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港巨星匯」與香港文化

2003-12-15
「維港巨星匯」備受各方批評。
「維港巨星匯」被批為鬧劇一場,實欠公允,當然事件的處理有不少問題甚至失誤,但作為音樂會是成功的,對香港是正面的,可惜受各方批評及不利報導影響而蒙上污點。

筆者參加了Santana和Neil Young兩場表演,效果非常好,屬香港難得一見,完全值回票價。所以,「維港巨星匯」最失敗的,是整個項目的包裝、定位和公關訊息,如先定出適當目標,有效地帶出告知公眾,再從而抓緊地執行,就不應出這麼大的亂子。可惜,「維港巨星匯」就偏偏做不到。


「維港巨星匯」的敗筆

不少傳媒及社會人士批評「維港巨星匯」邀請來的演出藝人不合本地口味,但既然本地口味的中文流行曲每年經已有過百個大小演唱會,「維港巨星匯」又何需錦上添花?大會邀請本地藝人參與,令演出定位不倫不類,本身就是個只為求「政冶正確」的敗筆。

再說「維港巨星匯」的公關之失敗,官員及有關人士之言論,可謂火上加油,極為不智。例如,美商會詹湯遜向傳媒表示,本地演唱會承辦商水準低,不能達到「維港巨星匯」的高水平要求,竟犯了公關大忌,無無謂謂地招惹批評,而且事實上演唱會工作最後亦是外判給本地公司,所以其論根本不盡不實,只反映其個人自以為是的性格。投資推廣署署長盧維思回應為何給予美商會「維港巨星匯」五年獨家經營權,竟反說協議對美商會不公平,其理據簡直匪夷所思,他也完全忘記了慎言的道理。

然而,傳媒本身也是個問題,不過,也可以說,有甚麼的市民就有甚麼的傳媒;有甚麼的社會,就有甚麼的文化。香港本地傳媒只明白本地流行曲文化下那些歌星的演唱會,根本對西方搖擺樂音樂會沒有概念,更談不上任何欣賞,所以就先批評「不合本地口味」。像Santana、Neil Young和Rolling Stones這些走紅全球四十年的天皇巨星,玩的都是純技術和獨特之個人風格,但大多早已不再國際化的本地傳媒和各方市民,要看的是藝人一晚換幾多套衫、有沒有升降舞台、噴水瀑布、吊威也、側手翻這些特技表演,對全場演出沒有換衫,只穿佐記五十元兩件T恤的Michelle Branch,穿窿T恤的Neil Young,又怎會起甚麼勁?但這又令人清楚看見,本土文化經已太側重包裝,而不理會內涵和技術造詣。

Neil Young精彩的演出,在他那一時好像哼出詩篇,一時又似在怒吼的結他伴奏下,唱出他的經典歌詞 Searching for a heart of gold, and I'm getting old,真叫人有回到年輕時的感覺,Rock and roll will never die,這些感受我們年青和「本地化」的記者朋友們明白嗎?添馬艦的環境,三面高樓大廈包圍,後面海風送爽,頭上明月照,西面解放軍總部望下正見舞台上演出者高唱 Keep on rocking in the free world,這些真是一生人難得幾回的感受。香港應把「維港巨星匯」變成每年一度的亞洲盛事,但也必須先與美商會商討,把不公平的專營權拿回來。


政府給罵得心慌意亂

這幾場表演購票入場者以外籍人士居多,除居港者外,應有不少海外遊客或公幹者,筆者就知道有來自美國、日本和新加坡人士,他們都來住那些國內自由行客不住的五星酒店,吃喝玩樂,這不正是「維港巨星匯」的原意嗎?政府和主辦者沒有抓緊這點,就讓傳媒及公眾把「維港巨星匯」的目的誤解了,這是問題之本。

當 Atomic Kitten 不能如期來港,政府和主辦者竟把有關那場演唱會變成免費,更進一步令市民誤會「維港巨星匯」的目的是討公眾開心,也令港人的貪婪和無知表露無遺,只見連老人家都去排隊拿票去聽 tATu和Twins,一家大小的看見 tATu「不健康」的演出後,又要向政府投訴,這算是甚麼人民素質?有免費的票就拚條老命也要拿,帶孩子入場前也不查清楚去看的是甚麼,這是甚麼父母?還有顏面去投訴?這些人根本浪費了門票,而主辦者亦不應大派門票給本地公眾,應透過旅遊發展局和酒店廉價地賣給旅客們。只怪那時政府已給公眾和傳媒罵得心慌意亂了!


香港藝人.香港文化

有甚麼的社會,有甚麼的文化;有甚麼的文化,有甚麼的藝人。有些本地的藝人投訴得不到尊重,不能同台合演,但一般西方搖擺音樂會,開場表演者(opening act)絕對不會與主角同台同時演出,就連貴為格林美得獎人的Michelle Branch,為Neil Young作開場,也沒有任何機會與主角合演,但她仍多次表示為Neil Young開場是她的榮幸。所以,這不是尊重與否的問題,是港藝人不懂行規,以致自卑感作怪。不過,把港星與來自外國的主角放在同台同晚演出,本來就是個失敗的主意,筆者和聽過Santana及Neil Young演出的中外朋友,都覺得為後者開場的Michelle Branch比許志安好得多,這不代表許演出不好,只是誰會在京劇開場前先唱粵劇?

不過Carlos Santana和許志安都說話比較多,也可作點有趣的比較。Carlos Santana 大罵美國總統布殊,滿口和諧與愛,說香港回歸後更勝英國管治,而香港能戰勝瘟疫,世界有天也能戰勝愛滋病;許志安卻像欲言又止,說大家要聽的是音樂,而不是閒言閒語。老實說,不知道他想說些甚麼,是叫人別談政治,支持政府嗎?是的話怎麼如此曖昧?兩人相比之下,膚淺的是誰?美國人文化鼓勵直言,但也懂說些恭維話,他們信心爆棚,不怕罵自己領導人,讚美他人,總之大方得體。香港人不敢公開談政治,公開場合只可「講刋唔講刋」,以免得失於人,這種文化能讓我們有國際競爭力嗎?

還有許志安最後說了一句:「香港歌手是有價值的」。雖然場內外國人居多,在場的香港觀眾也懂英文,不過他的發言全用廣東話,大部份人不懂也只好不理他說了及唱了些甚麼。唉,難道這就是在國際城市、國際場合代表香港表演人士的能力?筆者同行友人批許說:「要得到尊重?先做好自己本份吧!」這應是說給所有香港人聽的,也是有國際地位的港人如周潤發、吳宇森等已做到了的。但奇怪的是,次日港傳媒大多正面報導許的說話,謂觀眾報以喝采云云,事實上當時一半觀眾仍在排隊入場,記者報導僅反映他們自已認同,他們有問過在場的國際觀眾嗎?

香港人從早年努力工作、自力更新的文化,已變成了只重外表包裝的小混混。包在穿窿T恤况的Neil Young,有的是四十年的創作和不斷自我改造和改進;代表香港文化的香港藝人,有的是形象顧問,穿的是一身名牌,唱歌不走音已經要還神。但恐怖的是,不少這些沒有實力的港星能令紅館爆滿,「維港巨星匯」的國際巨星卻要向空婣表演,這是個外向形的社會嗎?沒那樣的文化,能有那樣的經濟嗎?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活在後真相的信息戰年代

傅景華
2019-09-28

從報章報導看近年香港大學生形象的變化

黃浿沂
王碩禧
鄭梓峰
鄭曉怡
莫浩廷
蘇鑰機
2019-03-08

港股資訊類電視節目的大陸市場需求

莊太量
路遙遙
2018-02-09

個性迥異的大學學生報

潘樂遙
蘇鑰機
2017-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