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放映窗戶能否為電影業帶來新機?

2005-03-14
香港電影業近十年來經歷嚴峻考驗。
每一種放映窗戶都是電影業爭取盈利的「門市部」。
農曆新年向被影圈中人稱為 「超級黃金檔期」,在過往多年,其市場氣氛之盛足可吸納四部賀歲港產電影同期上映,各顯所長,但在剛過去的農曆新年,香港卻只有《喜馬拉雅星》及《韓城攻略》兩部港產片上映;而從票房紀錄所見,這兩部港片的票房收入亦明顯落後於同期上畫的幾部西片之後,這正好說明影業投資者信心虛怯,大小報章所言「港片形勢嚴峻」之說也可謂空穴來風,早有前因。


電視台涉足電影製作

其實,早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香港電影公司已紛紛減產,連帶令影片種類及片量減少,加上受盜版及非法下載衝擊,更令業界雪上加霜,不少影人均已轉投別業或流入內地影市,從事廣告、電視等拍攝工作。而香港電影從業員人數亦由九十年代中的六、七千名,下滑至近年間只剩下不足一千人,其流失量高達八成,情勢可謂十分嚇人。

但在近期種種辭官歸故里的怨聲中,有線電視卻急急趕赴科場,在今年二月初宣佈將成立旗下電影公司,在未來兩年投資製作二十部電影,其成品除在旗下多條電影頻道播放外,也會交給安樂影片公司作本地和海外發行。此發行公司其實來頭不少:安樂公司為電影發行圈內翹楚,曾發行《十面埋伏》、《臥虎藏龍》等名片,其行政總裁江志強乃香港傳統老派戲院商江祖貽之子,在中港台和海外影圈皆廣佈人脈,故這次電視台與電影發行公司結盟,為香港電影探索生機之餘,也是香港影視史上的另一里程碑。

踏入二零零五年,剛滿十二周歲的有線電視業務已上了軌道,用戶人數也漸趨穩定。但正因為有線電視旗下有多條電影頻道,每年迅速消化大量片源,而反觀港片近年產量卻不斷萎縮,如何穩住片源和影片質素正是有線電視的多年隱憂。目前,一部港片的收費電視版權費已高達數十萬元,而供片商把大片夾雜細片「一籃子」出售的策略,更令電視台身處下風。由是之故,徐小明便在二月三日宣佈有線電視將進軍影壇,計劃在未來兩年內投資逾三億元,製作廿部不同規模的電影(如大片、中型片及六百萬元以下的小製作),當中每年會出品兩至三部大型製作,徐氏更聲言希望能為這些製作覓得導演李安、袁和平、杜琪峰;演員周潤發、成龍、劉德華、梁朝偉、古天樂等合作。以二零零四年港片年產量為五十餘部計算,有線電視投資這廿部電影,可說是數量可觀,亦足以令有線電視擠身本土電影生產者首三位之列。


影視業結構性轉變

環顧歐美影視市場,電視業與電影業的分界的確越來越含糊,不少世界性電視台皆染指電影業,而不少電影公司也與電視台聯線經營,螢幕與銀幕互通;明星與藝人也不斷越界。在香港,有線電視也聲稱自資電影可達至雙贏勢,如旗下的娛樂台可為電影作宣傳平台,而自資電影又可為旗下多條電影頻道提供片源;但假若歷史的「後見之明」值得借鑑,有線電視今天的對策其實倒有點像邵氏王國旗下的銀河衛視在三年多前施行的策略。

早在二零零零年七月,邵氏王國旗下的銀河衛視成功投得一項收費電視牌照後,冬眠了多時的邵氏兄弟公司便一度嘗試重整旗鼓,邀來劉家良、王晶等導演,投資開拍《鐵馬騮》及《我的野蠻同學》等多套影片,為銀河衛視作供片後盾。

在二零零五年二月,繼有線電視宣佈將成立電影公司,投資製作二十部電影後,邵氏兄弟公司在近期亦再次表示有意趁邵氏影城 (耗資十三億元、內有五間製片廠,總面積逾六萬平方呎)於今年建成後,再展拳腳,重投電影業。據邵氏現任製片經理黃家禧透露,邵氏正構思在未來數年重新投產,計劃每年將斥資一至二億,開拍十至十五部電影,例如在新影城內搭建佈景,重拍《獨臂刀》、《十三太保》、《江山美人》等邵氏影片,除聯繫過導演昆坦泰倫天奴表達合作意願(如重拍經典武打片《少林三十六房》)外,邵氏又會嘗試邀請動畫專家(如《史力加》動畫總監許誠毅)到新影城開設公司,開拍動畫電影或提供動畫技術支援服務。為養精蓄銳、大張旗鼓,邵氏更會重組演員訓練班培訓新人。這種種鴻圖大計能否實現,至今尚難推斷,但有線電視、銀河衛視殊途同歸,宣佈涉足電影製作業背後,卻的確反映了影視業內一項結構性轉變。


重組電影回本週期及產銷秩序

有線電視、銀河衛視先後宣佈涉足電影製作業可說是歷史大勢所趨。原來,電影這商品在傳統上應可享有一個十分穩定的回本週期:影片在大型戲院院線作首輪放映後,會遷往較偏僻或小型之戲院作二輪放映;戲院割畫後再以影碟影帶形式發行,在市場出租及出售;當影碟影帶的流通或銷售高峰期過去後,影片的放映權又會出售給電視台,在電視頻道上播放。從成本回收角度看,戲院上映可說是電影回本的「第一窗戶」 (first window);影碟及影帶則是電影的「第二窗戶」(second window);電視或網上播放則可稱為「第三窗戶」(third window)。以上每一種放映窗戶,都是電影工業爭取盈利的「門市部」。

但自九十年代,上述的播映流程卻起了十分戲劇性的變化。一方面,戲院票房持續下跌,另一方面,片商卻愈來愈依賴出售影帶、影碟、影視光碟、電視播放等版權來回本。換句話說,影片從戲院這「第一窗戶」獲得的盈利比例變得愈來愈少,反而從第二、第三上映窗戶獲得的收益比重卻愈來愈多,其勢所趨,亦把電影的回本週期、產銷秩序重組了。身處「河流下游」的電視播放窗戶(如有線電視、銀河衛視)為穩住「河流上游」的片源和影片質素,現在也需要投資影業,反客為主。

但製作電影始終是恰如燒銀紙的業務,每一格菲林都可以所費不菲,發行公司可否為有線電視、銀河衛視這影業新窗戶穩守戲院上映這舊窗戶,提供具優勢的中外發行院線安排電影上映,從而把風險攤薄在多環的放映窗戶上,可能仍是整項投資成敗的關鍵所在。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國電影發展現况與問題

史文鴻
吳昊
陳嘉欣
201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