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中學生的電影文化教育— 學者、導演、影評人談「電影藝術與社會文化」

2005-06-14
課程學員在導師帶領下作分組討論。
電影已經成為許多中學生生活的一部份,但是給中學生的「電影文化教育」卻甚少見。在目前香港中學課程八個「學習領域」分野下,電影文化教育就只是處於「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及「藝術教育」之間的真空地帶。正規課程固然不是唯一實踐有系統的電影文化教育的地方,但一般給中學生舉辦的電影活動多半只是環繞電影欣賞或者錄像拍攝,甚少將對電影的本質、電影的欣賞與批評、電影和社會經濟相互關係的討論、電影拍攝技巧等課題有機地結合起來,為中學生提供全面而有系統的電影文化教育。

教育統籌局資優教育組的「特別資優學生培育支援計劃」與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合辦的「電影藝術與社會文化」課程,正是為中學生提供電影文化教育的新嘗試。課程第一回合於三、四月間的週六舉行,有學者張美君、導演陳嘉上、影評人朗天的講座,並有討論和寫作工作坊,讓參與課程的資優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電影;第二回合將於暑假請來獨立電影導演黃修平指導學生拍攝短片,讓學員一嚐自編自導的滋味。

研習電影的意義

課程總監張美君博士便以「我們為何研習電影」為題,與中學生討論電影的本質和研習電影意義,為課程揭開序幕。張美君乃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副教授,亦為研究香港電影的知名學者,她開宗名義指出「電影」是資本主義世界裡的商品,但同時也是一種藝術形式。一個「影」字可將電影的本質一語道破:電影世界是真實世界的影子。電影與現實世界息息相關,卻絕非純然反映現實,而是現實的再造和再生。正因如此,導演其實都是魔法師,透過電影玩把戲。

張美君告訴學生,大家愛上電影魔法是因為愛聽故事,而且電影說故事時更經常重新思考各種二元對立(簡單如好人/壞人)。電影乃視覺藝術,與文學大異其趣:電影裡不止一套語言,鏡頭、剪接、燈光、聲音都在說故事,詮釋電影也不能像閱讀文學作品般先從字典找出字詞定義,觀眾對電影的理解反而深受個人經歷及文化背景影響。研習電影,就是要找出電影如何盛載社會文化價值和功能,解除一些習以為常的假設,尋索創新的方式 (再) 定義我們的社會文化,同時探求個人對身處的社會文化有何願景。觀影者要積極及批判地詮釋電影,在光影間培育個人的文化觸覺,張美君總結說這正是「給特別資優學生的特別挑戰」。

其實需要電影文化教育的又豈只資優學生?深受視覺文化洗禮的一代,正在面對同樣的挑戰,需要學習怎樣詮釋電影以至今日鋪天蓋地的活動影像。

學習閱讀電影

參與課程的特別資優學生面對的第一個挑戰,是學習閱讀《A-1頭條》。課程先安排導師引領學生反思劇中有否真相、電影如何對大眾媒介作出批判等課題,然後再請來著名導演陳嘉上蒞臨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與一眾中學生分享他的電影歷程。

對於《A-1頭條》探討的傳媒道德,陳嘉上所採的態度其實正正體現於他眼中導演的社會文化角色。他自言拍《A-1頭條》並不出於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只不過將對傳媒所知所感進化成故事,他覺得自己與社會的關係本應如此。

但是,陳嘉上對於自己拍電影時有主題、有訊息也是感到自豪的,而他眼中在香港電影界至今屹立不倒的,如陳可辛、爾冬陞、陳果、杜琪峰、徐克、許鞍華等,正是一些「有話要說」的導演。同時他又清楚觀眾進戲院是為了娛樂,但導演只要將主題隱藏,觀眾其實不介意、甚至是樂於看到。王家衛也許便是當中佼佼者,陳嘉上認為他聰明地結合商業與藝術,令高質素的藝術品變得很有市場。陳嘉上坦言《A-1頭條》娛樂性有待加強,他其實是希望狡猾地透過娛樂傳達訊息。

陳嘉上置身電影工業,比誰都更加明白電影作為商業產品的制肘。他正正是張美君所言,能夠「在建制裡保存另類」的「魔法師」。他一針見血指出,電影從來不是為知識份子或參與課程的資優學生而拍,而是為了廣大群眾。很多人說王晶的電影低俗,陳嘉上反而指出王晶的可貴:他能夠將荷李活電影的元素挪用到地道港產片中,令觀眾對電影產生信心。沒有王晶,他和王家衛也不可能生存到今天。陳嘉上認為,社會需要低俗便會出現低俗的電影,只要還有別的來平衡便無不妥,拍低俗電影是對是錯自有影評人論斷。

影評與電影

影評能站在電影工業以外的位置論說電影,為研習電影提供了一個重要角度。為此,課程也請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朗天與學生談談如何評論電影以及影評人的角色。朗天認為談電影評論必須先談電影媒介,他堅持影評人應透徹認識菲林那種質感和層次,也要明白電影技法,認清媒介的特質方能對電影有所要求,再作評論。講座中朗天便用了多套電影為例,說明了一些只有電影才能表達的藝術效果。

至於影評,朗天指出它並非單純對電影的反應,而是要有系統地講出對電影看法的理據,當中又必然牽涉電影媒介的特性;故此,影評人看似簡單,但實質並不易為,不是任何觀影者都可勝任。談到影評人的社會文化角色,他認為理想的影評人應能幫助大眾按著電影的本質理解電影,學習從藝術角度欣賞電影,這點連很多本地影評人都做不到。

陳嘉上作為導演認為電影應該回歸大眾,影評人朗天則企盼提昇觀影者。陳嘉上處處不忘電影作為商業產物,朗天則強調電影乃是「第八藝術」,而目前香港影評的問題正是在於對影評的要求停留在消費指南的層次,沒有將電影正視為藝術。兩人從電影工業內外看電影,提出的論調似乎南轅北轍,但其實正好回應了張美君在課程開始時指出,電影有商業和藝術兩面。

推廣電影文化教育

儘管朗天說影評人不易為,這次「電影藝術與社會文化」課程偏向虎山行,除要參與的資優學生分析電影外,更要求他們嘗試撰寫電影評論習作,並於四月底課程第一回合完結後呈交。

數十位特別資優中學生固然在研習電影路上邁出了一小步,課程本身在電影文化教育路又何嘗不是?藝術教育與人文教育在香港向來不被重視,這次「電影藝術與社會文化」課程,雖然只有數十名精英學生能夠參與,但畢竟開創了全面而有系統的中學電影文化教育先河。至於再推而廣之,進行電影文化教育的普及工作,前路仍然漫長。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財經新聞教育模式

宋昭勛、吳靜、趙應春
2016-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