有新的定義,文盲不再是指那些不會閱讀的人,而是那些未學會學習的人。而未來的知識工作者需要終生學習,所以高峰會的代表都集中探討新的教育方式和新的資訊技能。

廿一世紀技能
  面對新的科技、社會和教育變遷,通常有兩個問題要發問:未來社會需要甚麽技能?究竟要為世界公民提供怎樣的素養訓練(literacy training)?

  近年很多新的教育概念出現,例如電腦素養、數碼素養、新媒体素養等。過聯合國認為在未來的幾十年,科技的發展完全顛覆了原來的社會及教育模式,所以必須以更創新的意念去理解素養教育。

  筆者接受聯合國委託進行有關研究,研究結果在高峰會中提出,下一代的年青人,在上述提及的三大世界趨勢下,需要廿一世紀技能 (21st Century Competencies)的訓練。廿一世紀技能是一系列的能力,分為三大類別:

(1)思維能力:
  這是一組思考方法(ways of thinking),包括跨學科聯繫思維、批判思維、創意解題思維、反思能力及正向思維。

(2)實務能力:
  這是在工作及生活上處理資訊的能力(ways of handling information in work and life),包括傳媒資訊素養(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簡稱MIL)及學習能力。在知識社會,知道如何處理傳媒訊息及資訊,以及懂得創造知識,是基本的生存技能。故此在廿一世紀技能當中,MIL被視為核心能力。MIL是一個融合概念,將傳媒素養、資訊素養和ICT技能結合。

(3)人際能力:
  這是一組與人交往的能力(ways of interacting with people),包括社交聯繫及虛擬協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文道德意識、數碼公民技巧及跨文化地域技巧。

  面向未來,如果每一位世界公民都能夠有機會接受廿一世紀技能的訓練,將來的知識社會將會是和諧及可持續發展的。

跨越數碼使用鴻溝
  ICT在過去十年發展迅速,在全球七十億人口當中,三分之一已經連接互聯網。最引人關注的是流動電話的普及,流動電話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非洲)形成「跳蛙效應」(leapfrog effect)。這些國家以往因為無能力接駁寬頻,所以國民無法上網,現時却可以透過手提電話連接互聯網,接觸世界。中國大陸的民工,就是依靠手機連接微博,了解國情及世情。

  當更多人可以接觸ICT,數碼鴻溝的討論近年轉為「數碼使用鴻溝」(digital use divide),因為很多人雖然可接觸新媒體,却不懂得使用,亦無知識去理解及運用拿回來的資訊,故此學習廿一世紀技能(尤其是MIL)就顯得非常重要。高峰會的参加者均認為,只有跨越了數碼使用鴻溝,才能達到「資訊人人共享」這個目標。

  近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大力推動「開放教育資源」計劃(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Program),北美及歐洲也開展了「開放數據運動」(open data movement),鼓勵將公眾資料公開,讓民眾自由尋索。不過,評論指出,在開放公眾資料的同時,應教育民眾如何使用它,不然的話,會被那些最懂如何透過這些資料制定商業政策的大公司利用。

  此外,如果缺乏新聞自由及言論自由,「資訊人人共享」是沒有可能的。很可惜,踏入廿一世紀,當ICT不斷進步的時候,言論自由却在倒退。無國限記者組織指出,2011及2012年是新聞自由黑暗的兩年,在國際上不少記者被殺或被投進監獄。所以高峰會呼籲尊重言論自由,促進媒體多元化,並建議訓練公民記者,提高自主媒体的質素,令公共空間不會被壓縮及壟斷。

讓人人共享MIL教育
  今次高峰會的宣言,特別提到教育是賦權與大眾進行持續發展的關鍵,指出在現時資訊爆炸的時代,推廣MIL是當務之急。在「人人共享教育」的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下,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正積極在全球開展MIL運動,引導各國公民提高資訊水平,並讓弱勢社群、弱能人士及少數族裔,也具備能力公平地享用資訊,為知識社會作出貢獻。

  香港教育界也響應這個呼喚,將舉行傳媒資訊素養研討會,連結傳媒、資訊及ICT專家,向教師、家長、青年工作者及公眾介紹MIL新概念,準備在即將來臨的Web 3.0時代,締造「資訊人人共享」的香港新社會。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財經新聞教育模式

宋昭勛、吳靜、趙應春
2016-11-24

ICT Use at Home and Telecommuting Practices in Hong Kong

Louis Leung
Renwen Zhang
2016-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