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辦報不能混同。
電視媒介發揮重大影響力。
二零零三年十月廿八日至十一月二日,筆者在廣東旅遊期間,曾就當地人對香港「七一」遊行事件的態度做一調查,結果顯示:廣東人的態度可分為四大類:一是不關心,二是無所謂(民主社會的公民權利),三是港人不自重,四是中央有負香港。筆者將此番調查與平時的研究綜合起來,得出如下結論:香港目前的管治危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關鍵因素有二:首先是中央及港府的工作失誤,其次是反華反共勢力的利用,二者都是客觀存在、不容否認的。現在棘手的是,中央一味強調反對勢力的操縱而對自身問題反省不夠;與此相反,民主力量卻只盯著政府的失誤而否認或掩飾敵對勢力----相對於中央政府而言----的推波助瀾。本文將扼要分析中央在香港媒體上的政策失誤。電視媒介發揮重大影響力。
中央對香港的傳媒政策
先看中共中央在政治生活上的失誤。自「九一八」事變起就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追隨共產黨的抗日救亡路線達六十年的愛國忠良之士李子頌曾含著淚指著原新華社香港分社幹部金堯如說:「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我對貴黨傷心失望;這次鄧小平、李鵬用軍隊坦克屠殺愛國愛民主的學生,令我對貴黨痛心疾首,悲觀絕望!」 周永新在《見證香港五十年》中也說, 「『六四』使港人重新衡量自己對中國的看法。有人說,『六四』使港人上了寶貴的政治一課,也提高了港人對政治的認識。」 由此可見,「六四事件」對港人的深遠影響是中央政府絕對不可輕視的。
再看中央在香港傳媒政策上的失誤。鄧小平在香港回歸前談到香港的未來時曾說:「共產黨人是罵不倒的」(這顯然是違背現代國家發展規律,也是與後馬克思主義觀點背道而馳的),再加上中央擔心國際輿論在香港問題上做文章,所以中央努力保障香港的新聞自由,結果導致香港的反華反共輿論喧囂直上,大有銳不可擋之勢。
中央政策造成的惡果在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時達到極致。之後,中央對香港傳媒的政策從一個極端到了另一個極端。一九八九年七、八月之間,《文匯報》、《大公報》和《新晚報》三報負責人到北京學習,瞭解情況,接受教育,轉好彎子。江澤民、李鵬和李瑞環接見他們時說了這樣的話:「你們《文匯報》、《大公報》和《新晚報》等報是共產黨出錢辦的,是吃共產黨飯的,怎麼能不替共產黨講話?吃共產黨的飯,就該講共產黨的話。」這樣的言論公然見諸香港報章,造成了相當惡劣的影響。在此思想指導下,香港的左派報紙一路左轉,發行量持續下跌,影響力逐漸喪失。可以說,如果沒有中央財政的大力扶持,香港的左派報紙早就關門大吉了。
中央在香港輿論戰線上的連續失誤終於釀成了嚴重的後果,並進而危及中央和港府的合法性基礎。一九九七年五月,香港一家中文報紙委託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進行了一項電話調查,結果出人意料:竟然只有兩成半被訪者認為鴉片戰爭是中國人和香港人的恥辱,反而有超過三成被訪者認同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封建社會封閉大門的進化觀點,而為香港因此得以脫離中國大陸政治束縛而慶幸者則有近兩成半人。在對鴉片戰爭的認識上,與中央保持一致的港人佔絕對少數。筆者在英國時的一位香港同學很想來大陸工作,可又對大陸情況知之甚少。她曾問我,到大陸工作是否需要先入黨,因為她在香港電視上看到,大陸大學生在畢業前都爭先恐後地參加考試爭取入黨。怪哉!
香港報紙走社會化道路
現在的形勢說明,港粵兩地的價值觀有明顯的趨同走勢。筆者認為,這與華南地區的大眾傳媒(尤其是電視網絡)相對發達有關。眾所周知,在當今資訊化時代,電視是最具影響力的大眾媒介。而據《華南都市報》二零零三年十月三十一日報導,珠三角的電視分為四大梯隊:香港無線、亞視為第一梯隊,廣東省台和各市電視台為第二梯隊,央視及各地衛視等省外電視媒體為第三梯隊,鳳凰、華娛、衛星電視為代表的電視台為第四梯隊。在這四大梯隊的聯合轟炸下,港粵兩地的文化價值觀方面的差異正在不可避免地逐步縮小。至於這種趨同化的結局,筆者目前還不敢斷言:是大陸的香港化?抑或香港的大陸化?還是雙贏共存?但筆者相信,無論是何種結局,這對中共施政都是新的挑戰。
那麼,怎樣才能辦好香港的中方報刊呢?其實,歷史的經驗和教訓早已明白無誤地回答了這一問題。
周恩來總理五十年代批評香港的中方報紙時曾一語中的地說:「不要你們在香港辦黨報!」陳毅副總理說:「若要你們在香港辦黨報,倒不如叫《人民日報》去搞個分社,乾脆把《人民日報》拿到香港去印發。」廖承志曾對原新華社香港分社黃作梅社長說:「我們在香港辦報,決不能脫離香港這個商業社會的實際,決不能脫離香港同胞的思想意識和政治水平,以及他們的風俗習慣和喜惡愛憎,特別是要適合所謂『中間落後大多數』人的需要。」在一次中央外辦港澳組會議上,廖承志曾提出:「我們在香港的報紙要走社會化的道路,不要搞黨報左報,老擺一張紅面孔、一副『愛國主義』的架子。在香港要內外有別,不能照搬國內三百六十天突出政治,板起面孔教訓人,把報紙辦成教科書,把你們自己扮成訓導主任。香港讀者不是小孩子、小學生了,他們怎麼願意來親近你們、來上你們的課、聽你們的教訓呢?所以,我們香港的報紙一定要辦成香港化、社會化,要辦成香港人喜聞樂見,做他們的良伴益友,請各位注意,我是說良伴益友,不是『良師益友』。」與會的香港老報人李子誦建議說:「社會化就是今後要為香港人辦報紙。一個『為』字,一個『對』字,立場和方法就完全不同了,『對』字站在對面,『為』字進入香港人社會,報紙就變成香港人的報紙了。」
歷史的回音仍在錚錚作響,可是並非每個人都能聽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