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傳媒系列: 中國廣電集團 --是企業化經營?還是權力集中化?

2002-04-15
中國媒體擔當黨和國家喉舌角色
中國電視業近年出現突飛猛進的發展
如何更快地做大做強電視傳媒,成為新世紀中國傳媒人的共同口號。雖然中國加入WTO簽署的所有相關條例中,並沒有承諾對傳媒的開放時間表,但西方傳媒大鱷對這個十三億人口的市場早就虎視眈眈,伺機進入是遲早的事。於是,中國傳媒業的「航空母艦」在一片「狼來了」的呼叫聲中倉促駛出,為中國廣播影視歷史翻新一頁。

國家廣電總局在二零零零年推出了一個「二零零一年至二零一零年廣播影視事業發展計劃綱要」,一方面強調要加速在廣播、電視、電影領域上立法,另方面則要形成廣播電影電視三位一體、有線無線教育三台合併、省市縣三級貫通,資源共享、人才共用、優勢互補、效益明顯、富有活力的發展格局,並建設若干在國際上有競爭力、影響力的跨地區、跨行業的廣播影視傳媒集團 (以下統稱為「廣電集團」)。

所以,在這個綱要指導下,中國第一家省級的廣播電影電視集團於二零零零年十二月二十七 日在湖南宣佈成立,接著北京、上海、山東、江蘇、浙江、四川和廣東等的廣電業也相繼重組,加上中央級的中國廣播影視集團和市級的無錫廣播電視集團,至今,全國廣電集團總數已達十個。

跟較早成立的報業集團比較,廣電集團不但規模更大----比如上海的文廣集團屬下子公司近七十個,資產值更高----比如中國廣播影視集團固定資產值逾二百億,而且還跨媒體和跨行業。表面上,跨媒體的廣電集團的成立是為了迎接中國入世後境外媒體入侵的競爭,實際情況卻複雜得多。


中國電視業四十年歷程

首先我們回顧一下中國電視業在過去四十年的發展。中國電視業是在一九五八年五月一日隨著第一家電視台----北京電視台︵即中央電視台前身︶開始試播而正式起步的。當年開播的還有上海電視台和哈爾濱電視台,平均較歐美國家晚了二十年,但在亞洲,只比開播最早的日本和菲律賓(一九五三年)晚五年。由於設備和基本建設工程極為粗糙,只能覆蓋\所在城市和市郊,當時奉行的是「中央為主,地方為輔」的電視發展方針。

到了七十年代,電視業開始由黑白過渡到彩色,全國第一次電視專業會議也於一九七零年初召開,並將原來的電視方針調整為「中央和省(包括自治區、直轄市)兩級辦電視」,這期間全國各省都分別擁有一個電視台。而一九八三年三月在北京召開的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可說對之後十多年的電視業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因為這次會議制定了中央、省、地(市)和縣(市)「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和覆蓋\」的方針,一改以往「兩級辦電視」的發展格局,使中國電視業出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自此,各省、市和自治區除了分別擁有一個電台、一個無線電視台和一個有線電視台外,還有一個教育台或經濟台(其中上海在九十年代初更成為唯一一個擁有兩個電台和兩個無線台的直轄市),還有屬下各地區(市)和縣(市)級政府也自辦電視台。

本來最初的「四級辦電視」目的是調動各級政府的積極性,通過建立地方電視台的方法來提高電視人口的覆蓋\率,事實上也達到這效果,比如全國電視人口覆蓋\率就從一九八二年的57.3 %上升到一九九七年的87.6 %。至二零零零年底為上,電視的覆蓋\別為92.5%。

然而,積極性調動得過火了,則出現另一種情景:電視台過多。截至一九九四年底,經有關部門正式批准建立縣級以上的無線電視台達九百八十二個,有線台更多至一千二百一十二個,教育台九百四十一個,總數達三千一百二十五個,較美、俄、日、法、德、英、印度、加拿大、澳洲、巴西和巴基斯坦等十一個電視產業大國的總和(二千六百零六個)還多了五百一十九個。而到了一九九七年底,僅有線電視台數目就逾二千個。

這種各台分立、各自為政的局面,不但令播放節目內容重複,而且造成國家資源的浪費。於是,廣電行業的整頓整合也就在一九九八年開始擺\上了議程。


集團化過程與策略

一九九八年六 月,中國第一個廣電集團──市級的無錫廣播影視集團作為試點成立了,它包括了電台、電視、報紙和網絡,進行集團化管理、專業化分工,並實行節目製作專業化,頻道設置專業化,逐步實施宣傳和經營分離。

一九九九年九月十七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信息產業部和國家廣電總局關於加強廣播電視有線網絡建設整理意見的通知,並規定了「在省、自治區、直轄市組建包括廣播電台和電視台在內的廣播電視集團」。

期間,中國政府大力整頓零散分佈的廣電業和條塊分割的廣電結構,一方面是將有線電視台和無線台合併,另方面以頻道專業化整合為契機,對地方電台電視台頻道進行調整,並塑造新形象。據統計,至二零零一年七月止,全國共減少了二百一十七個有線廣播電視台,另有八個有線台更名為電視台;此外,減少了五個經濟電視台、四個廣播電台、五個縣級廣播電視台。在頻道方面,共有二百一十八個綜合頻道調整為專業頻道,五個經濟電視台調整為五個專業頻道,六個教育電視台調整為教育頻道,五個縣級廣播電視台調整為專業頻道。把過去的三千多套節目,壓縮到現在的七百多個。

以去年四月成立的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為例,在今年元旦起就將其旗下三個電視台所有頻道重新作專業化的分工。比如,上海電視台分為六個頻道:以時事新聞為主的綜合新聞頻道、以紀錄片和資訊節目的紀實頻道、以女性為主的生活時尚頻道,以及體育、財經、電視劇頻道;至於上海衛視頻道,則以播放二十四小時滾動新聞為賣點;而東方電視台的四個頻道分別是:新聞娛樂、文藝、音樂和戲劇。 而從今年頭三個月的收視調查統計顯示,專業頻道推出後,收視率沒有下跌,而是稍有上升。

在電台方面,有吉林人民廣播電台將旗下五套節目分別更名為綜合、經濟、音樂、交通、健康、娛樂等頻道。而浙江省、廣州市的人民廣播電台等也都作出相應的調整。

而為了令集團化後的廣電機構,一方面可實行企業化經營,另方面要繼續扮演起宣傳黨和國家政策的喉舌角色,於是又實行了所謂「製播分離」和「網台分離」的策略。製播分離即意將節目製作功\能(不包括新聞節目)和播放功\能分開,以便前者可以向社會開放,實行企業化經營,後者則仍由電視台壟斷,掌控在黨的手中;至於網台分離亦然,即將有線電視網絡資產從有線電視台分開,另組有線網絡公司,以便有線台與無線台合併。

所以,如今的廣電集團往往包括了電台、電視台、傳輸網絡公司、電影製作公司、互聯網站等為主體,並以最終吸收下一級的市縣級電機構和其他相關企事業單位為目標。


媒體產權不明朗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中國所有傳媒都由政府控制,媒體作為黨和國家喉舌的角色並沒有因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而改變,也沒有因為集團化而改變。所以,跟民主小國南非和新西蘭將國有廣播機構實行公司化或公共化時所強調的編輯自主和經營自主不同,集團化後的中國廣電機構在這兩點上仍然是概念模糊的。

首先,廣電集團定性為「國有獨資的事業集團」,要同時承擔宣傳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雙重任務。既然要宣傳,就談不上甚麼編輯自主。至於經營自主,也存在一定的困難。

本來,廣電集團實行的是企業化管理,是獨立經營的法人實體。換言之,主管單位的廣電局和廣電集團應該是兩個獨立的實體,以便政企分開,比如像北京和江蘇就是局與集團(總台)各有一套班子。然而,有些組建後的集團的管理層卻是職位重疊的。

比如,湖南廣電集團的董事長和總經理分別由該省廣電局局長魏文彬和副局長曾凡安兼任;而上海的文廣局與文廣集團雖職能分開,機構分設,但主要領導仍兩邊兼職。中央級的中國廣播影視集團與此類同,國家廣電總局局長徐光春和副局長張海濤分別是該集團管理委員會主任和常務副主任。

這與廣電局的行政管理職能不無矛盾,它既是該省廣電行業的主管機構,又成為其中一個省級廣電企業,不但給企業在經營自主上帶來障礙,更重要的是,有角色衝突。此外,誠如中央所鼓勵那樣,各廣電集團作為一個媒體集團,可以作跨行業、跨地區擴展,那麼,作為一個所屬省份的廣電局不但管不到媒體集團在該省以外的業務發展,也管不著集團內收購或兼併的印刷媒體或其他非廣電業務。

令人擔憂的是,當一個省或市只有一個媒體集團時,就難免出現壟斷局面,其中影響最明顯的是廣告公司。過去媒體之間為了爭奪廣告,往往在價格上有較大的優惠,如今合併之後,價格上就出現了壟斷色彩,據說浙江電視台在合併後廣告收入增加了。而對於消費者來說,選擇減少,同樣是一種損失。

所以,中國的廣電集團的成立到底是為了進一步的產業化或企業化?還是官方對過去鬆散了的廣電業權力的另一次集中化?這種行政色彩濃厚的重組是為了將來對外的真正開放?還是暫時性的過渡性壟斷?誰也說不清。總之,在媒體產權不明朗下,廣電集團也只好像其他中國媒體集團一樣,在一半事業化一半企業化中模索前路,蹣跚\而行了。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國式公關」

劉書賢
2021-03-31

中國傳媒上的「奉勸」

錢鋼
2020-05-15

鼓掌的藝術

錢鋼
2020-01-19

排比學“習”記

錢鋼
2019-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