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教育:為新世紀培訓知識工作者

2005-07-15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社會(Knowledge Society)的年代,展望在本世紀末,主要的勞動人口將是知識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社會形態及生產模式跟工業社會將會大大不同。在轉型至知識社會期間,傳媒教育究竟可以作出甚麼貢獻?

知識工作者的特質

早在六十年代,管理學大師杜拉克 (Peter Drucker) 及另一名學者馬茲祿 (Fritz Machlup)已經相繼提出「知識社會」這個概念,認為工業社會即將結束,在後工業社會「知識」將成為人類社會的主要生產工具。
知識工作者跟工業社會中的勞工不一樣,他們的特點是用腦多於用手,具有豐富的創造力,熱衷改革及創新,又善於批判思考,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懂得自我管理。更重要的是,他們具備很高的資訊科技素養,重視知識管理,具國際視野及堅持終生學習。

展望未來,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要在知識經濟中具備競爭力,它的人口組合必須以知識工作者為基礎,所以不少國家開始著力透過教育去發展高質素的人力資源。但培訓知識工作者,舊有的教育方式已經不合時宜,故此很多國家積極推行教育改革,探尋新的教育模式以培訓下一代。以歐洲經濟聯盟為例,它一向只關注會員國的經濟問題,不干預教育文化事務,但近年也破例發展了一套共同的教育政策,指引歐盟各國改革它們的教育,配合知識社會的需要,讓歐盟在國際上具有競爭能力。

香港特區政府在回歸以後雖然施政遲緩,但也察覺若要成功轉型為知識社會,教育制度必須重組,於是在二零零零年推行教育改革,發表了兩份重要文件:「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和「學會學習」。並在課程檢討文件中指出:「香港作為亞洲區其中一個國際性城市,面對由工業型的社會轉變成知識型社會的挑戰,學生亦需要更新所學,去迎接這個挑戰。」香港的傳統教育制度一般被形容為「填鴨式」,對創意、批判思考及資訊管理的培育十分有限,課程改革建議正是針對這方面作出改變。

傳媒教育與知識社會

九十年代中以後,香港傳媒教育迅速發展。香港的傳媒教育由社會不同的組織自行發起,這些組織包括了學校、青年機構、宗教團體、社會志願組織、傳媒機構等,它們互相聯繫,形成了非正式的傳媒教育網絡。香港的傳媒教育工作者發覺傳媒教育的理念,與政府推行的教育改革精神脗合,有助培育知識型人口。過去幾年傳媒教育被納入部份學科,教育官員亦鼓勵老師在課堂及課外活動加入傳媒教育,最近更建議在通識教育科中加入「傳媒」為專題研習。突破機構在二零零一至二零零二年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六百萬港元,推行「傳媒及資訊意識教育計劃」,透過計劃培育二十一世紀知識型社會的青年領袖。而香港傳媒教育協會也與香港教育城合辦「傳媒評論年」計劃,在二零零三至二零零五年舉辦一連串的傳媒評論工作坊,培訓對傳媒具有批判能力及能適應知識社會的年青人。

知識社會跟傳統工業社會很不同,生產技巧及技術日新月異,天天求新求變,知識的更替更加快速,年初出產的電腦程式,年尾可能已經被淘汰,故此知識工作者必須終生學習,才能追上時代需要。況且,每位知識工作者都是一名專業人士,他們需要接受的是個別的專才教育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而不是傳統的共同課程 (Common Curriculum)。所以學校再不能像以往那樣,只是集中傳授標準的學科知識,令學生千人一面。而是除了主要的學科之外,同時還要教授共通能力 (Generic Skills),讓學生掌握學習方式,即「學會學習」 (To Learn How To Learn),用持續進修的方法建構自己的專業學識。

培養學生共通能力

傳媒教育以學生為本,透過提高培養主動的閱聽人,也同時培養了主動的學習者,而且傳媒教育能讓學生對在知識社會中扮演吃重角色的大眾傳媒及嶄新資訊科技有普及認識,同時又能培訓學生一些重要的共通能力。

(一)資訊科技技巧——

杜拉克說,第一波的資訊科技革命,重點在「科技」,但過渡至知識社會的第二波資訊科技革命,重點轉移至「資訊」,在知識社會裡,每一位知識工作者都要負上資訊責任。所以年青人必須學習資訊科技知識,而且要提高自己的傳媒資訊素養 (info-media literacy)。突破機構認為傳媒資訊素養包括了:懂得使用資訊科技、搜尋資料、評估資料及組織表達資料。它特別設計了一套培養「資訊素養」的教材套,並和十六間學校建立了夥伴關係,這批學校在課堂採用這套教材,進行傳媒資訊教育。

(二)批判思考技巧——

批判思考是傳媒教育的核心要素,也是未來知識工作者必須具備的技能。無論是突破機構的傳媒教育活動還是香港傳媒教育協會的「傳媒評論年」計劃,重點都在培訓年青人的批判分析能力。

(三)創造力——

創意是知識社會中最珍重的資產,故此培養年青人的創造力是傳媒教育的另一主旨。例如透過錄像攝製,訓練青少年的創意表達。至於香港傳媒教育協會舉辦的傳媒評論工作坊及徵文比賽,也著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工作坊要求學生在解讀完傳媒訊息之後,就用簡明及新穎的方法作出評論,導師們發覺只要能夠給予年青人足夠的鍛練及鼓勵,他們是可以發揮創意潛能。

(四)溝通技巧——

所有的傳媒教育項目均著重發展年青人的溝通技巧,突破的網站鼓勵上網的同學在傳媒討論區中交換看電視、聽流行曲及解讀廣告的心得。而「傳媒評論年」的各個傳媒評論工作坊的主旨,指導同學監察及評論傳媒,導師們告訴同學,評論並非是單向的,而是一種與傳媒機構建立溝通的方式,作為有責任感的傳媒消費者,他們應向傳媒機構表達有建設性的意見,並要求它們作出回應。

(五)解難技巧——

在知識社會中,年青人必須學習如何獨立地解決問題。突破機構在多個傳媒及資訊意識教育項目中,設計了一些環節,讓參加的同學嘗試運用他們獨立的判斷,解決疑難。

(六)自我管理技巧、協作能力、運算技巧及研習技巧——

知識社會的社會結構與工業社會的模式很不同,並非是科層式。由於每位知識工作者自成專家,所以大家的關係是同事,不分上司下屬,故此知識工作者必須學習自我管理,而且要善於跟其他知識工作者協作。突被機構訓練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鼓勵他們協作。傳媒評論年計劃就向年青學生灌輸終生提升傳媒素養的概念,指導年青人學習如何善用傳媒,透過傳媒充實自己。

香港和其他先進地區一樣,正邁向知識社會。既然傳媒教育在培養未來知識工作者方面是「好幫手」,本地傳媒教育工作者倡議在中、小學進一步推廣傳媒教育運動,配合「學會學習」的新教育目標,引領年青人在廿一世紀順利轉型,成為主動的學習者以及勝任的知識工作者。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財經新聞教育模式

宋昭勛、吳靜、趙應春
2016-11-24

拒絕廢話的自由

傅景華
2015-05-02

學生記者調查:漸趨成熟的新聞採訪與社交媒體應用

馬偉傑, 李麗芳, 戚韻瑤, 黃錦瑜
2015-03-21