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數碼電視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2004-07-15
 
香港政府在二零零四年七月九日宣佈,若中國內地在二零零六年底前公佈數碼地面廣播的制式,香港的數碼電視會跟隨中國國內的標準。香港的市場太小,也沒有研究的支援,香港的數碼電視政策向北看是有充份理由的。因為中國的數碼電視政策與發展對香港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所以我們將在本文重點介紹中國數碼電視產業的發展現狀,包括有關的政策、應用前景等。

我們先瞭解一下甚麼是數碼電視。根據消費電子協會(Consumer Electronics Association)的定義,數碼電視包括了標準清晰度電視(SDTV)、增強清晰度電視(EDTV)和高清晰度電視(HDTV)。數碼電視還可以按照傳輸方法分為數碼地面電視、數碼有線電視和數碼衛星電視。中國對數碼電視的定義與國際基本接軌,稍有歧義的是數碼廣播電視與數碼電視服務。前一種只是數碼化的電視節目,後一種則指通過數碼電視平台傳輸的服務,它包括了數碼廣播電視、互動電視、數據廣播(Datacasting)、互聯網電視和視頻點播(Video-on-demand, VOD)等。


中國發展數碼地面電視標準

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二零零三年中國大陸的電視機總量已經達到了四點七億台,城鎮每百人擁有量已經達到了一百二十一台,電視覆蓋率達到了94.8%,代表1.37億個電視家庭(TV Household)。

中國的有線電視從無到有,發展迅速,截至二零零三年,有線電視傳輸網絡達到了三百多萬公里,其中光纜網絡四十多萬公里,有線電視用戶總數達到了1.0508億,有線電視的入戶率已經達到22%,城市入戶率則達到了79%(城市家庭數以城市人口總數除以平均每個家庭人口數約算)。截至二零零一年底,全國有線電視台的收入超過了四百億人民幣,其中線路維護費約一百億元(每戶六元到二十元),廣告收入約三百億元,收費頻道約二十億到三十億元,電傳視訊約二億到三億元,資料服務約一億到二億元。

衛星電視包括了類比和數碼兩種,頻段有C、Ku、Ka波段。C波段[3.7~4.2GHz,有廿四個十二至十七瓦特功率的轉發器(Transponder)] 一般傳輸類比衛星電視,但因為接收天線體積大(六英尺左右)、價格貴,普通用戶較少。一九八五年中國就開始利用衛星傳送電視節目,但因為可以利用的衛星轉發器較少,衛星電視發展較慢。這種狀況在九十年代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自主發射的衛星成功升空後得到徹底改觀,中國中央電視台、中國教育電視台和各省台都已全部「上星」,但需要各地的有線電視網再接收、轉播下去。

按照現在的全球技術發展,主要有三個數碼地面電視標準,即美國的ATSC,歐盟的DVB|T,與日本的ISDB|T,其他國家追隨哪一個標準,請看表(一)。

毫無疑問,中國的電視市場非常大,因此中國建立自主的數碼地面電視標準將會有十分可觀的經濟利益。假如中國也像韓國一樣用美國的數碼電視標準,一共就需要向ATSC付出高達一百八十八億美元的版權費(每台四十美元的IC版權費乘以全國擁有的四點七億台電視機)。當然,中國建立自主的數碼地面電視標準還有除了經濟因素之外的其他理由。


中國數碼電視發展現狀

一九五八年,中國大陸出現了第一個電視台----北京電視台(一九七八年改名為中央電視台)。中國最早開始數碼電視研究是由中國科學院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的,中共中央在八十年代制訂的「八五計劃」中就把數碼電視的研製列進了條文之中,隨後「九五」、「十五」計劃都把數碼電視產業的發展列入其中。國家計委等部門一九九二年給國務院提交了《關於準備高清晰度電視機生產的報告》。一九九四年,中國成立高清晰度電視研究與開發組,同年,中國第一台高清晰度電視樣機研製成功。一九九九年中央電視台第一次正式轉播國慶典禮的高清晰度電視信號。國家計委二零零零年制訂了中國高清晰度電視的發展計劃,計劃規劃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幾個數碼電視實驗播出城市,並提出加快數碼電視專用晶片(ASIC)的研究與開發。

因為國內數碼地面電視標準還沒有最終決定,數碼地面電視目前一直沒有啟動。

我們前面介紹了數碼衛星電視一般都工作在Ku波段,包括固定衛星服務(11.7 ~12.2 GHz)和直播衛星電視(12.2 ~12.7 GHz)服務兩種。前一種的轉發器功率仍比較小(20~120瓦特),還需要大型的接收天線(三英尺);後一種的轉發器功率大(一般大於一百瓦特),因此小型天線(十八英寸)即可接收,俗稱「小耳朵」。在三英尺天線出現後,中國政府又感受到境外電視頻道滲透的威脅,遂於一九九三年發佈文件,規定境外衛星電視必須要通過審批合格的三星級以上酒店才可接收,普通居民則不能購買,此政策一直延續到「小耳朵」盛行的現在。中國發展數碼衛星電視主要出於電視台覆蓋區域的需要,接收衛視節目通過各地有線電視網絡。另外中國政府主導的「村村通」工程雖然採用了直播衛星電視技術,但必須基於中國自主的衛星平台----「鑫諾」衛星。

數碼有線電視商業服務在中國的一些地區正式開始啟動。除了表(二)中列出的一些城市外,實際上還有一些城市也宣佈了「名義上」的數碼電視播出。

二零零四年五月,北京移動電視公司開始在北京的公車上提供移動電視服務。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簡稱廣電總局)為北京的移動電視頻道特批了八Μ帶寬的標準通道;北京移動電視每天可以影響三百四十三萬人。

一九九二年六月中國就開展了數碼音頻廣播(DAB)的可行性研究,一九九六年五月國家科委(現科學技術部)通過實施方案。一九九六年在珠江三角洲建立中國第一個DAB先導網,一九九七年正式試驗廣播,京津網於二零零零年試播。


中國數碼電視產業的計劃

中國已經制訂了未來數碼電視發展的計劃。廣電總局副局長張海濤在二零零三年中國國際廣播電視資訊網絡展覽會(CCΝΒ)報告會上講話時提出,二零零三年底,中國要開播十套以上付費影視頻道和若干套有線數碼廣播節目,力爭發展數碼機頂盒用戶一百萬;到二零零四年底前,要推出三十個左右付費影視頻道和多套有線數碼廣播節目、多種增值業務;到二零零五年底前,付費影視頻道達到五十到八十個,全國有線數字廣播節目達到一百五十套左右,數字機頂盒用戶達到三千萬戶。廣電總局制訂的《廣播影視科技「十五」計劃和二零一零年遠景規劃》,計劃全國廣播電視的人口混合覆蓋率到二零一零年分別達到97%、98%以上,基本實現全國村村通廣播電視。有線電視的入戶率達到60%以上,用戶達到二億戶以上,直播衛星用戶達到六千萬戶以上。全面實現數碼廣播電視,二零一五年停止類比廣播電視的播出。中國的數碼電視標準制訂工作很早就開始了,有線電視已確定為DVB--C,衛星電視確定為DVB--S,目前只有地面標準因為存在爭議還沒有確定。雖然存在爭議,但可以確定的是要制訂自主標準。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牽頭的標準制訂工作組接納了清華大學、廣電總局廣播電視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提交的備選方案,但因為沒有太多可參考的國際經驗,所以決策者還不能判斷孰勝孰劣,據估計標準在二零零五年後才會有結果。


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未來

二零零三年全國各地都開辦了付費數碼電視頻道,但實際用戶並不多,關鍵是節目吸引力不夠。同年,中國數碼電視產業也出現了引以為傲的依靠「政府推廣並建立綜合多媒體資訊平台、強制停止類比信號、結盟廠家送機頂盒」的所謂「青島模式」。青島模式的核心是電視節目免費、在推行數碼節目的同時關停類比信號,外加免費贈送機頂盒,將大量付費很少(十二元人民幣)的類比電視用戶「整體轉化」為收費較高(廿二元人民幣)的數碼電視用戶。青島模式能否在青島取得最終的成功還是未知數,政府部門一廂情願地在全國推廣此種模式更是「黔驢技窮」的表現。中國能夠有一億的有線電視用戶,靠的是低費率和多頻道。大多數中國百姓對電視的理解是「家庭化」的消遣工具,是全家茶餘飯後「唏噓世事」的工具,而數碼電視、互動電視這種個人化的服務在大多數的家庭將沒有實際的吸引力。

中國具有龐大的電視產業基礎,因此人們自然也對數碼電視充滿了期望。但是,中國數碼電視產業仍然存在諸多的變數。在意識形態和經濟利益之間,政府在徘徊;在「雞」和「雞蛋」之間,運營商在徘徊;在投入和回報之間,用戶在徘徊,唯一堅定的是那些由風險投資建立的技術公司。但是整個行業要健康、平穩地發展,行業的各個參與者應該齊頭並進。相信隨著中國全方位改革的推進以及自由市場經濟體系的健全與成熟,數碼電視產業未來在理智、共識以及決心的激勵下必然會有所作為。

通過本文的分析,我們就完全可以理解香港的數碼電視產業與政策遲遲未能面世的原因了。如果有機會,我們以後可以詳談影響中國數碼電視產業的政策,特別是經濟因素。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國式公關」

劉書賢
2021-03-31

中國傳媒上的「奉勸」

錢鋼
2020-05-15

是市場太小還是競爭太少

李敬華
2019-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