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七十五年系列(六)時事節目「烽煙」四起

2003-10-17
(圖右起)朱培慶、黃毓民及李鑾輝代表不同年代的電台「烽煙」節目主持。
聽眾打電話到電台參與時事討論的烽煙(Phone-in)節目,在香港廣播發展中已有三十多年歷史,這類反映民意的節目緊貼時代脈搏,無論在形式上或風格上,都不斷演變,而主持人扮演的角色亦隨時代發展變得更加突出,當中產生的迴響,尤令人有「烽煙四起」的感覺,為節目加添不少色彩。

由香港電台舉辦的「香港廣播七十五年----口述歷史座談會」於八月九日以「時事烽煙節目」為題,邀請資深傳媒人朱培慶、李鑾輝及黃毓民作嘉賓,回顧時事烽煙節目的發展及變化,並討論節目主持人應該扮演的角色。


早期節目具官方色彩

早期的烽煙節目始於一九六九年港台推出的《電話訴心聲》。當時的香港剛經歷過暴動事件,民心仍然不穩,為疏導民間的不滿情緒,政府設立了民政主任的職位,以加強與市民之間的溝通,而在節目中,各區民政主任均輪流負責主持節目,解答市民的投訴,所以早期的烽煙節目官方色彩濃厚。

曾積極推動時事清談節目的現任廣播處長朱培慶憶述,烽煙節目做得較為燦爛的年代,應該是始於歐陽義德主持的《太平山下漫步》。歐陽義德於七十年代中期主持《太平山下漫步》,並採用了直播方式,這個形式在當年來說可謂一個突破,因為在二十多年前,即使是英國廣播公司(BBC),也是採用七秒延播的方式,即講話之後七秒才播出,這個做法主要方便電台監聽節目內容,刪剪一些不恰當的部份,例如電話中可能出現的粗言穢語。此外,歐陽義德主持節目亦充份流露其大膽的作風。朱培慶指出,曾經有一次歐陽義德接到市民的投訴,因為多天取不到房屋署的回應而顯得十分氣憤,遂在節目中公開房屋署署長的電話號碼,並呼籲市民自行致電質詢,結果令房署的電話響過不停,最後迫使房屋署署長在電台中作出回應。


討論範圍逐步擴大

踏入八十年代,電台烽煙節目的代表首推《八十年代》。朱培慶透露,《八十年代》名稱的來由,除了因為節目在《八十年代》推出,也是因為這個節目播出的時間是八至十時,當時撰擇這個時段也是經過一番掙扎。他說,七十年代末期接掌《太平山下漫步》時,節目是在九時播出,但為進一步貼近聽眾,他極力爭取在八至十時間廣播,但港台內部曾對該時段存有疑慮,原因是當時的晨早節目以九時作為一個分水嶺,烽煙節目在九時才開始,主要是迎合家庭聽眾。最後電台決定採納他的建議,把節目改名為《八十年代》,並在八零年三月初啟播。

《八十年代》節目先後易名為《九十年代》,以至今天的《千禧年代》,節目延續至今已橫跨幾個年代,形式也有改變。曾經主持《八十年代》節目超過十年的李鑾輝還記起一九八三年開始接任主持時,聽眾打電話到電台主要有三個目的,包括查詢、投訴和發表意見,在這三類內容中,發表意見所佔的比重只不過是兩成至兩成半,其餘則屬於查詢及投訴,所以節目頗為沉悶。鑑於八二年香港前途談判,社會開始多人談論香港的政治環境,於是他刻意把發表意見的比重提升,所以特意邀請三類人士,包括議員、學者及政府官員在電台發表意見,令到聲音更加多元化。到了八四年,代議政制白皮書推出,香港可間接選舉代表入立法局,令到議員的聲音多了,討論的範圍也進一步擴大。


反映大眾心聲

電台烽煙節目發展到今天,形式進一步出現變化,時下部份的主持人立場鮮明、言詞尖銳,有時更被指為偏激。以罵人闖出風格,並有名嘴之稱的黃毓民表示,他的個人風格並不是刻意營造出來的,是個人性格使然。他指出,其言論曾招致一些恐嚇信件,但自問無愧於心。由於他擁有比別人較多的表達意見機會,所以不時反省自己,所講的話不只反映自己意見,而是要反映擁有較少言論機會的人的看法。

黃毓民認為,各電台的烽煙節目佔整體的時段不多但十分突出,容易引起注意,這主要因為烽煙節目擁有議題設定的功能,可以製造話題,甚至可以影響政府的政策。不過,對於政府來說,政府官員亦有不少渠道可以表達意見。他又說,雖然他的節目引人注意,但並不代表可以影響大眾,一些收聽節目的人未必會接受主持人的意見,甚至持有相反見解。

李鑾輝相信,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市民會用理性去分析各種意見,並會清楚節目究竟是屬於那一類型。他認為,烽煙節目應走向市場,但要有準則,烽煙節目最重要的是要緊貼時事氣氛,講出大眾的意見和心聲。香港的傳媒創造不同的風格,主持人的表現符合了社會要求。事實上,倘若沒有這些主持人,電台節目就沒有今天這麼有趣。


闡明「個人意見節目」

廣播事務管理局於去年在業務守則當中,要求電台及電視台在那些批評性節目播出前,須強調是「個人意見節目」,黃毓民原先對這個規範表示反對,但廣管局則解釋,有了這個闡明,在主持節目時可以天馬行空,自由自在地發表意見。他亦認同這個解釋,所以新守則實行之後,在主持節目方面更加變本加厲和暢所欲言,這個結果相信是政府始料不到。

朱培慶說,港台亦曾反對要闡明「個人意見節目」的做法,因為廣管局的指引一直要求電台節目要持平,反映各方意見。港台作為一個公營電台,更加重視這個原則,不過,隨著環境的改變,如果傳媒仍採取一個守殘的做法,就不會有進步。事實上,香港傳媒在發展上,一向在與社會互動方面有良好的表現,並創造出新風格節目。他認為,既然已有了持平、反映各方意見的基本原則,就不應容許有個人意見存在。

他說,對於一些批判性強的烽煙節目大受歡迎,港台有壓力去考慮提供更激進的節目迎合市場,但同時有意見認為,應提供相反做法的節目去平衡。不過,港台一向的立場是希望在兩者之間取得一個平衡。他說,港台作為一個公營電台,所重視的是反映香港民情,至於風格、製作形式、與政府的關係和監管細則,只不過是細節。

烽煙節目廣受歡迎,除了因為主持人風格之外,更重要的是節目提供一個表達意見的渠道。隨著社會的發展,市民對參與政治、教育及經濟等各方面的討論日趨積極,在大氣候的推動之下,勢將為烽煙節目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兩會採訪手記

香港電台中文新聞部
2016-03-23

數碼媒體Vs人類福祉

李月蓮
201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